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由北京青年報在騰訊新聞獨家首發,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記者/梁婷
編輯/計巍
烏蘭布和沙漠裡生長出的農作物
我們習慣了沙漠是望不到邊的土黃色,一腳踩下去,沙子直接灌入。在烏蘭布和,這個習慣被打破了。一條柏油馬路穿過,一邊是我們習慣的那樣,另一邊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玉米、高粱杆子直立著,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霜凍,蔫巴、發軟了的西紅柿和西瓜躺在沙地中。這裡也有來不及秋收的遺憾。但如果你夠仔細,還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依然甘甜的小番茄。
千畝農田成為烏蘭布和沙漠的驚喜
秋天,烏蘭布和沙漠裡生長出的高粱
蒜頭奇妙生長
劉靈豐種植的兩顆蒜破土了,這本沒什麼稀奇。
它們都被種在盛著沙子的一次性紙杯中,享受著同樣的光照、水分,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沙裡添加了一種材料。一個星期的時間,差別逐漸顯現。加了材料的杯子裡,蒜頭早了四天發芽,枝芽明顯挺拔一些。
這兩顆蒜的故事要從2018年講起。騰訊雲副總裁、騰訊IDC平臺部總經理鍾遠河在瀏覽新聞時,無意中看到了關於重慶交通大學沙漠改良田技術的圖片報導。沙漠背景下是一片片鬱鬱蔥蔥的綠,向日葵、高粱繁茂生長,甚至還有青蛙和兔子在這裡露面。
鍾遠河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沙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而且中國國土貧瘠,人均耕地面積是世界的幾分之一。我們自己的高校就有這個技術,不但可以在沙漠裡恢復生態,也許還可以發展農業。」他想,致力於科技向善的騰訊,應該可以為這個項目做點什麼。
騰訊雲數據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劉靈豐承接下了這個任務。從深圳到重慶再到烏蘭布和,她一路體驗,真實地感受到了沙漠變良田的過程。
沙漠中種植的西瓜
2018年5月,劉靈豐來到重慶。技術創始人、重慶交通大學的教授易志堅對於項目的介紹,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他的規劃和理念,甚至這個項目當時面臨的一些質疑,都知無不言。」易志堅的坦誠和對科研工作的嚴謹態度讓劉靈豐覺得,沙漠項目是看得到的希望。
2008年,易志堅的主要研究方向還是與彈塑性斷裂力學以及鋼筋混凝土、橋梁、道路等相關的力學研究。在研究路面的過程中他發現,從顆粒物質到混凝土其實是一種狀態的改變,完成這種改變,靠的是「約束」,這讓他瞬間想到沙子也可以變為土壤。在多次試驗中,他的團隊提煉出了可以改變沙子狀態的物質,這是一種白色粉末,他們稱之為約束材料。
在重慶,劉靈豐第一次看到易志堅團隊的試驗田。這裡收集著粗的、細的,各種顆粒度的沙,甚至還有垃圾粉碎以後的小顆粒。神奇的是,在添加了約束力材料後,裡面都生長著植物。她對這個項目的信任程度又多了一些。後來,她把改造過和沒改造過的沙帶回了深圳,開始做實驗,種下了那兩顆蒜。
2019年8月,劉靈豐前往烏蘭布和。抵達的第一天,眼前是詩裡面描述的「大漠孤煙直」,但第二天到了種植基地以後,她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地方了。「怎麼這麼多植物!地裡面滿滿的喬木、灌木、各種草類以及茄子、辣椒、土豆、蘿蔔等作物。我們開車走進去很遠很遠,還有各種植被。」
劉靈豐記得,以前的兒歌是「拔蘿蔔,拔蘿蔔,老爺爺拔不動,老奶奶來拔」,但在沙地裡面,蘿蔔輕輕鬆鬆就拔起來了。他們邊拔邊吃,她還第一次生吃了茄子,「真的是清甜的」。站在那片地裡,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
「讓力學遇見了沙漠」
這樣「震撼」的場面之所以能夠出現,易志堅的解釋是,「讓力學遇見了沙漠」。「土壤顆粒之間存在約束,能夠成形、成團,原因在於土壤中任何兩個顆粒從任何方向都能夠結合,我們稱之為萬象結合約束。」這是沙變土的科學原理,也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前提條件。「若要將沙變成土壤,就需要給它一種約束。」
一桶水、一抔白色粉末,易志堅的博士生趙朝華開始演示「相遇」。他就地挖出一抔沙子,倒入一些白色粉末,加水和勻後,堆出了一個窪地。慢慢倒入水後,水並未從沙中滲透出來。另一邊未加粉末堆出的窪地也同時加水,完成對比實驗,水倒進去的同時就滲走了。
「土壤一定是顆粒物質,顆粒之間通過約束凝聚成團,幹時是固體,溼時是流變體,能夠存儲水分、養分、空氣並滋生微生物。」易志堅解釋,他們做的就是通過約束材料,把沙子從離散狀態轉化為固體和流變體。具備了土壤屬性的沙子,存儲水分的能力變強,具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屬性,同時保水保肥能力強,「它可以像母親抱住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植物抱住,成為植物生長的載體。」
趙朝華做的對比試驗,加了材料的沙坑(右)滲水速度慢於原始沙坑
這樣的實驗他們已經展示過很多次。項目從2008年提出設想以後,研究進行了5年。2012年,成功研發出約束力材料。院壩、陽臺和屋頂都曾是他們的實驗區。2013年以後,他們在重慶模擬沙漠的環境進行實驗,逐漸解決了材料的穩定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問題。
直到2016年,他們終於來到了烏蘭布和沙漠,拿到了一塊試驗田。把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綠色,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
也不是沒有過困難。趙朝華說,到烏蘭布和以後,客觀條件和他們預想的有一些出入。沒有公路,在沙漠裡開車,他們經常陷在裡面。找不到方向,看著很近的地方就是開不過去。
更大的難處在於,作為搞科研的人,對農業缺乏了解,有的植物播種太淺,不容易發芽。他們開始找當地的農民,跟著學習,一點點摸索著不同的氣侯條件下適合種什麼東西。在嘗試種植了100多種農作物之後,最終選出了優勢品種,2017年開始進行規模化生產。
從最開始的25畝到最多時種植了6000多畝,從烏蘭布和種到了新疆的和田、四川的若爾蓋。這些實驗,不僅證實了土壤化後的沙子可以長出農作物,他們還有了意外的收穫:優勢作物的產量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易志堅分享了一組數據,2019年阿拉善盟農牧局組織高粱產量測產,他們的最高畝產是932公斤,平均畝產是789公斤。2020年新疆和田農業農村局也組織了高粱測產,他們的最高畝產716公斤,平均畝產614公斤。而2017年高粱的全國平均畝產只有324公斤。
拔出這些植物的根部以後,他們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高的產量,有的高粱根系幾乎與人同高。易志堅說,改造後,最上面的土壤層相對緊密,下面是離散沙子,土壤剖面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使得植物的根系變得發達,固沙能力變強,可以充分吸收水肥。根系腐爛後又會形成腐殖質,進一步改善土質。「沙子土壤化作為一個科學問題,它的原理得到了事實的驗證,說明我們的思路是正確的。」
就目前來看,還有一些數據是非常喜人的。土壤化後,這片試驗田保水保肥效果明顯,平均灌溉量低於每畝400方,遠低於當地每畝550方的節水灌溉定額。同時,由於採用了機械化、規模化的施工,而且加入的約束材料數量很低,改土成本一般是每畝兩千到五千元。
另外一些事情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的。2016年趙朝華第一次在這片農田裡看到了青蛙,甚至還出現了狐狸,他們至今不知道青蛙從哪裡來。易志堅覺得這或許可以證明生態真的發生了改變,「局部生態系統恢復效果確實非常顯著」。
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沙漠化每年還在以5萬到7萬平方公裡的速度瘋狂擴張。「相當於每年消失兩個海南島。我們國家有173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如果採用沙漠土壤化方法把它恢復1%,就是2600萬畝可利用土地。」易志堅覺得,從遏制沙漠化和土地利用的角度講,這個項目也是意義重大。
阿拉善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羅志鐵很認可這個項目,他也認為這對荒漠化的治理是非常有利的。
羅志鐵介紹,阿拉善地區共27萬平方公裡,其中有10萬平方公裡是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緊鄰黃河,每年進入黃河的沙子有一億噸,沙化非常嚴重,對公路、鐵路的影響巨大。「從節水和治理方面,都對我們地區有示範作用。我們不能把沙漠都變成良田,沙漠也要保護,但是沙漠向東侵蝕的速度,包括進入黃河的問題,希望通過這個技術避免。」
在這片沙漠裡,「技術」的直接顯現是地面上那些與沙漠特徵「格格不入」的農作物,事實上,在不被注意的田間、地下、房簷邊,還有一套嚴密的數據系統正在不間斷運行中。
沙漠農田裡的日常監測
「我們可以做什麼?」
2019年之前,這個項目完全由易志堅的團隊操作。和騰訊合作是他們沒有想到的,趙朝華說,「他們完全是抱著想幫助我們的想法,但是剛開始確實不知道怎麼幫。」
劉靈豐也茫然。「騰訊作為一個科技公司,和沙改土、農業生產這樣的項目產生聯繫,總有一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感覺」。
有一次他們聊起來,包括媒體界、學術圈對這個項目的質疑:沙改土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把水和肥保持住嗎?「我們從這個角度想,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數據支撐,來應對這些疑問。後面我們才開始決定引入智慧農業的方案。」劉靈豐說。
蔣學皎是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的成員,她主要負責與騰訊的對接。「騰訊的加入幫助我們搭建了從數據採集到存儲、清洗、分析、展示的一系列平臺,最可見的效果就是提升了科研效率。」有一次,他們在處理一個800多兆數據的時候,已經是高配的電腦,運行了三天仍無結果。騰訊的邊緣計算中心能夠把時間縮短到了幾分鐘。
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採集非常多類型的數據。蔣學皎統計過,目前的監測任務很重。包括對重要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土壤微生物組分析、果實的識別和病蟲害進行監測;具體到一個植株上,要測量株高、出苗率;另外在區域尺度上,還要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大範圍的宏觀監測。「包括無人機以及全時視頻監控系統的數據,每天產生的數據保守估計在1T以上。這對後續的數據存儲分析處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沒有騰訊加入之前,趙朝華都要經常走到田地裡讀取數據,三點讀一下,五點讀一下,現在全部在電腦及雲端存儲起來,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得到。
在一場霜凍之後,來不及採摘的西紅柿落在地上
騰訊加入以後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中間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劉靈豐說,騰訊IDC平臺部主要是數據中心,確定智慧農業的方向以後,決定將騰訊內部團隊在智慧農業場景中的一些經驗結合起來。
和領導、同事商量以後,劉靈豐和他們團隊共二十多人與學校老師們,共同探索起沙漠裡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農業我們不懂,對於智慧農業整體的模型和傳感器部署、數據清洗這部分內容,老師們也不太熟悉,所以我們就一起研究,智慧農業到底該怎麼出方案,最終想要衡量的目標是什麼?」劉靈豐說。
對彼此的研究都不太懂的兩個團隊,開始了相互學習和摸索。「到底哪些農業因素會影響產量和長勢?我們一點點把這些因素訓練到AI模型中,包括氣象環境、土壤環境、水質(濁度)環境以及用水量等的監測,以及生物量、植物表徵等方面的監測。」劉靈豐介紹,沙漠現場布線也非常不方便,他們又拉來了騰訊的物聯網採集團隊,利用騰訊雲物聯網開發者平臺IoT Explorer ,通過低功耗物聯網LPWA技術,無需布線,通過電池供電,LoRaWAN無線傳輸技術就可以對沙漠現場進行環境數據收集,慢慢地整個方案就成形了。
2019年10月正式籤署了聯合實驗室,到2020年9月,這些框架搭建終於完成。趕在今年秋收結束之後,已經正式開始運行。「現在地面比較荒,我們要在原生態的情況下,不做任何人工改變,監測生態情況。到明年3、4月份的春耕,這些數據就會順著農業的整個流程採集上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數據模型。」
在烏蘭布和的實驗基地還有一個1.2米乘1.2米乘2.2米一體櫃。「這柜子我們都不能隨便打開的。」易志堅對柜子也充滿了好奇。
這是一個獨立運行的數據中心,學名是騰訊雲Nano T-Block邊緣計算中心,它承接了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試驗區所有的數據處理任務。這個小小的一體櫃由騰訊IDC平臺部用了一年的時間,經歷了兩次迭代最終成型。
對於騰訊來說,這也是一次驗證技術的設想和能力的機會。以前他們沒有想過把邊緣數據中心定位為智慧行業轉型的小工具,這次合作的初衷也只是想幫助沙漠土壤化團隊把智慧農業搞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似乎可以做一個平臺型的產品,用一些簡單的優化,去支持不同的領域和行業實現智慧轉型。
「我一點都不懷疑我們的技術,不能改變自然的規則,但可以在小範圍影響它,技術發展到現在,這麼多跨學科的結合,一定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劉靈豐說,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敬畏自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引導它往想要的方向發展。
2020年11月,已是深秋。烏蘭布和沙漠裡的幾千畝試驗田,在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霜凍之後,仍然殘留生機。圓滾滾的白蘿蔔拔出來削了皮,就可以直接吃;西瓜和番茄有些可惜,霜打了之後,軟趴趴的;紅辣椒的水分完全蒸發,已經乾癟,正是做菜的好配料。這些作物都成為試驗基地工作人員的餐食。騰訊在2019年也從這裡購買了番茄當做員工福利,大家反饋很不錯。
農田現身沙漠成為烏蘭布和一道靚麗的景觀。去年夏天,一位記者來過這裡,她遇到了路過這裡去沙漠遊玩的遊客,他們在農田旁拍照,有的人進到地裡。沙漠除了黃色,也可以有連綿的綠、星星點點的紅,除了沙棘也可以有繁盛的高粱和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