《教師日記》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泰國電影,在國內知名度不高,豆瓣評分7.8。該片出自泰國著名「純愛派」導演尼提瓦·塔拉吞之手,由素格力·威塞哥和賴拉·邦雅淑等主演,曾獲第24屆泰國電影金天鵝獎、第30屆泰國電影金娃娃獎,並代表泰國角逐201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該片講述了曾是摔跤手的宋(Song)因故來到一所「水上學校」當老師,他無意間發現了前任老師安(Ann)留下的一本日記,其中詳細記錄了安在水上學校的教書生涯。通過日記,宋逐漸適應了生活,並想要見安一面,卻最終未能如願。機緣巧合之下,安回到了這所學校,找到了自己的日記本,發現宋續寫了的內容,倆人之間建立起了奇妙的聯繫。
作為一部典型的泰式小清新愛情片,《教師日記》具備了景美、人美、故事輕快等標準元素,給觀眾帶來十分愉悅的觀影體驗。而它之所以能獲得多個獎項甚至代表泰國「衝奧」,是因為片中透露出對愛情的禮讚和對教育的思考。因此,本文將從「創作風格、情感表達」兩個方面來深入解讀這部小眾電影的過人之處。
01、巧用平行蒙太奇雙線敘事,小清新夾雜重口味
這部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年輕教師素塔偶然看到了「水上學校」的新聞報導,了解到位置偏遠、條件艱苦的水上學校因缺乏師資關閉多年,他便孤身遠赴學校任教。能將一個苦情內核的故事拍成輕鬆浪漫的愛情片,歸功於導演獨特的創作風格。
①巧用平行蒙太奇,雙線敘事卻一氣呵成
《教師日記》選擇了雙線敘事的結構,交叉講述了安和宋先後在這裡支教的經歷。影片甫開始,就交代了兩個沒有「為人師表」樣子的教師先後被「流放」到相同小學的前情,他們所面臨的相似處境,足以讓未曾謀面的他們產生冥冥之中的聯繫。
當宋撿到安留下的日記本後,影片採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刻意地將他們的支教生活展現為二重唱——安日記中的生活會再次在宋的生活中搬演。
在教學中,導演設置了兩位主角「同題問答」的表演,宋照搬安在日記中記錄的方法,使用了相同的自我介紹、教學題目和答題獎勵等,雖然得到的是學生的不同答案,但卻逐漸拉近兩位主角的內心世界。在生活中,安和男友在爭執中分手,宋也在周末返城時發現女友有了新歡,二重唱漸漸滋長出了同命相憐的味道。
有賴於蒙太奇的銜接,安的存在好像落在宋的時空中。在展現他們帶學生玩耍的段落,鏡頭橫移、環搖、上升、下降,借牆壁、地板的遮擋切換宋和安所在的不同時間,卻始終圍繞著水上學校這個小小的生活中心,像一個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平行的故事沒有讓故事變得支離破碎,反而更顯得溫暖簡單。
②小清新夾雜重口味,形成獨特的「泰式口感」
小清新電影具備如下的特點:視聽語言上注重唯美造型,十分偏愛側逆光和魔幻時間(Magic Hour)的使用,大量使用情緒性音樂;影片主人公均不超過30 歲,內容則以校園及畢業幾年後生活中的愛情故事為主;此外,價值判斷較為主流,絕少正面涉及歷史敘事和現實政治。——王垚《作為一種電影實踐的「小清新」》
在環境方面,故事發生地水上小學雖然地處偏遠,卻如世外桃源般純淨。獨有的湖光山色,更在宋坐船飛馳過湖面去接學生、拖拽著水上學校模仿火車的前進等幾場戲裡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串連起全片愛情線的手繪日記本和小星星紋身,都帶有相當的偶像劇色彩。
在人物方面,導演採用了俊男靚女和天真幼童的人物組合。兩位老師在同一教室給不同年級的幾名學生上課,既有發明星夢的小姑娘,也有慢一拍的憨童,還有無心向學的頑童,他們在小心挑戰老師的底線,情緒上時有拉鋸,師生的攻防戰也給影片提供了很多輕鬆笑點。
在小清新之餘,導演也不忘設置了幾處「重口味」劇情,以免影片流於平淡。水管子裡流出的蜥蜴和青苔、湖上的浮屍、教室裡的蛇,以及摧枯拉朽的暴風雨,就像是泰式料理中的酸蝦,給予觀眾極大的視覺刺激,在製造了劇情波折的同時,也時刻反映著水上學校的環境之艱苦。
02、兩次虛幻「見面」,感情經過三個階段步步升溫
影片中男女主角直到最後一刻才真正地相見相識,但在此之前,導演安排了兩次「相見」:
一次是宋在夢中遇見了安,因為沒有見過她,所以鏡頭裡只有她手臂上的星星紋身。另一次是當安在校長那裡拿到了宋的照片後,想像和宋一起站在講臺上的場景。兩次「相見」對稱而不重複,將主角之間的情感發展分成三個階段,感情步步升溫,對教育的思考也逐漸深入。
第一階段:宋在安主導下萌生的單相思在第一階段,初出茅廬茫然失措的宋在發現日記本後,行為和情感就開始被教學經驗豐富的安主導,因此在該階段只有宋的單相思。從一開始單純模仿安在日記中寫下的教學行為,到失戀後開始關注安的生活方式,再到終於被孩子們接納,體會到:「我們不僅只是老師,還應該是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宋在精神上逐漸與安靠近,所以夢見了她。
但與宋相反,安在這個階段中對教育卻是從堅定陷入了迷茫。儘管選擇留下,但安仍然覺得很孤單。當學生說出自己不想學習,長大隻想捕魚,並最終選擇退學時,安的信念受到了重創,她心灰意冷:「我被僱來教書,那就只教書吧。」並最終離開了學校。因此,宋在夢中看不到安的面容,表面上是因為沒有照片,深層次的原因是兩個精神不同調的人此時見面是不成熟的。
第二階段:成長後的宋反向吸引著安到了第二階段,宋成為了行為和情感的主導者,他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獨特的教學方式,反過來吸引著之前陷入迷茫的安。當暴風雨過後宋開始重新描摹日記,再開始續寫日記,是他贏得信任和自信的轉折。在理念上,他已經成為了一位好老師,但專業水平上還有欠缺,導致學生在考試時會做卻來不及答卷,因此他選擇了離校深造。
情景交換,安重回小學教書,這一段不再使用蒙太奇手法,而是採用了線性敘事和獨白的形式來體現她的生活。此前她在日記中記錄的孤單情緒,全都多了宋的陪伴,她所堅持的教學方式也不再是孤軍奮戰了。如果說此前宋是亦步亦趨地向安學習,那麼此時安則像是對已經熟悉的老友娓娓道來,體現出兩人感情的升溫。
第三階段:欲揚先抑的最終相見最後在第三階段,得知宋即將回校的安十分期待,眼看好事將成,導演卻故意來了一段欲揚先抑,用一段波折將觀眾的胃口吊足。安被前來道歉的男友感動,決定隨他離開,如此將錯過與宋相見的機會,更糟的是,原本準備留給宋的日記本也被男友帶回,兩位主角眼看就要漸行漸遠了。
劇情到此突然峰迴路轉,安在回去的路上發現與男友理念分歧太大,決定徹底分手趕回學校,可已經人去樓空。此時,黑暗的學校和帶有一絲哀傷的音樂將氣氛壓抑到了極點。也正因此,當燈光突然亮起,兩位主角終於真正相見相識,一句「薩瓦迪卡,宋!」便能引爆之前所有鋪墊,甜得人暈頭轉向,影片戛然而止,觀眾卻回味無窮。
寫在最後:
《教師日記》是一部簡單、清新、自然、甜美、流暢、舒適的泰國愛情片,導演用一本日記本串聯起兩個年輕人的靈魂,生動地體現了「見字如面」的意義。更難得的是,影片取材於支教教師,用最樸素的電影語言傳達了這個群體的掙扎與堅持,內核裡也呈現了邊遠教育的缺失以及對教育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