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11日批准了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這是第一款獲批在美國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被允許用於16歲及以上人群。
近期,頻頻傳來的關於新冠疫苗的積極消息:阿聯給予中國國藥集團新冠滅活疫苗正式註冊,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與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疫苗在英國和巴林獲批投入使用,法國、羅馬尼亞、葡萄牙、墨西哥等國發布接種戰略,俄羅斯和英國啟動大規模接種……
結束疫情尚需時日新冠大流行被認為是「西班牙流感」以來人類遭遇的最嚴重公共衛生危機,這場已致全球超過155萬人死亡的疫情是否將隨疫苗到來而終結?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表示,新冠疫苗研發進展使人們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芒」,但要結束新冠大流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疫苗研發迎來「曙光」之際強調抗疫之艱,意在提醒,疫苗投入使用過程中仍面臨種種現實挑戰。當前,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某些「疫苗樂觀情緒」高漲的人認為疫苗將很快結束疫情,思想上和行動上對防疫有所鬆懈,這種狀況令人擔憂。
據報導,當人群中有足夠多的人被疫苗保護,才能形成阻止病毒傳播的「屏障」,這種現象稱為「群體免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羅伊·安德森等人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文估算,對於一款有效性可達100%並能提供終身保護的新冠疫苗,要達到群體免疫需要有60%至72%的人口接種。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朝夕之間的事。
當前,疫苗產量、分配狀況、接種工作的組織和效率等都將影響接種進程。世界多國正在制定接種計劃。專家普遍認為,應優先為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和一線醫護人員等高風險群體接種。譚德塞強調,在推廣新冠疫苗的最初階段,由於每個國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種疫苗,因此各國政府、社區和個人應繼續使用經過驗證有效的新冠應對工具,這一點至關重要。
各國需要協調合作如何實現新冠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尤其是確保其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是擺在國際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近來一些國家表現出的「疫苗政治化」言行,一些富裕國家爭相囤貨等「疫苗民族主義」苗頭,都將損害國際社會團結抗疫的努力。譚德塞強調,「結束這一流行病和重新開放經濟的最快方法是從保護世界各地風險最高的人群開始,而不是僅僅保護某些國家的全部人口」。
為了確保所有國家都能公平、及時獲取疫苗等防疫工具,世衛組織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等共同牽頭成立「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並制定「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但項目目前仍面臨較大資金缺口,仍需國際社會進一步提供支持。
能否大範圍推廣疫苗還有賴於公眾的接種意願。近年來「反疫苗」運動在一些西方國家抬頭,這可能為全球防疫行動製造障礙。
人類抗擊傳染病的歷史已經表明,接種疫苗是防控傳染病最有力的技術手段。但同時也須看到,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新冠疫苗研發周期被前所未有地縮短,第一代疫苗可能並不完美,其保護效果仍有待在接種實踐中繼續觀察和驗證。歸根結底,疫苗是一種科學防疫手段,其效果取決於人類如何運用。各國應秉持「疫苗多邊主義」,進一步就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加強協調,通過多邊機制促進疫苗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以期儘快走完黯黑的隧道,迎來最終光明。
■動態據報導,英國已在12月8日開始大規模接種德國BioNTECH研製的BNT162B2新冠病毒疫苗,加拿大則在12月9日全面批准了這支疫苗。此外,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已相繼宣布了接種疫苗的時間表。
美國也不甘示弱,正加快疫苗部署。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輝瑞公司的疫苗自12月15日起開始交付;莫德納公司的疫苗12月22日開始交付。
荷蘭衛生大臣雨果·德容格估計,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1月4日左右為荷蘭民眾接種第一批新冠疫苗,將優先給醫護人員、老人和弱勢群體接種。
義大利衛生部長羅伯託·斯佩蘭扎表示,輝瑞公司研發的疫苗預計明年1月23日至26日期間到位,義大利可能從1月29日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法國計劃明年初首先進行「針對性強」的疫苗接種,明年4月至6月進行更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12月3日宣布,該國已確定4種候選疫苗,民眾最早將於明年3月開始接種。
更早之前,俄羅斯加馬列亞公司的「衛星五號」疫苗在8月11日就已經獲批。目前已有超過15萬俄羅斯人接種了「衛星五號」疫苗。
■相關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幾周所警告的那樣,儘管只是少數,但一些西方國家的「反疫苗」運動使新冠大流行的解決方案面臨危險。懷疑論者在公共領域發起運動,例如宣布要競選美國總統的說唱歌手卡尼·韋斯特稱新冠疫苗是「野獸的印記」。歌手米格爾·博塞等名人也對接種新冠疫苗持反對態度。大概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的西方發達國家,卻有這麼多人紛紛抵制疫苗?
原因多元1796年,愛德華詹納發明牛痘接種以預防天花,這被認為是人類利用疫苗的開端,而當時的宗教人士認為疫苗「來自動物,違反習俗,違背上帝旨意」為由,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直到今天,部分極端神職人員依然反對將包括牛胰島素在內的動物製品注入人體。
1998年,一篇發表在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論文,引起公眾對疫苗安全性的嚴重質疑與恐慌。
英國醫生威克菲爾德聯合了一些同行,在統計臨床接觸的兒童自閉症患者後,宣稱兒童自閉症與接種麻疹、風疹、腮腺炎三聯疫苗有關。這篇論文很快被證明為造假,2004年,該論文的13名共同作者中,有10人聯名在《柳葉刀》上發表致歉聲明,並表示正在撤回關於疫苗和自閉症患者之間存在聯繫的論文及言論,但造成的惡果卻依然流毒無窮。
此外,有人認為強制接種疫苗是違反公民的自由選擇權。近幾年,標榜反疫苗以傳達強制接種疫苗是違反公民的自由選擇權,也成為歐美一些政治家博出位的新玩法,川普就曾多次公開反對疫苗。2012年,還不是美國總統的川普,就曾在推特上戲謔道:「健康的小孩去看醫生,被打了各種各樣的疫苗,然後就變成了——自閉症患兒,這樣的例子太多。」
自食惡果西方對疫苗的抵制已經在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016年,法國一份關於疫苗接種的調查結果顯示,26%的受訪家長拒絕為孩子接種疫苗,7%選擇延遲接種,還有13%會為孩子接種但是持懷疑態度。2018年7月,義大利政府在社會和輿論壓力下廢止了以前強制性的《疫苗法案》,並取消了入學審查中對疫苗證明的要求。
「反疫苗」運動雖也是事出有因,但實踐證明:「反疫苗」運動聲勢越來越浩大,西方人慢慢品嘗到不接種疫苗的惡果。
以麻疹疫苗為例。義大利麻疹感染病例數逐年增加,相比2016年,2017年掀起的「反疫苗」遊行示威,使得麻疹病例增長了近5倍;2018年,增長也是保持在2倍左右。大洋對岸的美國也沒好到哪裡去。2019年美國麻疹病例激增至1282人,這是自1992年以來美國報告病例最多的一次,環比上年,感染人數激增300%。
事實上,「反疫苗」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交織著宗教、科學、政治、社會因素的複雜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只有選擇。「反疫苗」者,可以選擇不打疫苗。正如拒絕戴口罩、居家隔離一樣,只是要承擔相應的後果。選擇,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是新冠病毒教會人類的道理。
綜合新華社、中新、中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