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被問及為何「對華沉默」,德經濟部長:我們又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2020-12-19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 陳一 柳玉鵬】「民主不是貿易的唯一導向」「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11日在《法蘭克福匯報》刊登的專訪中對中國的表態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關注和爭論。近來華盛頓千方百計想拉歐盟共同對付中國,一些國家開始有些頂不住美國的壓力。但美國的施壓在德國這個歐盟最重要國家身上顯得很不順利,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國防部長卡倫鮑爾等多數高官不願在香港等問題上「強硬譴責」中國。默克爾日前不點名批評某些國家用「謊言和散布虛假信息」來抗擊疫情,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為是在美國總統川普「背後插上一刀」。

「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日刊登了對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專訪。這篇專訪很大一部分都圍繞中國話題進行。《法蘭克福匯報》此前曾激烈批評政府在香港等問題上「為何沉默」。該報記者以香港話題為引子,質問德國政府「為何不願明確批評北京」。在訪談中,面對「德國為何不考慮像當年對俄羅斯一樣考慮對華制裁」的提問,阿爾特邁爾表示,歐盟的貿易政策從來就不曾「只以對方國家是否民主作為唯一導向」。他稱「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但他也表示,相信只有當基本的法治原則得以貫徹時,中國經濟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阿爾特邁爾還說,儘管為人權發聲非常重要,但也必須認識到,世界上很多人「並不總是和我們有著相同的觀念」,因此旨在促進穩定、減少衝突的國際合作與貿易就凸顯重要性。

在訪談中,阿爾特邁爾還提到了華為問題。阿爾特邁爾表示,法國、英國也都沒有徹底禁用華為,因此德國也不會在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國家安全受威脅的情況下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之外。他同時強調,歐洲需要在這個領域增強自主性,正在考慮打造一個自己的5G產業共同體。

「德國之聲」稱,最近幾周,德國政府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被要求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尤其是圍繞香港國安法出臺,德國政府只做出了「擔憂」的表態,受到了國內外的抨擊。在野的德國自民黨主席林德納聲稱,在面對中國時,商業利益和民主價值觀「不應該相互對立」,「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價值觀被收買」。

對於德國政府是因商業利益而「出賣」價值觀的說法,被稱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並不贊同。卡倫鮑爾日前在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與歐盟合辦的網上國防論壇時,不斷被主持人追問對中國的態度以及是否會「庇護港人」等問題。卡倫鮑爾強調,歐盟對中國的態度首先須正視幾個事實:第一,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個「運行狀態良好」的經濟體;第二,中國仍是世界各國在處理重要問題時的重要合作夥伴,例如氣候變化等議題;第三,中國依舊是歐盟重要的經濟夥伴。

在近期有關香港國安法的問題上,德國的態度不如美英等國那麼激烈。主持人追問,在本月初正式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後,德國是否會用更加正式的態度「譴責中國」,卡倫鮑爾稱:「我們知道,要想用詞激烈一點是很簡單的事情,這會讓一些人內心感覺良好,但我們同時也知道,這樣做會阻斷所有的接觸,妨礙後續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

默克爾「插上一刀」?

與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同,德國政要近來與美國政府的分歧十分明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稱,如果美國總統川普能聽到德國總理默克爾有關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講,肯定會感到耳朵發燒。默克爾9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一味地撒謊、散布虛假消息,無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煽動仇恨和不安情緒也無助於抗疫……否認事實真相的民粹主義正在顯現其局限性。」CNN稱,默克爾曾是一位科學家,她堅強、冷靜、克制且尊重事實,而川普完全不具備上述任何一種品質。川普曾公然在電話裡罵默克爾「愚蠢」,默克爾用事實反駁他的咆哮。儘管默克爾可能不會對川普大喊大叫,但她知道如何在他背後插上一刀。

美國CNBC網站11日刊登大西洋理事會總裁肯普的文章稱,默克爾把對華關係作為其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外交基石,是由於德國的製造業基礎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市場。報導稱,自從默克爾2005年執政以來,德國對華出口增長了5倍多,達到了1250億美元,這使中國成為德國的第一大市場。美國只是德的第三大市場,雙邊貿易額大約為780億美元。

不過,把德美關係變差歸因於領導人的性格或經濟利益,並不能代表德國甚至歐洲普通民眾的感受。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幾乎整個歐洲對美國的好感度都在急劇下降,丹麥、葡萄牙、法國、德國、西班牙都有約2/3的受訪者說他們對美國的看法變得更糟糕。

對德國而言,究竟是與美國還是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更重要?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與德國柯爾柏基金會日前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37%的德國受訪者選擇美國,36%的人支持中國,另有13%的人認為兩國一樣重要。德國《世界報》稱,二戰結束75年後,鑑於這一趨勢變化,幾乎可以認為,傳統的跨大西洋合作關係正在衰落。

「美國紙牌屋搖搖欲墜」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學者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美國等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把德美或歐美關係變差,怪罪於德國和歐洲更看重中國的市場等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共同的價值觀。但從某種角度來看,尊重事實和真相,拒絕煽動仇恨和對抗,尊重夥伴的利益,共同合作應對疫情、全球變暖以及經濟等世界性危機,何嘗不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

「德國之聲」駐華盛頓記者站主任波爾11日罕見地嚴厲批評美國稱,13萬美國人喪生,染疫人數激增,然而川普仍拒絕下令採取強制隔離措施。文章稱,川普正在把美國引向深淵,而迴避事實是美國抗疫失敗的死穴。文章稱,美國只願看到符合己願的東西。川普無視不符合其政治算計的事實,必要時甚至不惜造假。直到新冠疫情危機暴發,這一手段相當管用。被美化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數字越來越好看,其支持者也為他們在白宮有這位強人大為興奮:終於能讓整個世界好好看看,一切都首先考慮自我的美國原來可以如此威風。但誰料來了這個致命病毒,它無法看到,無法控制,於是美國整座金燦燦紙牌屋瞬間搖搖欲墜。

實際上,「美國優先」和一國獨霸顯然不是川普一個人或美國短期的政策和表現。德國外長馬斯日前感嘆:「認為美國選出一位民主黨總統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會回到過去的每一個人都低估了這種結構性變化。」俄羅斯《報紙報》11日引述德國政治學者拉爾的話稱,「美國優先」的政策正迫使德國和歐洲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離開美國獲得更大的獨立性。拉爾強調,美國在世界上的單邊主義和利己主義使德國人和歐洲人感到恐懼。他們開始希望遠離美國。默克爾非常清楚,如果美國在各個方面不再是歐洲的支持者,那麼就必須重新開始,並以不同的方式與俄羅斯和中國進行合作,以解決世界存在的許多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與德國的關係現狀 目前其對華態度如何?
    本文來源:股城網這幾年時間裡,美國政府也是千方百計想要拉攏歐盟共同對付中國了,然而美國方面的施壓,在德國這個歐盟最重要的國家身上卻顯得很不順利。不少人會好奇,目前中國與德國的關係現狀如何呢?德國對華的最新態度是怎樣的?
  • 蘇聯在東德有15萬駐軍,為何沒有阻撓德國的統一
    文/寂寞的紅酒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完成合併,分裂41年的德國實現了統一。對於德國人而言,實現統一太不容易了。因為很多國家尤其是德國周邊國家,都強烈反對德國實現統一。更讓德國人頭疼的是,蘇聯人同樣不願意德國實現統一。
  • 德國經濟部長:希望拜登上任後,可以消除美歐間貿易壁壘
    【環球網報導】路透社消息,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16日表示,德國希望美國新「當選總統」拜登上任後,美歐間的貿易壁壘可以被消除。路透社報導截圖「我從心底裡希望,新一屆美國政府能夠幫助我們在美歐貿易關係上達成一致。」阿爾特邁爾當天在柏林說,「而且我們可以廢除基於保護主義(所實施的)許多關於關稅、貿易的措施。」報導稱,阿爾特邁爾還表示,德國不能接受傾銷行為,堅持公平且開放的市場。
  • 德媒:中國經濟復甦利好德國企業
    新華社柏林12月7日電(張雨花)德國之聲電臺網站日前報導說,中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活力利好德國企業。報導關注了日前發布的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並援引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岑萊因的話說,中國經濟正在恢復活力,這對德國企業是個好消息,特別是車企銷售額將強勁增長。報導說,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之一。
  • 德國通過萬億元經濟復甦計劃,德國大眾汽車宣布:對華投資160億
    除此之外,德國還在5月實施了一輪新的經濟刺激措施,以刺激企業為主1、創造4400個工作崗位,跨境投資互惠共贏相對於德國目前的經濟下滑,中國的經濟正在快速恢復中。而中國作為德國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近年來中國資本在德國投資市場上表現愈發活躍,中國良好的經濟狀況對正致力於恢復經濟的德國來說,確是個利好消息。
  • 這些德國城市房租漲上天!東西德居住成本懸殊
    中新社·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道德經」報導 由於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消費觀念的不同,許多德國人並不像中國人那樣注重買房安居,據《圖片報》報導,在德國有超過一半的民眾租房生活,而房租也是德國家庭最大的一筆經濟支出。和中國相比,德國房租究竟有多高?不同地區的房租差別又有多大?
  • 默克爾也沒有想到:一篇「肯定中國」的文章,在德引起軒然大波
    其中德國與中國一直以來都保持著經貿合作的聯繫,兩國要是保持持續穩定的合作關係,勢必能夠獲益不少,可無奈美好的東西總是只存在於想像中。就在近期,德媒刊登的一篇文章在德國掀起了軒然大波,德國內部開始不斷出現「與華脫鉤」的聲音。
  • 德國政府叫停中企收購項目 被購德企不幹了:荒謬至極
    德企自稱遭遇「政治利用」德國《經理人雜誌》網站報導,該德國公司名為IMST,位於杜塞道夫附近。最近公布的營業額為1400萬歐元。IMST總裁瓦爾多夫(Peter Waldow)、創建者伍爾夫(Ingo Wolff)以及持有公司大量股份的員工想要將企業賣給中國。
  • 德國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三個設想
    經濟學的發展是一代代經濟學家共同的思想結晶,除了亞當·斯密,世界上還有哪些經濟學大師?德國因其嚴謹的治學風格,一直是世界經濟學大師誕生的搖籃。路德維希·艾哈德,曾任德國總理,同時也是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奠基者。一直以來,主流的經濟學界一直忽略了艾哈德對德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二戰戰敗的德國,為何能在一片廢墟上實現經濟的再次崛起?
  • ...在被問及「在5G行動網路擴張方面排擠中國華為是否會導致競爭...
    【德國經濟部長再表態不反對華為】據路透社報導,在被問及「在5G行動網路擴張方面排擠中國華為是否會導致競爭劣勢」,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長阿爾特邁爾當地時間23日表示,歐盟支持自由競爭的想法,但表態稱他「並不反對華為」。路透社稱,阿爾特邁爾是周五在歐盟競爭部長舉行的視頻會議後作出的如上表示。阿爾特邁爾稱,他並不反對華為。
  • 德國也想分一杯羹?緊跟英法部署軍艦,甘願充當針對中國的出頭鳥
    圖為德國海軍飛彈護衛艦與美軍航母同行疫情讓整個世界的局勢變得不可捉摸,曾經的老牌經濟強國寧願對美國俯首稱臣也不願走自主發展的道路,或許在他們看來,拿分蛋糕的刀子不如捅人收益更高。繼英法宣布將航母部署在亞太地區後,德國也緊跟兩者步伐,甘願充當針對中國的出頭鳥。圖為德國飛彈護衛艦據環球時報12月15日的報導稱,德國國防部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為了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合作,德國在近期向印太地區派遣一艘護衛艦。相關媒體表示,德國此舉是對加入「對華封鎖網」的明確表態。
  • 德媒分析:拜登將分步驟重啟對華關係
    原標題:德媒分析:拜登將分步驟重啟對華關係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德國《時代》周報網站11月25日發表的文章指出,鑑於美國存在的問題,拜登政府重啟對華關係將分步驟行事。全文摘編如下:拜登未來的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最近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川普削弱了美國的同盟關係,退出了世界政治,留下了中國可以填補的真空。總的來說,川普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吸引力。布林肯認為,中國帶來的挑戰與其說是它日益增強的實力,不如說是我們自己的示弱。安東尼·布林肯和喬·拜登都是多邊解決方案的擁護者。
  • 為改善對華關係莫裡森拼了,出言不遜的貿易部長被換掉
    日前,澳貿易部長伯明罕威脅要上世貿組織「討個說法」,因為曠日持久的中澳貿易爭端,正在導致澳洲經濟損失慘重。伯明罕還宣稱他「有足夠的證據,中國針對澳洲產品的反傾銷措施就是錯誤指控」。對於伯明罕的這一表態,中國外交部日前表示,近期我們屢屢聽到澳方以「受害者」自居,不斷對中方進行影射、指責,這完全是混淆視聽倒打一耙。中方對此絕不接受!
  • 看看兩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削弱,才知道日本為何能超越德國
    文/寂寞的紅酒德國和日本是世界兩大工業強國,是世界有名的發達國家。作為世界製造業的標杆,人們對德日兩國哪個實力更強的爭執一直沒有停止。如今,日本在GDP總量、工業產值等方面已經超過了德國,日本的總體實力超越德國已經成為了事實。
  • 17萬精銳的東德軍隊,在兩德合併以後,為何全部都裁掉了?
    二戰時期,由於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為世界各盟國帶來沉重的災難,因此在德國戰敗以後,盟國對德國實行了軍事託管的策略,而當時除了中國以外,英美法蘇按照以柏林為中心的劃分方式,將德國劃分為四塊,後來英美法三國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而以蘇聯為首的則成立了民主德國,隨著後來冷戰爆發,當時東西德就成為了冷戰的窗口地區
  • 中國絕不做沉默羔羊!華春瑩公開回應所謂「戰狼外交」,全程硬懟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西方國家和媒體自命不凡,頻頻在涉華議題上指手畫腳,以為自己站在「人權」和「道德」的高處,對中國進行惡意攻擊與抹黑。諷刺的是,德國《每日鏡報》近日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然而卻將一個大紅色的錯別字印在了自己的版面上。
  • 兩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多為德裔,為何揍起德國來一點不手軟
    如果沒有美國人攪和,德國人未必會被英法俄(蘇)擊敗。不過有趣的是,在美軍中最能打、人數最多的竟然是德裔,德裔在美軍中可以說佔有主導地位。一戰時歐洲戰場美軍最高指揮官潘興將軍是德裔美國人,二戰時歐洲盟軍最高統帥和駐歐美軍總司令艾森豪以及其麾下最勇猛的將領巴頓將軍也是德裔美國人。可以說,是德裔美國人打敗了德國人。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美軍中德裔佔有主導地位,為何揍起德國來一點不手軟?
  • 一戰百年啟示錄|為何「修昔底德陷阱」無法解釋大戰的爆發?
    3、一戰前的德國在主要的工業產業中擁有強大優勢,這也意味著,不通過戰爭而通過和平的經濟競爭,德國或也能夠擁有較好的經濟前景。在鋼鐵、造船、機械製造這些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主要工業部門中,當時德國企業的競爭力可謂數一數二;而就代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化學和電氣產業而言,德國企業的競爭力可稱是世界第一。
  • 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在中國,巴黎和會上的恥辱證明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中國迫切需要提升國防實力,德國毋庸置疑是最佳選擇,它從一戰失敗的陰影中迅速恢復了國防建設,可算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所以兩個國家在利益需求上達成了一致。
  • 「德械師」的由來:二戰日本的鐵桿盟友德國,為何大力幫助中國?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五大主力」之前的抗日戰場上,中國裝備最好,戰績最好的軍隊,是四個德械師,它們是:87師、88師、36師、教導總隊。 德械師,就是用德國軍械裝備的部隊。當年,中國和德國曾有過一段「蜜月期」,中國擬用德國武器裝備60個師,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只裝備了四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