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公園、長壽公園、真光公園、真如公園
長風公園
長風公園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部,東起華東師範大學西側,南臨蘇州河,西止於大渡河路,北到怒江路。公園設四門:南門(正門)在大渡河路為1號門,東門在棗陽路為2號門,西門在大渡河路雲嶺路口為4號門,北門在怒江路為3號門。公園面積358666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綜合性山水公園、普陀區最大的公園。
長風公園園址原是吳淞江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灣地帶,1956年初市人民政府決定徵用這塊灘地闢建公園。建園工程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設計科柳綠華負責總體規劃,主要建築由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公園布局模擬自然,因低挖湖,就高疊山,山體坐北朝南,可眺望寬闊的湖面。水面採取以聚為主、以分為輔的布局,巧妙的保留了原有的一條「西老河」,它從土山的東南向北再向西折,恰好環繞整個山體。山體逼真自然,有起伏的山巒和蜿蜒的餘脈,隔河的黑松山向東延伸,與主山西北的餘脈有連貫之勢,從而增添了園林空間層次,避免了山形輪廓的從眾和呆滯。
公園於1957年4月4日動工, 1959年10月1日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公園在籌建時名「滬西公園」,在1959年建成開放前夕,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魏文伯取《宋書·宋愨傳》中「願乘長風破萬裡浪」之意,將園名改為長風公園,又取毛澤東七律詩《送瘟神》中「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詩句,把公園內人工湖命名為「銀鋤湖」,大土山命名為「鐵臂山」。公園建成後,聶榮臻、劉伯承、陳毅元帥於1961年春、1963年、1964年先後來公園垂釣和遊覽。
由於建園工期的一再壓縮且過分強調因陋就簡,公園開放時園景平淡,設施簡單,因此開園後數年仍處於邊開放邊建設的狀態。1968年為鐵臂山加土700立方米,在銀鋤湖邊築石頭駁岸3500米。鑑於鐵臂山水土流失嚴重,1972年在山北坡和東坡建造了十層梯田式擋土牆,1984年春至1985年又投資24萬元,將大部分山坡駁石。1980年全園建有4亭2廊1榭。1982年至1988年新建或改建了1廊9亭、露天舞臺、露天遊泳池、銀鋤湖酒樓。1984年和1990年又分別建成雷鋒銅像和地下少年先鋒隊群雕。
公園繼承了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借鑑北京頤和園風格和杭州、蘇州園林的造景手法,以湖景為主,山水結合,浩瀚的湖面和30米高的鐵臂山為當時市區最大的人工湖和最高的人造山,構成了全園獨特的景觀。湖畔山側,供人休憩的亭、榭、廊古樸輕盈,在湖面煙波中隱隱綽綽,「鐵臂石景」、「銀鋤碧波」,「青楓綠洲」、「夕陽晚照」,「歲寒三友」、「迎春池」、「睡蓮池」等20餘處園林景點姿態萬千。鐵臂山橫看成嶺側成峰,有8條崎嶇山徑通往頂峰,主路小路縱橫交錯。西南環形睡蓮池內黃、白、紅各色睡蓮幽雅的開放。「探月」、「聽泉」兩竹亭居於東、西山坡。春季的桃花,夏季的睡蓮、秋季的紅葉李,冬季的蠟梅季相分明,惹人注目。銀鋤湖主水體設計採取的是以聚為主,以分為輔的自然曲折形式。建園時保留園東、園北一條西老河與大湖貫通,組成一個廣闊湖面與河道縈迴如帶交融的水景,湖中安排了大小不同和意趣各異的島嶼,睡蓮池、荷花池、水禽池、釣魚池又如珍珠般散布四周,顯得流暢、歡快、活潑而又有生趣。「青楓島」廣植青楓,一橋連接公園主路,石亭、水榭環境清幽。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以青楓島象徵臺灣,多次在此慶祝中秋佳節。園西南部的「雷鋒銅像」為當時共青團上海市手工業管理局委員會、市紅領巾理事會和「南京路上好八連」籌資建成的。塑像為半身銅質。少先隊員常來此舉行隊日活動。2002年有沙田房產出資,上大美院莊小蔚重新設計,在第三屆上海國際花卉節期間改建成牆體狀,上面布置了新中國歷代領導人對雷鋒同志的題詞。「地下少年先鋒隊群雕」位於園中央大草坪,由市總工會等32家單位贊助,市兒童和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主建。1990年5月27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和市黨政領導參加揭幕儀式。雕塑佔地523平方米,由四堵大理石牆構成主體部分,上面貼有鋼質浮雕。雕塑名有康克清題寫。
公園山體、水體、綠地、花壇合理布局,喬木、灌木、地被、草坪、花卉科學配置。公園苗木興盛,全園有園林植物240種,喬木以香樟、銀杏、廣玉蘭、雪松、懸鈴木、垂柳、水杉、桂花為主,灌木以月季、杜鵑、海棠、牡丹為主,植物群落層次豐富,季相明顯,枝葉茂盛、季季有花,四季如春,濃蔭青翠,山麓廣植翠竹蒼松,湖心島上青楓婀娜,湖畔水邊柳葉著水,銀杏林、香樟林、棕櫚林等植物造景點,或剛毅豪放,或搔首弄姿。牡丹園、櫻花園、杜鵑園、月季園、玉蘭園及季相各異的海棠、桃花、桂花等200多種灌木花開不斷,四季飄香,初具生態園林的雛形,遊覽其中,能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感。
公園曾先後成功舉辦了二屆上海·四川自貢藝術燈會,上海市第五屆菊展,1997年在我園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暨首屆中國花卉交易會。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又先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上海國際花卉節,花團錦簇、遊人如織。2003年與義大利合作舉辦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光雕展。
隨著公園物質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也在同步加速,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95年——2000年被評為上海綠化先進集體,1997年——2000年獲「雙優公園」四連冠稱號,1997年、1998年獲區級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2000年獲得市級文明單位稱號,2000年獲得「七不文明單位」稱號,2001年獲區建設系統第二屆窗口形象工程建設「三星級窗口」稱號,2001年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綠化賽區優秀集體稱號。2002年通過全園職工的努力,成功創建成為上海市「四星級公園」。2004年獲市級「文明公園」稱號。2010年創建為國家4A景區。2012年創建成上海市「五星級公園」。
2002年,公園成立了全市首創的「長風公園老年學校」,為老年朋友的學習、娛樂提供了更規範的服務。1998年,長風公園被國家建設部、中國公園協會選為中國百家名園之一。是全國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是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交通線路:94路、44路、765、67、軌交13號、15號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3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1:00
長壽公園
長壽公園位於上海市長壽路商住街中心地段,東起陝西北路,西達西康路,南臨長壽路,北近澳門路。面積41100平方米,綠地面積27200平方米,水體面積5270平方米。
根據市政府在市中心建設大型公共綠地的要求,長壽綠地的建設被列為市政府重點實事工程之一。1999年9月開工建設,於2001年1月18日試開放,同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長壽綠地在2002年歸入公園管理系統,改稱長壽公園,為免票公園。
公園以植物造景為主體,體現生態與植物的多樣性,綠化率大於70%。
公園按結構功能和地形圍合,以景生情,可劃分為五大主要景區:中央景區—綠森林,東南景區—水鋼琴,東北景區—水森林,西南景區—五彩林,西北景區—黑森林。
長壽公園是城市風景綠地景觀與城市旅遊聯姻、環境治理與綠色生態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寓人居休憩與城市綜合減災系統為一體,寓科教於賞景,營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人與自然和諧的大景觀氛圍,是市民遊客健康長壽的福地。
2001年4月長壽公園被普陀區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獲上海市「三星級公園」稱號。2004年通過局部改造,進一步完善公園設施,並於當年由「三星級公園」晉升為「四星級公園」,同時獲市級「文明公園」稱號。2009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示範公園。2012年7月公園進行全園改造,對公園內綠化及設施進行改建,並於2013年6月完成改造工程。
交通線路:63路、13路、軌交13號、7號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3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真光公園
真光公園位於普陀區真光路1865號,總佔地面積為15200平方米。公園原為一座垃圾堆場,高達十餘米的垃圾山既有礙觀瞻,又嚴重影響了周邊環境,附近居民怨聲載道。為完善真光地區這個規模龐大的居住區的綠化配套,加快真光地區的開發建設力度,根據上海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在此建造一座公園。該公園有上海中環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上海市園林工程公司設計施工,1999年8月16日正式破土動工,於1999年12月28日竣工,順利地建成了真光公園。該項目被列為l999年市府實事之一。
公園建成同時也創下了兩項第一。其一,真光公園成為本市第一座由垃圾山改造成的城市園林,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治理措施找到了新技術的突破口;這種經驗值得借鑑與進一步推廣。其二,上海中環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大膽創新,通過市場運作機制籌措建設資金,是本市第一家參與公園建造和管理公園的社會企業,這種企業廣泛參與,為實現城市綠地空間建設和管理多元化找到了新的途徑,為社會如何建設管理好公益性項目拓展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真光公園地勢起伏有致,最高處絕對標高為19米,相對標高l4米。公園在滿足一般性公園遊憩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突出山林的景觀氛圍,將娛樂性、趣味性、藝術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公園內綠化採用自然式配置,植物豐富,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保持適當比例,樹種豐富,綠化率高達78.8%。公園以香樟、廣玉蘭、合歡、杜英等喬木為主,配植以桂花、紅葉李、山茶、月季、八角金盤、桃葉珊瑚等其它樹木,以長春藤為主的地被生長旺盛,營造出在四季常綠的基調上而又顯得古樸、迷人的山林景觀,同時使公園形成四季有變,層林盡染的季相景觀,從而不僅創造了景色怡人的優美的綠色景觀,更賦予公園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氣息,為真光地區添加了一抹亮麗濃重的色彩。隨著該地區逐漸發展為一個越來越成熟的大型居住區,真光公園也越來越成為周邊居民不可或缺的怡情養性,休憩娛樂的理想去處。
2018年創建成上海市「二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105、754、743、727路、軌交14號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6月30日為5:00—18:00
7月1日——9月30日為5:00—19:00
10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18:00
真如公園
真如公園坐落於普陀區大渡河路1894號,東靠桃浦河,西面為大渡河路,南面為住宅小區,北面與普陀區公安分局為鄰。公園總面積為26614平方米。公園前身為1988年建成的普陀區真北林帶,原具有蠟梅切花經濟林的特色。2007年,普陀區綠化管理局將該林帶作整修調整,成為對外開放的公共綠地。為滿足附近居民的遊覽、休憩要求,為遊客提供儘可能的服務,2010年,普陀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在綠地內增設了門衛、廁所等服務設施,調整了入口區域的布局。在綠化方面結合綠地的蠟梅特色,引種和繁殖了蠟梅科8個種的蠟梅,頗具特色的有夏季開紅花的美國蠟梅等,收集有市民常見的蠟梅品種50餘種,成為國內蠟梅資源比較集中的一個專類園。
公園通過對蠟梅植株科學的培養和管理,在開花質量和數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冬季以蠟梅為主的冬花主題氛圍。公園還通過其它苗木的配置,形成若干景點,提升了整體景觀面貌。
交通線路:軌交14、15號、944、551、766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 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 5:00—21:00
11月1日—3月31日 6:00—20:00
普陀區公園大全來啦!曹村源園、曹楊公園、丹巴公園、甘泉公園、管弄公園
曹村源園
曹村「源·園」,位於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蘭溪路,毗鄰棗陽路、花溪路,總面積為1215平方米。作為普陀區景觀提升改造工程·街心花園系列之一,源·園緊緊圍繞「源」的主題:一方面為尋根溯源,找尋曹楊源頭之意;另一方面取之諧音「圓」,蘊意團圓、圓滿。綠地建設關注場地苗木梳理、人文氛圍營造,以微空間打造一步一景的優美體驗;以緩坡解決原有場地高差,營造移步換景的人性化花園。同時新增景觀涼架、水體,豐富綠地的觀賞效果。綠地於2018年4月進行改造,同年10月對市民開放。
交通線路:94路、858路、876路、44路
公園開閉園時間:24小時
曹楊公園
曹楊公園位於普陀區楓橋路50號,東臨梅嶺北路,南臨曹楊四村,西側以風景環浜為界,佔地22600平方米。
地境原系界浜和虯江的河汊地。按曹楊新村總體規劃於1952年開始徵地。1953年以一座小型私人苗圃為中心,在建造曹楊新村一村時同步籌建公園。1954年5月落成開放,以曹楊新村名命名。曹楊公園以南北草坪及水池為主形成三個景區,進入正門是北草坪,西側是一片懸鈴木林蔭,長廊四周花灌木成片,夏季綠蔭蔽日,是遊人納涼、奕棋、談笑之佳處。南草坪佔地2000餘平方米,綠草如茵,視域遼闊。東北側琉璃瓦六角亭掩沒在樹叢中,頗為幽靜。東南側是大型紫藤廊架,如今已成為唯一保留下來的建園初期建築小品。粗壯的紫藤盤根錯節,枝葉生長茂盛,渾厚質樸。
2006年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18年通過改造,增設休憩場所,提升服務設施,完善公園遊覽體系。同時溝通了園內水池與曹楊環浜水系豐富了水景效果,同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63路、94路、44路、軌交11號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丹巴公園
丹巴公園地處普陀區丹巴路669號,東面為丹巴路,南到同普路,西靠木瀆港河,北面為金沙江路。公園總面積為26591平方米。公園所在地原為上海住總新型材料公司,2012年結合長風生態商務區建設,此地塊劃歸普陀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管理。為配合周邊住宅區建設,2013年國資公司將此地塊建設成社區公共綠地,並於2016年委託普陀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進行養護管理。2017年根據市綠容局十三五規劃要求,普陀區綠容局將此綠地納入公園管理範圍,並命名為丹巴公園。
該公園設計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城市休閒為主導,通過自然與規則相結合的設計手法,使寶貴的土地資源能夠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規劃以規則式布局向河道方向逐漸過渡至自然式的設計手法,形成「一軸三區多景點」的空間格局。分別是「林蔭大道軸」、「大草坪區」、「濱河漫步區」、「林中休憩區」4個區域。用現代設計手法將人們的活動引入綠地中,既滿足了綠量,又為市民健身、休閒、增進健康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所。並且強調植物造景,種植了櫸樹、銀杏等色葉木,使綠地一年四季呈現出不同的、豐富多彩的景觀面貌,塑造出各種不同開放程度的活動空間,達到休閒與商務的結合、休閒與綠色的結合。同時園內建有歐式亭廊,為人們的休憩休閒、商務交往、文化教育創造優美自然的景觀環境。
交通線路:軌交13號、551、765、67等
開放時間:全天24小時免費開放
甘泉公園
甘泉公園為「九五」期間規劃的甘泉居住區配套公園。由市、區兩級政府部門聯合投資,一九九七年被列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實事項目,位於普陀區東部,東起志丹路,西至西鄉路,北靠平利路,南臨新村路,佔地31600平方米,綠地面積25400平方米,水體面積2300平方米。甘泉公園是一個利用高壓輸電走廊下的空間建起來的公園,由上海市園林設計院設計,普陀區園林管理所組織施工,1997年7月動工興建,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通過各方努力,於1997年12月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2002年免費開放。
公園規劃以保健功能為主要特色,運用生態園林觀點,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湖光山色,同時為老人、兒童的活動留有更多的空間,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集運動、保健、遊憩、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自然山水公園,與鄰近的甘泉苑居住區相映成輝。
公園設東、西兩個出入口,並按照功能將公園分成六個部分:主景區、怡心小築、開心天地、天樂共舞、林泉秋色、百步綠廊。六個部分既分又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公園北部約1300平方米土地處於高壓線影響之下,由於高壓線對人體會產生不利,公園在規劃設計上將這一區域簡單處理成一個快速通過的綠色遊步道,在控制高度的造型土坡上遍植低矮樹木,形成公園北部邊界的屏障。
公園植有對人體有益的香樟、銀杏、懸鈴木、合歡、竹、桂花、紅葉李、海棠、杜鵑等120多種品種。公園地形模擬自然生態,呈環抱之勢,創造了優良的小氣候環境,是一座著意人與自然和諧,集運動、保健、遊憩為一體的自然山水公園。
2002年公園成功創建上海市「七不」文明公園。2003年創建成上海市 「三星級公園」。2005年公園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
交通線路:510路、78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管弄公園
管弄公園地處普陀區的東北角,南臨管弄路,北與滬寧鐵路相鄰,面積12500平方米,綠地面積6060平方米,水體面積170平方米。
公園原址是農田村舍。1984年開始在此地建設管弄新村住宅小區,管弄公園是這個住宅小區的配套公園。公園由上海市園林設計院程賢慧、鄭松勤負責總體規劃和綠化設計,由普陀區園林管理所組織施工,1989年11月動工興建,1991年5月1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公園以管弄新村名命名。1994年免費開放。
一進公園大門,一塊60平方米的花壇內,群花盛開,五彩繽紛。主幹道左側一方水池,臨池是一座二層茶室和小賣部,遊人可在此品茶、觀景。一座鋼筋混凝土曲橋以鐵鏈為扶欄,寬1.2米,長10米,橫跨在水池上,連接了園路和茶室;水池不大,池水卻清澈透明,池內蓮花吐豔,配上蘑菇噴泉和彩色照明燈光,使整個景觀活躍生動。過花壇向內是懸鈴木大道,兩邊還有生長多年的紫藤棚架,四月初,淡紫色的紫藤花掛滿棚架,蜂飛碟舞。沿著花壇向東,曲徑小路,挺拔秀麗的雪松、廣玉蘭,千姿百態的合歡、羅漢松、豔紅的楓葉、紅葉李,並有紅天竺、金絲桃作襯託,枝柔花豔,嬌人可愛;幽徑深處,突然一片嫩綠柔軟的草坪擁入眼帘,使人豁然開朗,月季花、木瓜海棠、雪松、杜鵑、瓜子黃楊球環布四周,色彩分明。
園北土丘有一組造型別致的組合亭名曰「諧趣亭」,西亭方形,9平方米,北亭長方形,12平方米,都為紅平瓦攢尖頂,但北亭只有兩根0.75米寬,0.3米厚的柱子支撐亭頂,二柱之間置木凳,造型別致。亭旁有仿樹樁圓凳,四周植有桂花、海棠、紫薇、玫瑰,花開時節,飄香四溢,沁人肺腑,實為讀書、娛樂之佳處。公園的西北是一片集散地,每天聚集著健身的人們,這裡還配有小火車、蹦床、玩具釣魚等各種兒童遊樂設施供孩子們遊玩。園北沿滬寧鐵路圍牆種植了珊瑚綠籬、水杉、池杉、蚊母等樹木,其它空地多植鳶尾、石菖蒲、麥冬、石蒜、蔥蘭等地被植物。園被土丘植高大喬木。園路旁為常綠樹和花境。茶室屋頂和牆體上長滿爬山虎和薔薇花。2004年9月,公園對進門懸鈴木大道西側樹壇進行改造,新建一座攢尖頂六角亭,亭內設美人靠坐椅,方便了遊客休憩避雨,同時在樹壇鋪設彩磚,既保護樹木又方便遊客鍛鍊。公園現有樹種70餘種,園內環境優雅,意情濃鬱,景色秀麗,是市民理想的休憩活動場所。
管弄公園自1997年起已連續多年獲得了上海市「雙優」公園的光榮稱號,2002年成功創建上海市「七不」文明公園。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10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846路、40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海棠公園、建德濱江魚鳥之戀公園、蘭溪青年公園、梅川公園、夢棲園
海棠公園
海棠公園地處真北路武寧路立交橋交叉路口,屬於居住區配套公園,地址為武寧路2650號,總佔地面積14900平方米,其中樹壇面積10447平方米。公園1998年6月開工,於1998年12月竣工。2002年改為免票公園。2003年4月為配合中環線建設而進行動遷,2006年7月進行恢復調整,於2007年1月重新開園。2002年獲得上海市三星級公園稱號。
公園以人為本,運用生態原理和現代園林設計手法造園,採用自然的流線形布置,以植物造景為主,以綠化分隔空間。按照功能分為主入口、中心園、遊憩園、自由園和童心園。主入口公園大門退出紅線,留出廣場;中心園由名為「葉」的雕塑、花崗巖地坪、月季花壇、木座椅櫸樹疏林廣場組成,給遊人以一個休閒、晨練的好去處;遊憩園為中心園提供輔助休息空間,組合亭、石桌、石椅、木條椅實用又優雅,組成一個供遊客休息、打牌的好地方;自由園利用地形、亭子、綠化障景相結合,以雪松、草坪、點綴紫葉李色葉,濃墨重彩,形成既有開闊空間,又有園路蜿蜒,步移景換,曲折變化別具一格的景觀效果;童心園由兩個不等的圓形組成,以紫藤花架與自由園相分隔,園內設有造型簡潔色彩鮮豔的兒童組合滑梯、蹺蹺板以及健身器材等遊樂項目,邊上的廊架組成休息場地,在兒童遊樂的同時,大人們也能鍛鍊身體或在紫騰廊架下休息、下棋等。
海棠公園環境優雅、景色怡人、是附近居民休憩、娛樂的理想之處。公園綠化的特色是與相鄰的海棠苑小區為伴,在進行綠化配置時把海棠作為一個有為突出的特色植物,園內的垂絲海棠、木瓜海棠、貼梗海棠、倭海棠、紫花海棠、萊蕪海棠、西府海棠等豐富的海棠品種,在春暖花開時節,海棠花盛開,滿園春色,猶如人間仙境。是一座小而精的欣賞海棠美景的特色園林。從行駛在立交橋上的車輛內俯視公園,只覺層次分明、綠意盎然,是滬寧高速公路入城段上大大改善了上海西大門形象的一顆綠色明珠。
交通線路:62路、825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建德濱江魚鳥之戀公園
魚鳥之戀公園位於普陀區長徵鎮,南臨吳淞江,北接同普路、涇陽路,面積12450平方米。2017年上半年,區市政部門對吳淞江堤防進行專項修復,區綠容局經研究後決定對該綠地進行整體改造,對綠化、景觀和功能性進行綜合提升,打造特色鮮明、更適合休憩的公共綠地。
「魚躍江邊、鳥棲林間」——綠地以「魚鳥之戀」為主題,整個空間有入口花壇、開敞活動地坪、樹陣廣場、景觀廊架等組成。通過新增紫薇、海棠、連翹、鬱李、八仙花等春夏開花灌木,秋季三角楓、美國紅楓等紅色葉植物,打造「春花爛漫秋葉紅,夏花繽紛冬常綠」的景觀效果。同時結合防汛通道實施綠道建設,增設多樣式座椅、景觀照明等設施,使該綠地更加宜遊宜憩。2018年1月,改造後的魚鳥之戀公園正式對遊客開放。
交通線路:94路、67路
開放時間:24小時
蘭溪青年公園
蘭溪青年公園地處普陀區中部曹楊新村商業、文化中心,位於蘭溪路東、普陀區中心醫院南、花溪路西、曹楊一村北,曹楊環浜橫貫園南部。公園正門在蘭溪路152號,佔地13158平方米。
地境原系虯江北岸的坡地農田,解放後曾因興建普陀醫院徵用,後由於種種原因被荒廢。1957年團區委發動青年義務勞動,開墾廢墟,栽植桃、梨、蘋果、葡萄等果樹,並挖池養魚,建立「共青果園」。1958年果園劃歸區綠化辦公室管理,改為以培育樹苗為主,並於1965年前後更名為「普陀區共青苗圃」。1980年劃出北面1666.5平方米土地給普陀區中心醫院,縮小了面積。1981年普陀區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曹楊新村環浜綠化風景帶時,此地作為環浜三大景區之一開始籌闢公園,1982年由市園林管理局設計室程賢慧負責總體規劃和綠化設計, 1983年初開始興建,經兩年施工,於1984年5月1日正式建成開放。在公園建造期間,歷年植樹節均有上海市領導前來參加義務植樹勞動。1983年有市政協主席張承宗同志帶領政協老同志在浜南栽植棕櫚數十株,1984年植樹節市府領導又來參加了義務植樹勞動。公園名因蘭溪路及共青果園而命名為「蘭溪青年公園」。1986年對公園進行首次改造,將曹楊新村環浜南岸1000餘平方米的綠地劃入公園,建造了南圍牆、園路、石拱橋和水榭,並調整了園藝布局。98年進行了退園透綠的改造工程,闢建了外廣場,新建了大門和其它設施,增加了歐式風味的小品,為街頭行人創造了臨時休息的環境,也使得公園大門口更顯整潔、氣派。
1986年為配合環浜風景點調整,充實公園景觀,將浜南綠地劃為公園內景,新建石拱橋「桂香橋」一座,「蘭溪登舟」水榭景點。在大片層次錯落有致的棕櫚林映襯下,水榭、船塢、曲橋組成了曲徑通幽,步移景異的新景觀。
公園內現尚有一個較有價值的點:存留在園內的一個國家一級水準點標誌石,該石立於1923年編號為157號,此石歷經滄桑,雖已廢棄不用,但作為本市早期測量標誌,仍不失為近代測量史的實證。
公園原為苗圃用地,土質較好,有樹種近79種2400餘株。園內綠化布局和諧統一,沿浜兩邊藤本植物懸垂,垂柳倒影浜中,環境幽雅。雕塑、蘑菇亭、隔景花牆布局有致,再加上圓形花壇、廣場、環浜,別具風味。
蘭溪公園1996年被評為上海市「雙優公園」,2000年成功創建成上海市「七不」文明公園,2001年獲區級第二屆窗口形象工程建設「四星級窗口」稱號。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12年創建成上海市「二星級公園」,2018年晉升為「三星級公園」。2004年3月1日免費開放。
交通線路:63路、858路、94路、44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梅川公園
梅川公園作為梅川小區的配套公園,初定名「真西南公園」,被列為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實事項目,共投資380萬元。公園位於普陀區的西部,滬寧高速公路入城段南側,朝陽河東側,武寧路2361號,為一長條形綠帶,佔地1130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8840平方米,是貫徹一個街鎮一座公園的民心工程,是一座集街景綠地與居住小區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2002年9月28日,普陀區長徵鎮與區綠化局共創「七不」文明公園、綠地揭牌儀式在梅川公園舉行。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09年創建成上海市「二星級公園」,2012年晉升為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公園體現「以人為本,以綠為主」的主題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採用植物造景的手法,使用五十餘種植物,組合成以多層林冠特徵的喬木為骨架,以梅為主題樹種的綠化景觀。其中梅的品種有臘梅、花梅、白絹梅、珍珠梅、垂枝梅、茶梅、榆葉梅、楊梅、金縷梅等,從嚴冬到早春到初夏,花開不絕,雅俗共賞。在長條狀的公園布局中,以草坪與疏林廣場為兩大遊憩空間.
公園於2003年通過增加梅花和相關植物的品種與數量、創造良好的梅花生長環境、標明梅花分類和品系等手段來突出主題。公園現栽植的直枝類梅花有:江梅型、宮粉型、玉蝶型、硃砂型、綠萼型等,垂枝類梅花有:單粉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紅垂枝型等。
交通線路:62路、766路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夢棲園
夢棲園位於普陀區金沙江路瀘定路西北角,北臨桃浦河,南靠金沙江路,東鄰規劃瀘定路橋,西邊是無名小路,面積7258.4平方米。此地塊原為建材市場,普陀區根據中央有關河道整治精神,於2016年上半年對此河道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同時結合街鎮無違建創建要求,將建材市場拆除,由區綠容局負責將此地塊改建成綠地,新建景觀涼亭,沿河建設步道,增加景觀效果,為周邊市民增添了一塊休憩娛樂的公共綠地。2018年6月,新建的綠地正式對遊客開放。
交通線路:94路、765路、軌交13號
開放時間:24小時
夢清園、普陀公園、清澗公園、桃浦公園、萬泉花園
夢清園
夢清園位於蘇州河南部,宜昌路以北,昌化路以西,江寧路橋東側,三面臨水,佔地8.6公頃,2003年3月啟動,2004年7月建成開園。夢清園產權性質是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的直屬企業公園,現由麾下的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管理,夢清園運營、管理、養護等費用全部由企業自負盈虧。主管單位為上海夢清園林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綠化養護單位為上海新園林實業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團下屬園林集團的下屬單位)。
夢清園是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中集園林綠化、科普教育場館、水體生物淨化等內容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建設項目,也是上海建成的首個利用生態工程技術淨化汙染河水的活水公園,集中體現了上海「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城市的科學發展觀,表達了上海人民期待蘇州河早日變清的強烈願望。
夢清園擁有84%的綠化率,以親水性、大綠量為主要特色。園內草坪面積約9450平方米,喬木和灌木面積54450平方米。總體布局採用「一心、一環、兩軸線」格局,以科普廣場為中心統領全園,主環路為紐帶串聯景區,軸線大道攜景觀、科普展示為一體,使科學、歷史、生態在「夢清園」中融會貫通,既顯西方園林的大氣,又有中國園林的精緻,獨具21世紀新海派園林風格。
夢清園中的蘇州河展示中心又稱夢清館,夢清館由原先的上海啤酒廠灌裝車間改造而成,該建築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建成於1933年,廠房融進了鄔達克獨特的構思,充分體現了其設計風格。那時的蘇州河水清澈甘甜,挪威人便在河畔建造啤酒廠,水源取自蘇州河。在必須把優秀工業老建築保護利用理念的支撐下,老廠房巧妙變身為如今的環保科普展館。3個樓層、3200平方米的展廳,主要通過實物、模型、圖片、影視、多媒體互動等諸多手段,呈現了蘇州河厚重的歷史,蘇州河水治理的千頭萬緒、艱辛過程、複雜技術及令人欣喜的成效。
蘇州河夢清園段「一江一河」貫通改造方案由普陀區統一規劃設計,並與上海城投集團對接。
2006年公園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並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軌交3號、4號、公交112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普陀公園
普陀公園是普陀區最早建成的公園,座落於光復西路255號,普陀區境內輕軌明珠線(原滬杭鐵路)以南,光復西路以北,公園總面積14000平方米,是人們遊園、休閒、健身和弘楊群眾文化的重要場所。
普陀公園原址為農田、墳地和棚戶。1952年11、12月間,市公務局和市房地產管理局決定在此闢建公園。1953年初動工興建,1954年元旦對外開放。公園初開放時免費入園,1960年改為售票入園。公園初建時,園內是一條挺直的水泥路,兩旁植懸鈴木。原中央有一片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草坪,中有一座數十米長的紫藤架。園內有廳、亭、廊各一,均為竹結構。1974年和1984年,公園先後進行兩次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改建,新建了六角亭、紫藤棚架曲廊、五曲長廊和宣傳畫廊架,翻建了路面、鋪設了下水道,擴建了淮劇愛好者集聚的茶室,以磚砌圍牆替代了原有的竹籬圍牆,同時對綠化種植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充實。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頂五曲長廊配以棗紅色磨石地坪、長凳,廊前堆湖石小假山,周圍植銀杏、梧桐、香樟、月桂、雪松,與其他建築小品一起發揮了賞景、遮風避雨的功能。公園曾於1991年因上海市合流汙水工程施工關閉四年,拆除了園內的竹廳、竹亭和茶室。1994年12月對該園進行了改建後重新對外開放,擴大了綠化面積,健身園。1994年起公園改為免費入園。1998年公園被評為上海市「達標公園」。200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06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2002年為配合舊城改造,公園與新湖房產公司進行部分土地調換,同時對公園進行改造,拆除了遊藝設施,在公園東北角堆就土山,搭建西洋式觀景亭,以四季碧綠的寬闊大草坪、清澈靈動的水池為中心配合從觀景亭為源頭奔流而下的溪流形成動感中心水景。
公園初建時種植的海棠、楓樹、銀杏、梧桐、香樟、雪松等歷經近五十年的生長,枝繁葉茂,蔚然成林。園內四周闢建多處花壇,壇中植杜鵑、紅葉李、海棠、羅漢松、龍柏球,並散置數根石筍。壇後植白玉蘭、楓樹和香樟為障,四季鮮花盛開,爭奇鬥豔。利用植物生長習性,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公園內闢有體育局、長壽街道辦事處為附近居民專設的健身區域,三十多件功能齊全的健身器材成為市民遊客喜愛的活動項目,與卵石小道、公園山體上的登高步道一起構成了健身鍛鍊的主題。由此,公園成為建築小品、鍛鍊設施與綠化空間和諧共處、自然美與風格化統一的新型休閒式居住區綜合配套公園,是蘇州河畔、明珠線旁的一抹亮麗風。
交通線路:36路、軌道3號、4號、7號線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清澗公園
清澗公園位於金鼎路650號,萬鎮路東、金鼎路北,南側為清澗大型景觀林帶,原址為垃圾堆場和苗圃。公園由上海市普陀區園林設計室設計,上海陀嶺園林雕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造,於2004年3月建成開放,成為金鼎路景觀道路上大型綠地系統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後的公園佔地面積19629平方米。
公園根據地域情況特徵,充分體現保健休閒的特色功能,運用生態園林觀點以藤本植物造景為主,以色葉喬木為骨架,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映襯其中,充滿了五彩的顏色和四季的花香。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集運動、保健、遊憩、觀賞為一體的現代自然山水園。運用大片的色葉樹林、花灌木、色葉小灌木和水生植物,以人工自然置景為內容,巧妙利用起伏的地形和喬木,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緣行車道可觀林景,又可沿池而步越曲橋,充分突出色、野、靜、秀的特徵和風貌,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的特點。
公園景觀豐富,擁有疊泉、水池、密林、山頂廣場等不同觀賞效果的區域。
公園充分照顧到了遊客遊園的各種需要。十分注重文化性,體現科普宣傳特色,引入健康、積極的活動方式,提升所處社區的文化層次。在水池的南側有中西合璧的水榭,提供觀景和遮風避雨的功能。水池西側是親水平臺,將遊人的活動與水相結合,迎合人類喜水的天性。藤本植物專類園內的植物在科普長廊上都有相關知識與照片的註明。清澗公園內的園林建築以中西合壁的手法,和諧的色調,營造了極具野趣特色的建築形象。觀景亭、汀步、石凳、石桌、水榭、小橋、構架、爬山廊、長廊等為遊人提供了遠離城市喧囂的樸野活動空間,而無障礙廁所、殘疾人坡道的設立也照顧到了所有的遊客。
2006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同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827路、743路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桃浦公園
桃浦公園位於桃浦西路1018號,處於古浪路南側,桃浦西路東側,桃浦河西岸,為南北狹長形地塊,總面積15154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11669平方米。公園建成於2002年11月,並於2003年1月免費對外開放。
公園地塊原為桃浦河邊的一塊棚戶區。2002年結合桃浦河拓寬治理,桃浦鎮對此地塊進行動遷,然後委託普陀區綠化管理所將此地塊改造成公共綠地,並進行養護管理。
公園為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風格。在一些園林材料應用和建築小品的設置上都體現出古典園林的風韻。公園除主幹道材料選用培力磚外,其餘道路地坪均採用青磚或天然石片鋪設,園內主要建築管理房和公共廁所主要材料也是青磚和青灰色燒制筒瓦。
公園內除有重簷石亭一座外,還有仿竹花架亭和仿竹亭各一座。除此之外,公園內有一卵石鑲嵌而成的狹長形水池由南向北貫穿公園二分之一,在公園東端仿竹花架亭下還有漢白玉碎石塊鋪底的旱水床一座。2016年將狹長形水池改造成花境,增加綠量;仿竹亭改建成傍水六角木亭。
公園在綠化材料的選擇上除種植雪松、華山松、銀杏、香樟、女貞、杜英、羅漢松、垂絲海棠、紅葉李、茶花、桂花、紫薇、山麻杆、八角金盤、杜鵑等樹種外,還特別引種了花桃、果桃、紅葉桃、垂枝桃等桃樹品種和毛竹、剛竹、苦竹、紫竹、慈孝竹、鳳尾竹等12種竹類植物。
桃浦公園的建成,不僅為桃浦河增添了綠色,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休息活動的場所。
2016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18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724路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萬泉花園
萬泉花園位於富平路萬泉路西北角,南臨富平路,西接萬泉路,東面、北面和居住小區接壤,面積約4000平方米。設計定位為高品質的社區口袋公園。花園以景觀湖為主景,通過木棧道連接景觀亭、園路、湖心島、觀景平臺等元素,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的別致景色。植物配置體現「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要求,喬灌草合理搭配,一年四季皆有花有景可賞,入口處的花境小景更凸顯了花園的精緻,讓市民遊客有更多交流互動的場地,視野更為開闊,收穫不同的綠地體驗感。萬泉花園於2019年9月建成開放。
交通線路:766、859、937、軌交15號
開放時間:24小時
未來島公園、祥和公園、宜川公園、棗陽公園、長風2號綠地公園
未來島公園
未來島公園初定名「真北公園」,地處真江北路南側、祁連山路與綏德路交界處,居於上海西大堂普陀區桃浦鎮未來島物流高新技術園區這片蒸蒸日上的投資熱土的中心。南側是大型居住區—陽光威尼斯。公園總建地面積為27000平方米,公園2002年改為免票公園。
公園是2000年度市政府實事項目之一,由桃浦鎮根據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和上海市園林管理局文件提供土地,由普陀區園林所負責建設,普陀區園林設計室設計,上海陀嶺園林雕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在邊拆除原有佔地建築邊施工的情況下僅用時兩個多月於2000年12月底建成開放,創造了綠化建設史上不曾有過的記錄。
未來島公園被南何支線高架鐵路和一條原有的經駁石、清淤改造的俞店鋪河由東向西平行分割成三部分,是一座經典西洋式風格的園林,其建築、圍牆頗具藝術特色。公園地形為自然坡式為主,與廣場、臺階相結合,以組合式多層林冠特徵的喬木為骨架,選用了鄉土和抗汙染性強的櫸樹、女貞、棕櫚、水杉以及廣玉蘭、雪松等樹木為主體樹種,常綠、落葉喬木比為2:3。植物新品種多是公園的主要特色,葉正面綠色、葉背為銀白色的銀木;夏天是綠葉,而初春、深秋是桔黃色葉的金山繡線菊小灌木;葉子油亮,冬天不落,嬌小玲瓏的亮葉蠟梅等20多種植物在公園內爭奇鬥豔,公園還引種了大葉樟、銀木、金合歡、湖北算盤子等一些新品種樹木。走進未來島公園,猶如走進一座新奇展覽館。公園對於園內架空鐵路下方的植物選擇則是經過了與上海鐵路局共同縝密協商決定的。園內共有各種樹木56種,約27000株。
未來島公園的建成,改善了桃浦地區的環境面貌,對未來島物流高新技術園區的招商引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周邊居民健身和休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成為桃浦鎮一顆閃亮的綠色明珠。
2008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18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838路
開放時間:
4月1日——6月30日為5:00—18:00
7月1日——9月30日為5:00—19:00
10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18:00
祥和公園
祥和公園位於真光路西側,南邊及西邊與居民區為界,北側靠近梅川路步行街,總面積為3公頃,公園入口在真光路上。公園始建於2001年3月,完成於2001年10月,2005年2月對社會開放,免費入園。
公園是周邊祥和家園的配套設施,由申豪房產有限公司建造。公園建築風格採用英國園林手法,該園以南北草坪及階梯式觀光平臺為主。南草坪在正門進門處,草坪外圍有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園路,路邊種植高大的庭蔭樹。園中是一座階梯式觀光平臺,上邊豎立著房產公司的標誌建築。北草坪地布置風格與南草坪的綠化布置一樣。在主題綠化的周邊點綴著曲橋、小河以及遍植的花灌木。
祥和公園的建成,改善了真光地區的環境面貌,填補沒有大型綠地的空白,為周邊居民健身和休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成為長徵鎮又一顆閃亮的綠色明珠。
2018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同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837路、長徵1路、948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宜川公園
宜川公園原址是有200多年歷史的花農聚居的趙家花園的一部分,該處傳統種植各種花木,尤其於月季、蠟梅和切花聞名全市。公園地處普陀區東部,位於宜川路、洛川路交匯處,佔地18800平方米,水體面積2333平方米,綠地面積9040平方米。是一個相對遊客量非常高的居住區配套公園。宜川公園是一個綜合性遊憩活動公園,園內以綠化為主,保留了原趙家花園擅長培育月季、桂花、蠟梅的傳統特色,園西以月季為主,園東以蠟梅、桂花為主,並大量種植銀杏、棕櫚、羅漢松、梔子花、雪松、香樟、夾竹桃、垂柳、紅楓、合歡、紅葉李、金鐘花、木槿等100餘種常綠、落葉喬木和其它灌木。公園利用園中央原有溝浜和地勢低洼處開掘中心水池,建有亭廊、茶室等服務設施。進公園集散廣場迎面為漢白玉「百花仙子」雕塑,仙子躺臥在梅花形的花壇四季盛開的鮮花叢中,潔白而美麗,婀娜而多姿,象徵趙家花園眾多花女聚合之精華。雕塑前面為一半圓形花壇,種植四季草花。園湖位於園中央,呈弧形,湖南有「迎雀山」,山體三面臨水,由700噸太湖石疊成,高7米,山頂砌成虎頭狀,瀑布沿虎口狀山洞湧出匯入湖中。1996年因遊客量大量增加造成活動面積日漸侷促而拆除了迎雀山。2002年宜川公園創建成上海市「七不」文明公園。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公園。2018年創建成上海市「三星級公園」。
交通線路:510路、40路、47路等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為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為5:00—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6:00—20:00
棗陽公園
棗陽公園位於普陀區棗陽路226號,楊柳青路以東,棗陽路以南,萬都花園以北,佔地面積9362平方米。
地境原為園林管理部門苗圃。後改為綠地。2018年結合曹楊環浜整治進行整體改造。改造後的公園增設了休憩場所,提升服務設施,完善了公園的遊覽體系,溝通了園內水體與曹楊環浜水系,水質得到提升,同時增設了跨越曹楊環浜的橋梁,為市民提供了更便利的入園方式。廊架、親水平臺、入口廣場,成為遊人休憩、納涼、觀景的極佳場所。公園於2018年6月改造完成後對遊人開放。
交通線路:94路、876路、44路、858路
開放時間:
4月1日—4月30日 5:00—20:00
5月1日—10月31日 5:00---21:00
11月1日—3月31日 6:00—20:00
長風2號綠地公園
長風2號綠地公園位於大渡河路光復西路西南角,南臨蘇州河,西接中江路,東起大渡河路古北路橋,北至光復西路,面積約53338平方米。2007年建成對市民開放。綠地原址是陳家渡及上海試劑總廠(部分),2005年結合蘇州河治理、長風生態商務區開發,將試劑總廠進行搬遷。綠地總體布局為「兩軸一點」,以高坡低谷、流動變換空間組合的綠化布局形態,並以宿根多年生花卉和樹林草地為主要造景元素,體現了現代生態型城市濱河綠地空間的活力與景觀色彩。綠地在建設過程中,保留了原試劑總廠近70米高的煙囪和部分老廠房。其中煙囪廣場成為長風地區標誌性景觀之一,是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所。
交通線路:944、551、44、軌交15號
開放時間:24小時
編輯:朱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