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雍正王朝》,播出二十年來受觀眾喜愛程度不減,個人覺得,如果不爛尾,它比漢武大帝、康熙王朝之類的還要經典。
一方面人物塑造的好,康熙,雍正李衛年羹堯田文鏡鄔思道年秋月,隆科多張廷玉佟國維圖裡琛,還有老二老八老十三老十四等一群阿哥們,都各有特點,甚至連一個小配角張五哥的形象也可圈可點。至於哪個演員演技最好?可能人人都有不同看法。
只說老戲骨焦晃,有人覺得他演的康熙很一般,理由是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霸道,整天有氣無力的。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風格,以康熙幾十年來建立的武功,他根本就不需要刻意的去立威,而且對應《雍正王朝》的背景時間,康熙已經是六十歲了,一個雄心消退、身體更不可避免趨於老化的人,該是什麼樣子?
朝堂權謀方面,例如胤禛燒百官行述,康熙的以疏遠為保護,鄔思道的爭與不爭,佟國維的雞蛋不要放同一個籃子等等,都是這部劇裡最精彩的內容之一;
康熙末年到雍正時期一系列大事和政令,比如裁撤冗官、銀錢火耗歸公、賦稅攤丁入畝,推行過程中所受的各種阻力,劇中也都有很細緻的描述。這種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較量,存在於任何一個需要轉變的時代。康乾盛世,先不管它是不是真的盛,單說乾隆能安安穩穩坐在龍椅上60年,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爹用雷霆手段把最棘手的問題都解決掉了。而這些問題,又都是雍正他爹留下來的,如果沒有雍正掌權這十幾年的嚴刑峻法,把以前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分懷柔的陋習別過來,只怕後世對康熙的評價也會掉一大截;
歷史上對雍正刻薄寡恩、毀譽參半的負面定位,反而為這個角色和整體故事氛圍加了分,因為這種天然存在的人物底色,衝淡了歷史劇如何避也無法完全避開的歌功頌德味道。野史、戲說泛濫的結果是,不管哪個版本的雍正,也不管導演怎麼拍,老百姓潛意識裡第一反應都是,這絕不是一個「好」皇帝,也絕不是一個全人。因此,相比起其它知名帝王往往會有一大群觀眾自發的「五毛」,為尊者諱,雍正則更多的被大家當成一個「類普通人」來看待,其「有血有肉」的部分也會更為大家所相信。
至於缺點方面,喬引娣這個人物其實可有可無,對劇中人物關係變化沒有必然推動作用,以正劇來說,完全可以棄掉。對比一下,同樣是女性角色,如果說鄭春華的存在有合理性,是影響胤礽命運的重要一環,戲份也恰到好處,那麼用喬引娣激化雍正和胤禵的衝突,並且長篇累牘,就有點莫名其妙的言情劇套路亂入感了。帝王無私德,帝王無私情,至高權利漩渦裡的爭鬥,怎麼可能受一個女人影響這麼大?像順治那樣不要江山要美人的奇葩,只是鳳毛麟角,拿來做談資也就罷了,真要套用到其它人身上,就有點拙劣了。
二是最後那一出「倫理悲劇」,喬引娣居然是雍正的私生女,胤禵的親侄女,我只能說,很無語。之所以會虎頭蛇尾,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寫歷史寫人性厲害的大佬,大多敏於事而訥於情,一到感情戲的部分,就感覺使不上勁;二是想通過加入一些感情線來豐富故事內容,卻弄巧成拙——實際上正劇並不需要這樣。
相比起雍正王朝,香港亞視1994年的大製作《君臨天下》,正不足,奇有餘。論歷史底蘊,跟我們內地當然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從好的方面來看,它比較有人味,刀光劍影也兇險的多。
唐國強版太過莊重,或者說一板一眼,儘管在劇情和細節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妥協,但仍然顯得沉悶,很難得到相當一部分觀眾的垂青。《君臨天下》就比較通俗易懂,人物命運起伏更明顯。它完全不考慮劇情跟歷史的吻合度以及合理性,而是用一種更輕鬆、更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拍攝,一切都以最大限度刺激觀眾的腎上腺素為目的,為此糅合進了野史、言情、武俠等眾多成分。
野史部分,十四和四的說法,今天當然不會還有人去相信,但這部片子的編劇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並且通過各個皇子的爭鬥細節以及其它翔實的故事內容,讓你恍惚間覺得它還挺有理有據的。而血滴子的源頭,居然是女主角父親被雍正推下山崖斷腿後,為了生存發明的捕獸器。鹿鼎記的情節也強行穿越到了這裡,韋小寶找過老皇爺,過了幾十年,胤禛在陷入窘境之時,也跑去找老皇爺,而此時的韋小寶卻不做老爺回來給康熙做保鏢了,你以為改了名字韋棠、當了真太監,大家就認不出你了嗎?這一版雍正依舊不受周圍人歡迎,昏庸無道的說法在整體上否定了,但是結局幾集,為了逼出從宮裡躲到民間的女主角苗欣,勤政愛民的雍正終於濫開殺戒;
苗欣和雍正以及侍奉老皇爺的文覺和尚,他們的三角戀是片中幾段言情戲之一,另外還有恭蕙格格和文覺,十四阿哥和隆科多的女兒舒蘭等等;
武俠部分,打破了江湖和朝堂的界限,各個阿哥都要大力籠絡諸如巴漢格隆、楊驚濤、穆旦天、納蘭飄雪、藍如風這樣的江湖人士,而正規軍的存在感則被大大削弱了。
《君臨天下》是三分正史,七分戲說,但不論是劇情編排、人物塑造或是服化道方面都做的很好。比如郭鋒飾演的二阿哥胤礽,得勢之時,逼老四老八等人在喝尿和磕頭之間二選一,只有胤禛寧可受辱也不向他低頭。
甄志強飾演十四阿哥,跟雍正從兄弟情深到決裂。雖說正史上這兩兄弟由不同妃子養大,加上康熙的兒子們眾多,感情應該是一直很淡泊,《雍正王朝》裡的描述很準確,但是像《君臨天下》這樣設定,不會顯得突兀,更為觀眾所接受。
《君臨天下》裡面,十三阿哥胤祥也是反,忠的是大阿哥胤禔。張廷玉,一樣是大大的狡猾,兩邊不得罪,只忠於皇帝。徐錦江飾演的年羹堯,造型很霸氣,是以周亞夫為創作靈感來塑造的,功高不賞。
曾靜一副憂國憂民、跟清室不共戴天的樣子,最後卻做了軟蛋。
康熙和老年韋小寶……
吳廷燁和姜皓文分別飾演老八胤禩、老九。
雍正由江華飾演,論「龍行虎步」、走路帶風,只服兩個人,一個是內地社會步的源頭張嘉譯,另一個就是江華了。這部片子裡,他依舊是帥到沒朋友。戴鐸的角色是個驚喜,智者最後也沒躲過想要徹底堵住悠悠眾口的雍正暗殺。雍正王朝裡鄔思道的原型就是戴鐸,一個幾乎被完全從史書上抹去的謀主型人物。我一直沒搞懂二月河既然可以寫出這麼出彩的人物,為什麼不用戴鐸的本名。
要說君臨天下最可惜的地方,就是居然完全沒有雍正的重臣李衛和田文鏡,如果在他們兩個人的性格底色上,進行一些合理的戲說,一定也很精彩。最讓人瞠目結舌的,則要數第二部血濺太和殿結局出現的神秘高手,從造型到武功都跟東方不敗一個路數,長相則跟雍正一模一樣,這是身外化身?來殺雍正的文覺和性音恐怕跟觀眾一樣,也是萬萬想不到,一臉懵逼。你說這是神來之筆也好,吐槽各種元素亂入也罷,總之編劇就是這麼任性了。
總體來說,有關雍正的故事畢竟還是朝堂為核,《君臨天下》裡過多瑣碎的勾心鬥角、男女情愛、戲說內容,在抓住更多觀眾緣的時候,也削弱了這部片子的深度,只能說凡事都有兩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