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力學和邊緣計算遇見沙漠:6000畝農田現身烏蘭布和

2020-12-10 騰訊網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由北京青年報在騰訊新聞獨家首發,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梁婷

編輯/計巍

烏蘭布和沙漠裡生長出的農作物

我們習慣了沙漠是望不到邊的土黃色,一腳踩下去,沙子直接灌入。在烏蘭布和,這個習慣被打破了。一條柏油馬路穿過,一邊是我們習慣的那樣,另一邊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玉米、高粱杆子直立著,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霜凍,蔫巴、發軟了的西紅柿和西瓜躺在沙地中。這裡也有來不及秋收的遺憾。但如果你夠仔細,還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依然甘甜的小番茄。

千畝農田成為烏蘭布和沙漠的驚喜

秋天,烏蘭布和沙漠裡生長出的高粱

蒜頭奇妙生長

劉靈豐種植的兩顆蒜破土了,這本沒什麼稀奇。

它們都被種在盛著沙子的一次性紙杯中,享受著同樣的光照、水分,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沙裡添加了一種材料。一個星期的時間,差別逐漸顯現。加了材料的杯子裡,蒜頭早了四天發芽,枝芽明顯挺拔一些。

這兩顆蒜的故事要從2018年講起。騰訊雲副總裁、騰訊IDC平臺部總經理鍾遠河在瀏覽新聞時,無意中看到了關於重慶交通大學沙漠改良田技術的圖片報導。沙漠背景下是一片片鬱鬱蔥蔥的綠,向日葵、高粱繁茂生長,甚至還有青蛙和兔子在這裡露面。

鍾遠河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沙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而且中國國土貧瘠,人均耕地面積是世界的幾分之一。我們自己的高校就有這個技術,不但可以在沙漠裡恢復生態,也許還可以發展農業。」他想,致力於科技向善的騰訊,應該可以為這個項目做點什麼。

騰訊雲數據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劉靈豐承接下了這個任務。從深圳到重慶再到烏蘭布和,她一路體驗,真實地感受到了沙漠變良田的過程。

沙漠中種植的西瓜

2018年5月,劉靈豐來到重慶。技術創始人、重慶交通大學的教授易志堅對於項目的介紹,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他的規劃和理念,甚至這個項目當時面臨的一些質疑,都知無不言。」易志堅的坦誠和對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讓劉靈豐覺得,沙漠項目是看得到的希望。

2008年,易志堅的主要研究方向還是與彈塑性斷裂力學以及鋼筋混凝土、橋梁、道路等相關的力學研究。在研究路面的過程中他發現,從顆粒物質到混凝土其實是一種狀態的改變,完成這種改變,靠的是「約束」,這讓他瞬間想到沙子也可以變為土壤。在多次試驗中,他的團隊提煉出了可以改變沙子狀態的物質,這是一種白色粉末,他們稱之為約束材料。

在重慶,劉靈豐第一次看到易志堅團隊的試驗田。這裡收集著粗的、細的,各種顆粒度的沙,甚至還有垃圾粉碎以後的小顆粒。神奇的是,在添加了約束力材料後,裡面都生長著植物。她對這個項目的信任程度又多了一些。後來,她把改造過和沒改造過的沙帶回了深圳,開始做實驗,種下了那兩顆蒜。

2019年8月,劉靈豐前往烏蘭布和。抵達的第一天,眼前是詩裡面描述的「大漠孤煙直」,但第二天到了種植基地以後,她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地方了。「怎麼這麼多植物!地裡面滿滿的喬木、灌木、各種草類以及茄子、辣椒、土豆、蘿蔔等作物。我們開車走進去很遠很遠,還有各種植被。」

劉靈豐記得,以前的兒歌是「拔蘿蔔,拔蘿蔔,老爺爺拔不動,老奶奶來拔」,但在沙地裡面,蘿蔔輕輕鬆鬆就拔起來了。他們邊拔邊吃,她還第一次生吃了茄子,「真的是清甜的」。站在那片地裡,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

「讓力學遇見了沙漠」

這樣「震撼」的場面之所以能夠出現,易志堅的解釋是,「讓力學遇見了沙漠」。「土壤顆粒之間存在約束,能夠成形、成團,原因在於土壤中任何兩個顆粒從任何方向都能夠結合,我們稱之為萬象結合約束。」這是沙變土的科學原理,也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前提條件。「若要將沙變成土壤,就需要給它一種約束。」

一桶水、一抔白色粉末,易志堅的博士生趙朝華開始演示「相遇」。他就地挖出一抔沙子,倒入一些白色粉末,加水和勻後,堆出了一個窪地。慢慢倒入水後,水並未從沙中滲透出來。另一邊未加粉末堆出的窪地也同時加水,完成對比實驗,水倒進去的同時就滲走了。

「土壤一定是顆粒物質,顆粒之間通過約束凝聚成團,幹時是固體,溼時是流變體,能夠存儲水分、養分、空氣並滋生微生物。」易志堅解釋,他們做的就是通過約束材料,把沙子從離散狀態轉化為固體和流變體。具備了土壤屬性的沙子,存儲水分的能力變強,具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屬性,同時保水保肥能力強,「它可以像母親抱住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植物抱住,成為植物生長的載體。」

趙朝華做的對比試驗,加了材料的沙坑(右)滲水速度慢於原始沙坑

這樣的實驗他們已經展示過很多次。項目從2008年提出設想以後,研究進行了5年。2012年,成功研發出約束力材料。院壩、陽臺和屋頂都曾是他們的實驗區。2013年以後,他們在重慶模擬沙漠的環境進行實驗,逐漸解決了材料的穩定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問題。

直到2016年,他們終於來到了烏蘭布和沙漠,拿到了一塊試驗田。把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綠色,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

也不是沒有過困難。趙朝華說,到烏蘭布和以後,客觀條件和他們預想的有一些出入。沒有公路,在沙漠裡開車,他們經常陷在裡面。找不到方向,看著很近的地方就是開不過去。

更大的難處在於,作為搞科研的人,對農業缺乏了解,有的植物播種太淺,不容易發芽。他們開始找當地的農民,跟著學習,一點點摸索著不同的氣侯條件下適合種什麼東西。在嘗試種植了100多種農作物之後,最終選出了優勢品種,2017年開始進行規模化生產。

從最開始的25畝到最多時種植了6000多畝,從烏蘭布和種到了新疆的和田、四川的若爾蓋。這些實驗,不僅證實了土壤化後的沙子可以長出農作物,他們還有了意外的收穫:優勢作物的產量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易志堅分享了一組數據,2019年阿拉善盟農牧局組織高粱產量測產,他們的最高畝產是932公斤,平均畝產是789公斤。2020年新疆和田農業農村局也組織了高粱測產,他們的最高畝產716公斤,平均畝產614公斤。而2017年高粱的全國平均畝產只有324公斤。

拔出這些植物的根部以後,他們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高的產量,有的高粱根系幾乎與人同高。易志堅說,改造後,最上面的土壤層相對緊密,下面是離散沙子,土壤剖面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使得植物的根系變得發達,固沙能力變強,可以充分吸收水肥。根系腐爛後又會形成腐殖質,進一步改善土質。「沙子土壤化作為一個科學問題,它的原理得到了事實的驗證,說明我們的思路是正確的。」

就目前來看,還有一些數據是非常喜人的。土壤化後,這片試驗田保水保肥效果明顯,平均灌溉量低於每畝400方,遠低於當地每畝550方的節水灌溉定額。同時,由於採用了機械化、規模化的施工,而且加入的約束材料數量很低,改土成本一般是每畝兩千到五千元。

另外一些事情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的。2016年趙朝華第一次在這片農田裡看到了青蛙,甚至還出現了狐狸,他們至今不知道青蛙從哪裡來。易志堅覺得這或許可以證明生態真的發生了改變,「局部生態系統恢復效果確實非常顯著」。

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沙漠化每年還在以5萬到7萬平方公裡的速度瘋狂擴張。「相當於每年消失兩個海南島。我們國家有173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如果採用沙漠土壤化方法把它恢復1%,就是2600萬畝可利用土地。」易志堅覺得,從遏制沙漠化和土地利用的角度講,這個項目也是意義重大。

阿拉善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羅志鐵很認可這個項目,他也認為這對荒漠化的治理是非常有利的。

羅志鐵介紹,阿拉善地區共27萬平方公裡,其中有10萬平方公裡是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緊鄰黃河,每年進入黃河的沙子有一億噸,沙化非常嚴重,對公路、鐵路的影響巨大。「從節水和治理方面,都對我們地區有示範作用。我們不能把沙漠都變成良田,沙漠也要保護,但是沙漠向東侵蝕的速度,包括進入黃河的問題,希望通過這個技術避免。」

在這片沙漠裡,「技術」的直接顯現是地面上那些與沙漠特徵「格格不入」的農作物,事實上,在不被注意的田間、地下、房簷邊,還有一套嚴密的數據系統正在不間斷運行中。

沙漠農田裡的日常監測

「我們可以做什麼?」

2019年之前,這個項目完全由易志堅的團隊操作。和騰訊合作是他們沒有想到的,趙朝華說,「他們完全是抱著想幫助我們的想法,但是剛開始確實不知道怎麼幫。」

劉靈豐也茫然。「騰訊作為一個科技公司,和沙改土、農業生產這樣的項目產生聯繫,總有一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感覺」。

有一次他們聊起來,包括媒體界、學術圈對這個項目的質疑:沙改土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把水和肥保持住嗎?「我們從這個角度想,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數據支撐,來應對這些疑問。後面我們才開始決定引入智慧農業的方案。」劉靈豐說。

蔣學皎是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的成員,她主要負責與騰訊的對接。「騰訊的加入幫助我們搭建了從數據採集到存儲、清洗、分析、展示的一系列平臺,最可見的效果就是提升了科研效率。」有一次,他們在處理一個800多兆數據的時候,已經是高配的電腦,運行了三天仍無結果。騰訊的邊緣計算中心能夠把時間縮短到了幾分鐘。

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採集非常多類型的數據。蔣學皎統計過,目前的監測任務很重。包括對重要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土壤微生物組分析、果實的識別和病蟲害進行監測;具體到一個植株上,要測量株高、出苗率;另外在區域尺度上,還要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大範圍的宏觀監測。「包括無人機以及全時視頻監控系統的數據,每天產生的數據保守估計在1T以上。這對後續的數據存儲分析處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沒有騰訊加入之前,趙朝華都要經常走到田地裡讀取數據,三點讀一下,五點讀一下,現在全部在電腦及雲端存儲起來,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得到。

在一場霜凍之後,來不及採摘的西紅柿落在地上

騰訊加入以後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中間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劉靈豐說,騰訊IDC平臺部主要是數據中心,確定智慧農業的方向以後,決定將騰訊內部團隊在智慧農業場景中的一些經驗結合起來。

和領導、同事商量以後,劉靈豐和他們團隊共二十多人與學校老師們,共同探索起沙漠裡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農業我們不懂,對於智慧農業整體的模型和傳感器部署、數據清洗這部分內容,老師們也不太熟悉,所以我們就一起研究,智慧農業到底該怎麼出方案,最終想要衡量的目標是什麼?」劉靈豐說。

對彼此的研究都不太懂的兩個團隊,開始了相互學習和摸索。「到底哪些農業因素會影響產量和長勢?我們一點點把這些因素訓練到AI模型中,包括氣象環境、土壤環境、水質(濁度)環境以及用水量等的監測,以及生物量、植物表徵等方面的監測。」劉靈豐介紹,沙漠現場布線也非常不方便,他們又拉來了騰訊的物聯網採集團隊,利用騰訊雲物聯網開發者平臺IoT Explorer ,通過低功耗物聯網LPWA技術,無需布線,通過電池供電,LoRaWAN無線傳輸技術就可以對沙漠現場進行環境數據收集,慢慢地整個方案就成形了。

2019年10月正式籤署了聯合實驗室,到2020年9月,這些框架搭建終於完成。趕在今年秋收結束之後,已經正式開始運行。「現在地面比較荒,我們要在原生態的情況下,不做任何人工改變,監測生態情況。到明年3、4月份的春耕,這些數據就會順著農業的整個流程採集上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數據模型。」

在烏蘭布和的實驗基地還有一個1.2米乘1.2米乘2.2米一體櫃。「這柜子我們都不能隨便打開的。」易志堅對柜子也充滿了好奇。

這是一個獨立運行的數據中心,學名是騰訊雲Nano T-Block邊緣計算中心,它承接了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試驗區所有的數據處理任務。這個小小的一體櫃由騰訊IDC平臺部用了一年的時間,經歷了兩次迭代最終成型。

對於騰訊來說,這也是一次驗證技術的設想和能力的機會。以前他們沒有想過把邊緣數據中心定位為智慧行業轉型的小工具,這次合作的初衷也只是想幫助沙漠土壤化團隊把智慧農業搞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似乎可以做一個平臺型的產品,用一些簡單的優化,去支持不同的領域和行業實現智慧轉型。

「我一點都不懷疑我們的技術,不能改變自然的規則,但可以在小範圍影響它,技術發展到現在,這麼多跨學科的結合,一定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劉靈豐說,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敬畏自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引導它往想要的方向發展。

2020年11月,已是深秋。烏蘭布和沙漠裡的幾千畝試驗田,在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霜凍之後,仍然殘留生機。圓滾滾的白蘿蔔拔出來削了皮,就可以直接吃;西瓜和番茄有些可惜,霜打了之後,軟趴趴的;紅辣椒的水分完全蒸發,已經乾癟,正是做菜的好配料。這些作物都成為試驗基地工作人員的餐食。騰訊在2019年也從這裡購買了番茄當做員工福利,大家反饋很不錯。

農田現身沙漠成為烏蘭布和一道靚麗的景觀。去年夏天,一位記者來過這裡,她遇到了路過這裡去沙漠遊玩的遊客,他們在農田旁拍照,有的人進到地裡。沙漠除了黃色,也可以有連綿的綠、星星點點的紅,除了沙棘也可以有繁盛的高粱和向日葵。

相關焦點

  • 沙變金,烏蘭布和沙漠富起來
    巴彥淖爾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其中,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西北依陰山,東北連接河套平原,東南臨黃河與鄂爾多斯市隔河相望,西南與阿拉善盟相連,東西長 92 公裡,南北寬 61公裡,總面積 506 萬畝(磴口縣佔426.9萬畝)。
  • 一位力學教授的腦洞:到沙漠去,把沙變成土
    在遙遠的過去,烏蘭布和沙漠是黃河衝積平原上的一片草原。而現在,烏蘭布和沙漠每年要向黃河流域中直接輸入一億噸泥沙。烏蘭布和沙漠是單位長度內使黃河水含沙量增幅最大的地區之一。 並且,它還在擴張當中,每年平均東侵 8.7 米,向黃河直接輸入的泥沙也還在逐年增加。
  • 被「膠水」激活的沙漠,瓜果飄香
    他們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開闢了一塊25畝的試驗基地,經過沙漠平整、土壤化改造等一系列操作後,5月份播下種子,兩個多月後,70多種植物便已經鬱鬱蔥蔥。試驗地所在區域已逐漸形成了有植物、昆蟲、動物在內的小型生態圈。
  • 那群給沙漠「換臉」的人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進了易志堅的團隊和他們的第一塊規模試驗田——烏蘭布和沙漠。秘密項目「我最早的研究成果是彈塑性斷裂力學線場分析方法,到重慶交通大學工作後,接觸到了鋼筋混凝土、橋梁、道路、材料,並做出了韌性聚合物骨架孔隙混的凝土路面。
  • 中國又一「沙漠」改名「綠洲」,歷時68年,今人進沙退走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沙漠,但是在沙漠旅行的人都很熟悉,人們心裡知道沙漠是無止境的,同時也是最無奈的事情,要知道城市的沙漠化以至於沙漠綠洲化是全世界人民都關注的一個重點話題。許多中國人在治理沙漠化的道路上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來過內蒙古才知道,中國人在沙漠也能種菜
    草原文化、黃河文化、蒙元文化和西夏文化在這一彈丸之地碰撞融匯。在這裡不僅能欣賞漢代古城遺址(據說極有可能是漢武帝沿黃河修建的三十座城池中的一座),明代烽火臺、秦長城遺址、世界上最早的巖畫桌子山巖畫群等等歷史遺蹟,還能環遊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三大沙漠之中,盡賞黃河落日圓的壯觀之景。
  • 沙漠裡鑽出了「金娃娃」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治沙現場,往日不毛之地的烏蘭布和沙漠,不僅披上了綠色,還成為人民發家致富的寶地。  巴彥淖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與鄂爾多斯市隔黃河相望。該市南部有黃河水灌溉滋潤,土壤肥沃,農牧業發達,西部卻被全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覆蓋。
  • 一文了解邊緣計算和邊緣AI
    總之,單純依靠雲計算這種集中式的計算處理方式,不足以支持以物聯網感知為背景的應用程式運行和海量數據處理。在這種應用背景下,邊緣計算應運而生。它與現有的雲計算集中式處理模型相結合,能有效解決雲中心和網絡邊緣的大數據處理問題。邊緣計算是雲計算的一種補充和優化。
  • 中國神奇科技讓「沙漠變良田」?這事爭議很大
    近日,一篇「讓沙漠變良田」的新成果在網上廣為傳播,並引起熱議。這是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帶領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經過7年的反覆試驗,研發出一種可以讓沙漠變成土壤的黏合劑,點沙成土,並將這一發現運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中,並取得成功,已經將4000畝實驗沙漠成功改造成良田。該科研成果已在相關權威刊物上發表。
  • 家門的沙漠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法盒
    原本一直生活在沙漠裡,一覺醒來,家門口突然冒出個湖,水汪汪的。聽起來,這好像是在做夢,但真就發生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拉毛道嘎查劉建平家。自從有了這個湖,就像打開了魔法盒,劉建平的生活大變樣。
  • 中國又一超級工程,百萬畝沙漠變綠洲,如今畝產馬鈴薯高達5噸
    提到沙漠,我們總能想到許多和它有關的詩句,古人在寫到沙漠的時候,往往會歌頌它的壯闊景色,還有壯士出徵。但是,人們對於沙漠更多地還是敬而遠之。因為在沙漠地區裡頭,植被稀疏,甚至沒有,還有常年的乾旱,空氣也十分乾燥。沙漠,是荒蕪的代表。
  • 全國明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
    《通知》提出,為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糧食產能。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較往年增加25%,建設任務十分艱巨。與此同時,還將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
  • 「十三五」期間南通市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
    15日,南通市召開冬春農田水利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總結「十三五」工作,部署今冬明春及2021年任務。「十三五」期間,南通市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以來,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200萬畝目標任務,是全省唯一的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市。南通市要求相關部門、地區要以創建全國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為目標,堅持標準不動搖、創新不停步、良田糧用不走樣,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不少於200萬畝。
  • 終於有人把超融合和邊緣計算說清楚了
    隨著5G時代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的興起,超融合市場正在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Gartner預測,2023年35%以上的超融合產品將應用在邊緣計算領域。一起來了解一下超融合和邊緣計算吧!01 超融合的起源與內涵隨著雲技術和虛擬化技術的發展,網絡服務的構建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 了解邊緣人工智慧及邊緣計算
    其目的是讓用戶運行人工智慧流程而不必擔心隱私或數據傳輸較慢帶來的影響……而想要真正理解邊緣人工智慧,首先就得先了解邊緣計算……邊緣人工智慧及邊緣計算邊緣人工智慧(EdgeAI)是人工智慧領域引人注目的新領域之一,其目的是讓用戶運行人工智慧流程而不必擔心隱私或數據傳輸較慢帶來的影響。
  • 廣袤大地織錦繡,徐州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
    12月3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走進徐州報業傳媒大廈就徐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進行發布。「十三五」以來,徐州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12.8萬畝,財政投資35.67億元。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72%。
  • 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
    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 2020-12-17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邊緣計算和5G幫助計算本地流量,應對不斷變化的生產需求
    隨著供應鏈變得越來越短、越來越智能,邊緣計算和工業物聯網(IIoT)設備的結合將通過提高安全性、優化和態勢感知來幫助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這一切在大流行之前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危機中至關重要。 邊緣計算市場 儘管邊緣計算市場已經存在了數十年,但預計將出現大幅增長,到2030年將以每年30%的速度從32億美元猛增至44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