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
彼時的歐洲早已戰雲密布,隨時都有發生戰爭的可能,只是各國之間都沒有找到開戰的「正當性」理由,由此都儘量維持表面的和平,但暗地裡早已開始為戰爭做準備。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率先跟奧匈帝國以及義大利締結盟約,以此來對抗龐大的俄羅斯帝國,由此最初的三國同盟就此形成。為了應對德意奧的三國同盟,由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的三國協約也順勢促成,一場較量由此拉開了序幕。
綜合考量當時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糾葛,你會發現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其實是必然的,當然除了義大利,畢竟義大利之後反水了,加入了協約國陣營。首當其衝的就是德國與法國之間的恩怨,法國自從在普法戰爭中被德國痛揍之後,不僅戰略要地被德國奪去,就連法國人強大的自尊心也遭到了無情踐踏,痛定思痛的法國人時刻都想著收復失地,復仇德國,以此來重拾昔日的榮光。所以德法兩國是世仇,並且相互看對方不爽,由此兩國之間的矛盾已然不可調和。
其次就是俄羅斯帝國與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而矛盾的焦點就在於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對於這塊大肥肉,兩邊都想吃,由此矛盾的激發便不可避免。最後就是德國與英國之間的矛盾了,由於德國日益膨脹的擴張欲望已經違背了英國一直奉行的均勢原則,而英國為了鞏固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它並不希望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德國無疑就是這個強大的國家,所以英國為了繼續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便不得不聯合其他弱勢國家打壓強大的德國。
由此可見,兩大陣營的軍事衝突已然處於爆發的邊緣,就差一個導火索將這個火藥桶點燃了,最終這個導火索還是如約出現了。在1914年6月28號,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爾維亞的塞拉耶佛視察時,被一個塞爾維亞青年槍殺,時任奧匈帝國皇帝的弗蘭茨約瑟夫便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
緊接著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隨之發生:塞爾維亞的盟友俄羅斯帝國宣布動員,緊接著奧匈帝國的盟友德國也開始動員,法國看德國動起來了,於是根據與俄國的約定也開始動員,而處於英吉利海峽另一半的英國也坐不住了,也開始動員,一場大戰蓄勢待發,最終由德國率先出手打破僵局,宣示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天蠍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無可避免的戰爭,這其中的矛盾糾葛錯綜複雜,各國之間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都想著吞併對方,由此一場大戰便在所難免。儘管協約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衝突卻依舊存在,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縱觀整個一戰,幾乎沒有贏家,唯獨美國!美國在一戰中異軍突起,成為了新的世界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