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0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文/聖手書生
觀網讀者
我本人自1994年起在某大臺做電視劇業務,後來開辦了《影視同期聲》、《影視俱樂部》這樣的欄目,也都是圍著影視劇圈子轉的。
所以可以補充幾句。
電視劇買賣這塊,不懂,因為是做體制內的。
但好不好播,懂點,這跟賣得好不好是兩碼事。
電視劇質量如何,通俗點說,也就是好不好看。這是個直通人性,極其體現個人能力的東西,「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車頭是誰?幾種可能,責任編輯(十五年以前的央視)、製片人、導演。但沒有男女主角,他們是被動的。
比如,老責編們……
《雍正王朝》還記得吧?《雍正王朝》當年火到什麼程度,透露個你們不知道的。一播完,就臨近春節了, 中央地方軍隊各種大領導,只要是認識楊臺長的,都跟他要這部帶子,而且沒有要一部的,張嘴就是幾十部。但是,當時只生產錄像帶,還沒普及光碟。帶子的生產比壓碟麻煩多了,廣東一帶的工廠當年春節都沒歇工,那也供不應求。
年紀過40歲的人還記得《牽手》嗎?吳若甫、蔣雯麗、餘飛鴻、何潔主演的骨灰級偶像劇。
這兩部劇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責任編輯叫吳兆龍,武大中文畢業的,已經退了有十幾年了。
兆龍最有興趣的事就是編故事,所以,這兩部劇都是在有一個小說或原作劇本但還很有改編餘地的情況下,主創(責編、製片人)坐在一起編故事,然後由他決定這段用不用,可以爭吵,但一旦定了就定稿。《牽手》的導演參加了劇本的創作,因為那是她拿來的原作,他本人也是製片人。而《雍正》寫劇本時就沒有導演胡玫,是羅浩(長沙電視臺領導,因為特殊原因在北京的時間較多)、帶著當時還很青澀的劉和平、劉文武等人和吳兆龍在北京理工大學招待所呆了幾個月熬出來的。
後來,和平和文武都各有成就,網上一查就有,不過,你絕對查不出這之前他們做過什麼與電視劇相關的事。
聽說兆龍回老家去了,已經多年沒聯繫。不過另一個人,我還有他的微信,這個人叫餘勝利。名字不熟嗎?看過《大宅門》、《天下糧倉》、《李小龍》吧?前兩部是責編,後一部是製片人。前些年給他看我的一部小說,結果他在網絡上給我畫了線,寫了評語,「此處不錯」、「此處我喜歡」。他抓劇本時也是這樣,有時給一集戲寫的評語比單集劇本字數都多。
這就面臨一個問題,萬一創作失敗了算誰的?算央視的。不是沒失敗過,但成功的不是也很讓你們懷念嗎。
現在這個部門已經沒有坐在一起搞創作的功能了,當時說去掉這個功能是因為「不能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我曾理解它是高級訂製。現在不說都忘了這回事了。
那時的部門領導也是專注在這上頭,當時萬科,對,就是王石的萬科曾經有過一個影視公司,製片人決定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大概是錢的問題,他們只是小打小鬧,在北京找點留學生,不知找誰寫了個本子就上了,結果拍了一段覺得真不像個東西,就找來了。部門領導找責編看了拍完的部分,說太差,就不打算收購了。但到了第二天,他就改了主意,我記得他說的一句話:「這本書是多少人心中的紅色聖經,值得幹。」
出了個打包價,把這個戲就接手了,但製片人沒換,還是萬科老鄭,畢竟點子是人家想起來的。找了六個編劇,也包括著名的梁曉聲寫初稿,又請了個毛子知名作家改最後一稿,請了電影學院的韓做導演,全組拉到了保爾的老家烏克蘭基輔拍了四個月。演員本地化,那時,基輔所有演藝單位,從國家劇院到小劇場,所有的人都因為上過《鋼鐵》的劇組混熟了。後來把他們請到北京做了一期節目,我本人親自做主持人採訪他們,「保爾」說他為了拍這個角色,專門看了蘇聯拍的兩版電影,他問我看過沒,我說看過五版。他大為驚訝,不知道曾拍過這麼多遍。
「冬妮亞」說最難的是臺詞。
她們在劇中說俄語,可是這個劇最後是配中文的,表達同一個意思,兩種語言音節長度都不一樣,我們的要求是讓他們說到中文所表達的長度時就停下,算是這句說完了;相反,俄語短的話,那就說完了也接著動嘴。同時,表情動作也要跟中文句子的長度一樣,表演時永遠都是音畫不同步,讓她們非常費勁。
多麼值得懷念的費勁。
好消息是,後來「保爾」和「冬妮亞」結婚了,拍戲前他們不認識。
所以,全靠車頭帶。
現在、其他單位的電視劇責編是幹什麼的,不了解,也許同名不同責。
原標題:《我曾在某大臺做電視劇業務,《雍正王朝》當年有多火,透露一個細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