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其中,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西北依陰山,東北連接河套平原,東南臨黃河與鄂爾多斯市隔河相望,西南與阿拉善盟相連,東西長 92 公裡,南北寬 61公裡,總面積 506 萬畝(磴口縣佔426.9萬畝)。
如何讓廣闊的沙海變為「沙金」,使茫茫大漠成為「聚寶盆」,這是巴彥淖爾人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烏蘭布和沙區開展了一系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工作的探索,將「綠化」與「產業化」、「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全力推動沙產業的發展,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路徑。
特色農業風生水起 沙漠變身「金土地」在人們的印象中,北方許多大地農作物都是到秋季才進入成熟收穫期,而具有"沙漠人參"美譽的肉蓯蓉卻是在四月份迎來了它的黃金豐收季。這兩天,在磴口縣沙金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的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種植基地裡,兩萬多畝的肉蓯蓉到了春季的採收期,開始進行大規模採收。
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均介紹說,每畝肉蓯蓉產量約100-150公斤,梭梭接種肉蓯蓉畝收入能達到6000多元,是優質耕地收入的3倍。可以實現一次種植、收穫15年以上。公司推出的蓯蓉系列產品,年產值在200萬元以上。
肉蓯蓉春季收穫不算新鮮,沙漠裡種水稻、養魚蟹才是奇事一件,而這樣的奇蹟早在3年多前就在磴口成為現實。
每年5月,是巴彥淖爾仁創公司播種水稻的季節。從2017年開始,該公司與北京仁創集團合作,採用鋪設「生泰保水砂」技術在烏蘭布和沙漠試種1000畝水稻。試種成功後,公司在探索引進新種植技術的同時,將魚類、螃蟹、蝦等水產動物放到稻田進行養殖,形成魚稻共生新模式,既促進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又擴大了經濟效益。在種養殖過程中,公司堅持採用綠色、有機、無汙染的方式,所產稻米、魚類、蝦蟹自然健康綠色,深受市場和消費者歡迎。
沙漠深處還有香醇的牛乳,2010年聖牧高科進軍烏蘭布和沙漠,用9年時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沙草有機產業體系。聖牧高科投入75億元建成有機牧草種植基地30萬畝,養殖奶牛近10萬頭,自建擁有世界先進生產技術的有機牛奶專用工廠,真正實現了種、養、生產加工一體化,形成了全程有機產業鏈。
不僅肉蓯蓉、沙漠水稻、聖牧有機奶,近些年磴口縣打破烏蘭布和沙漠產業發展單一的格局,引導企業和個人發展多元化特色種養殖產業。一批新的農畜產品知名品牌在這裡成長起來,沙漠山藥、沙地花生、文冠果、漠北金爵葡萄酒、油莎豆、納林有機魚等成為沙產業新的代名詞。
借光治沙循環發展 生態經濟獲雙贏
依託烏蘭布和沙區豐富的光照資源,磴口縣抓住國家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機遇,從2015年開始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綠色清潔能源,成功打造了集光伏發電、設施農業科技大棚、生態觀光旅遊於一體的萬畝太陽能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範基地,走出了一條「光伏治沙」的致富新路子。
在磴口縣沙區櫛次鱗比異常雄壯的大棚房中,上面是光伏板,下面是設施農業大棚。華盛綠能公司的光伏農業大棚內,種植了新鮮少見的熱帶果蔬,養殖了經濟效益高的蚯蚓,光伏與沙漠循環農業的有機結合在這裡完美實踐。
驅車沿穿沙公路西行10餘公裡便可到達磴口烏蘭布和沙漠太陽能光伏產業生態治理示範基地。極目遠眺,金色的沙漠上泛起一抹抹藍色的海浪,一望無際,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個萬畝生態光伏基地,吸引了國電、國華、昌盛日電等企業入駐運營。目前已建成光伏發電項目12000畝,完成投資22億元,裝機容量達220兆瓦,年發電量3.6億度,光伏園區已經成為自治區重點打造的國家級光伏治沙產業園。
短短幾年時間,磴口縣沙區就聚集了眾多企業,光伏項目在烏蘭布和沙漠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單一發電向光伏設施農業、光伏治沙等多個領域快速發展。光伏發電與荒漠治理相結合的「光伏治沙」,已成為磴口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實現了光伏發電、現代農牧業、沙草產業、生態旅遊為一體的沙漠治理模式。
推進烏蘭布和沙漠治理,關係到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對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今後我市決心以創建烏梁素海流域(烏蘭布和沙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構築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的戰略定位,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樣板,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巴彥淖爾經驗」。
[責任編輯: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