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人員揭秘:全球最快新冠疫苗如何出爐

2020-12-24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財經故事薈,作者丨江小川,設計丨麥子

截止8月31日,根據世衛組織的通告,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2485萬,死亡人數超83萬。這是一場全人類與新冠病毒的生死之戰。要徹底打敗病毒,研製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唯一可行的路徑。

身在一線的疫苗研發人員,全程在與死神賽跑。目前,全球已有170款候選疫苗啟動研發。其中,來自中國(4)、美國(2)、英國(1)的共七款疫苗,率先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的衝刺階段,而陳薇院士牽頭主導的重組新冠疫苗,是其中之一,也是全球最早開展II期臨床試驗的疫苗。

本文作者身為一線研發人員,3月初前往武漢,參與了重組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她將結合親身經歷與科普視角,為你講述全球最快新冠疫苗的幕後故事。

以下為受訪者的故事

作為一名公共衛生專業的碩士生,此前從未料想過,我參與的第一場公共防疫,就是如此驚心動魄。

從2月底到6月底,我跟著導師呆在武漢一線,參與到了新冠疫苗的臨床研究中。

行業人士都知道,一款疫苗從啟動研發到最終上市,通常大概需要數年時間,甚至長達十幾年到二十年。

但這一次,我們等不起——截止到8月底,全球確診病例2485萬,死亡病例83萬,參與疫苗研發的每一個人,都是在與病毒、與死神賽跑。

這幾個月中,我有過恐慌,有過疲憊,也有感動和心酸,但從來沒敢鬆懈絲毫。

大年初一的「緊急通知」

第一次接觸到疫情,是除夕那天,天氣陰冷,風雨交加。當時,我剛回老家過寒假。

除夕夜雨還沒停,我媽媽接到了縣衛健委的通知,她是浙江省常山縣中醫醫院護理部主任。隨後,她就冒著風雨前往高速路口,去做卡點檢測了。

當時,我很想一同前往,被我媽媽拒絕了,心中多少有點遺憾。

沒想到,第二天就輪到我了。

大年初一那天,我接到了導師朱鳳才教授的通知,召我前去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與防疫。朱教授在這裡擔任副主任。

我收拾了一下,在家總共呆了六天,就回了南京。當時,武漢才是疫情重災區,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心裡暗暗期盼能去武漢一線。

機會來了。2月28日,朱主任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辦公室的邀請,打算帶隊奔赴湖北武漢,開展新冠疫苗臨床研究。

我第一時間請戰,很幸運的加入了團隊。

3月2日,我就隨隊到了武漢。

我們一路穿行過空蕩蕩的高架和無人的街角,這個原本熱鬧繁華的城市,如今冷清得讓人發慌。

接下來的臨床研究工作,很是繁重,動不動熬夜到凌晨兩點,我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慢慢也忘了害怕。

我們負責臨床研究的是重組新冠疫苗Ad5-nCoV,是一種腺病毒重組疫苗,藉助的是自有專利技術平臺——腺病毒載體的基礎平臺,而這個技術平臺早先也曾成功研製出伊波拉疫苗,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院士牽頭研發,後來也是全球首個開展Ⅱ期臨床研究的疫苗,我們從I期臨床就開始介入了。

前所未有的「公開招募」

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獲批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疫苗臨床研究的現場。

本文作者參與臨床試驗工作照

在疫苗臨床研究過程中,主要角色分別是「申辦方」、「研究者」、「監察方」、「統計方」:

陳薇院士團隊和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屬於申辦方,他們把自己研發的疫苗,委託給研究者進行臨床評價;朱主任主導的團隊屬於研究者,負責牽頭開展疫苗臨床試驗;為了保證試驗評價的客觀、科學,整個過程都必須接受監察方的監督;最後,臨床試驗的數據由統計方進行獨立統計分析。其中,研發團隊、測試團隊、監督團隊和獨立的數據分析師,每個團隊各司其職,各自並行,沒有隸屬關係,這也是為了保證流程科學合理、數據真實可靠,有點類似西方憲法裡的「三權分立」體制。

過去很多藥物的臨床試驗中,我們通常會和基層村醫合作,在農村尋找試藥者,對於他們來說,參與臨床研究,也算是一筆額外的收入,而且這些人都與村醫熟識,便於管理。

但新冠疫苗的臨床研究,必須要高效,而且,當時整個醫療體系忙於一線抗疫。因此,朱主任提出,要在網上公開招募疫苗志願者,這樣速度最快。

招募帖發出去後,我們心中都有點忐忑,到底能否招募到足量合格的志願者?這些志願者能否在接種後定期參加採血和隨訪?

出乎意料的是,招募啟示發布不到兩天,就有1000多人報名。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初步篩選出滿足條件的志願者,然後進行電話核實確認。

這是最為繁瑣的一項工作,參與I期報名的大部分志願者,在最終都基於各種原因表示放棄,我也很理解,畢竟,參與疫苗試驗是有風險的。

初期,我們和報名志願者的電話溝通,起碼需要十分鐘以上。有人擔心疫苗是否安全,有人會質疑我們的身份是否合法合理,有人打聽完情況說要再做考量,還有人直接把我們當成騙子掛了電話。

另外一個棘手的難題,則是志願者的出行和交通問題。彼時,武漢尚未解封,小區沒有解禁,志願者既出不了門,也沒有出行交通工具。

我們一次次和政府部門、社區居委會溝通,給志願者們開具證明,然後專門派出同濟醫院的五輛救護車,點對點接送志願者。

首批志願者們接種疫苗後,我們號召他們動員親屬、朋友報名參加。經過他們的「種草」,我們再打電話給意向志願者,兩三分鐘,甚至一條簡訊就搞定了。

公開招募志願者的方法雖然充滿不確定性,但不失為武漢當時情形下最為可行的辦法,或許是唯一的辦法。

重組新冠疫苗成為全球最早進入Ⅱ期臨床研究的疫苗,也跟前期快速完成志願者招募不無關係。

108位「無名英雄」

今年8月,包括陳薇院士在內的醫護科研人員,被命名為「人民英雄」,她不僅是疫苗研發的帶頭人,也是重組新冠疫苗的首批接種者。

在我心中,Ⅰ期臨床的108名志願者,算是「無名英雄」。

他們中有很多人,對疫苗臨床試驗不是很了解,其中一些志願者,甚至誤以為參與早期臨床試驗,會面臨重大風險,還是義無反顧的來了。

其實,Ⅰ期臨床非常看重風險控制,因此,對志願者的體檢十分嚴格。

志願者W身體瘦弱,心電圖細微異常,我們最初將其排除在外了。後來,W詢問了協和醫院的醫生,確認自己身體並無大礙後,她又私下找我,表示很想參與臨床試驗。

鑑於她本人的意願十分強烈,我們經過綜合考慮,還是準許她參與了,只是要更加嚴密的觀察她接種後的身體反應。

志願者C,是一位年過六旬的退伍軍人,住在高校校區內。

當時,武漢高校實行嚴格的封閉式管理,我們派出的醫院救護車到了校門口,連續兩次被保安阻攔。

但這位C爺爺依舊沒有放棄,他說自己曾是軍人,身體強健,現在有責任挺身而出,懇請一定要參與試藥。最後,我們通過區團委為他解決了出行問題。

他特別開心,加了我的微信後,堅持一個多月,每日早晨給我發雞湯說早安,我哭笑不得。

還有一對Z氏夫妻,想一塊參加I期臨床,但被家中老人極力阻撓,未能參與很是遺憾。後來,他們聞訊Ⅱ期臨床開始,最終說服了家人,請求參與。

印象最深的還有一位年輕小姑娘,她一連串給我發好幾條簡訊。她說知道體檢嚴格,所以每天都很認真地吃飯,也沒有外出過。她數次懇求我給她機會,說全國人民都來幫助武漢人,她也想出一份力,「如果打不上疫苗,我會內疚一輩子」。

看到這幾條簡訊,我實在不忍心拒絕,當天就通知她來體檢了。

最終,參與I期臨床試驗的108名志願者,全部產生了抗體,而且健康狀況良好。

一封署名「敢死隊」的請願書

我們接觸的志願者中,有武漢本地人,也有外來務工者,甚至還有人特意從外地臨時趕來的。

參與Ⅰ期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合影

有的志願者接種完疫苗,渡過14天觀察期後,又去別處參加其他志願者活動。

3月底,有位志願者牽頭,30名志願者聯名,給我們寫了一份請願書:(以下為節選)

我們是中國武漢抗疫敢死小分隊,來自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第一批接種志願者。我們請願,請求項目組和國家相關組織在適當的時間啟用我們。在身體獲得免疫的情況下,支援國家抗疫一線!如果來不及為國效力,請組織考慮、安排我們支援國家對外國援助的醫療隊。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全人類已經構成命運共同體。也許我們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但是我們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我們已經獲得新冠病毒免疫;我們其中很多人精通英語,法語等,可以為醫療隊提供翻譯;我們身體素質好,通過接種疫苗前的嚴格體檢;我們願意接受培訓,進行基本護理或者輔助操作,減少醫護人員接觸病人的風險。

看完這份信,我們都非常感動。他們當中,有高校教授,有青年企業家,也有政府公務員、退伍軍人,以及喜歡遛彎跳廣場舞的退休大叔大媽。

他們中不止一個人告訴我,看到全國都來支援武漢後,他們覺得參與疫苗臨床試驗就是報恩,不能退縮。

對於我們這些一線工作人員,他們非常熱情,經常送水果,送零食,送茶葉,送錦旗。

記得4月中旬,我中途回南京隔離了一個禮拜。某個晚上,突然有人在志願者微信群裡@我,點開一看,有位志願者問我在「小黑屋」休息得好不好,要不要一塊「雲夜宵」。

當時我還在加班,幾近凌晨,於是我便以「尚在搬磚」為由便草草結束話題。

這時,志願者L來私聊我,問我這麼晚還在加班,有沒有需要幫忙的。慚愧的是,我當時並不能把L的名字和臉對上號。

但L堅持要幫忙,後來我讓他幫忙編輯了幾段文字,小夥子文筆還不錯,於是他一直陪我熬夜到凌晨兩點半。

如今,距離上一次志願者的採血訪視已二月有餘,我們都回歸到自己原來的位置上學習、工作和生活,偶爾拉拉家常,發個節日祝福。但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段終生難忘的日子。

如何保護試藥者?

很多志願者其實對疫苗知之甚少。

有的志願者問我,打疫苗是不是就相當於往體內注射病毒?這不是很危險嗎?

其實,疫苗成分裡包含的只是病毒、細菌的一部分,或是經改裝、失去活性的病毒、細菌。

比如滅活疫苗,其中所含的微生物沒有活性,不能在人體內存活;載體類疫苗,是將病毒、細菌的有效蛋白成分與載體重組,有利於在體內產生抗體;核酸類疫苗,僅僅利用病毒、細菌的有效基因。

在臨床研究過程中,針對疫苗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我們會為每位志願者購買保險,配備專門的急救房間、儀器和搶救醫生等。

其中,發熱是疫苗常見的不良反應。

在朱主任牽頭開展的5大技術路線的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均為志願者佩戴了無線自動測溫儀,可以24小時遠程連續監測志願者接種後的體溫變化。

一旦出現發熱,隨訪醫生就會密切關注,多數會在24小時內自行退熱。如果體溫超過38℃,一般會給予藥物降溫。

我們也會反覆叮囑志願者,及時反應不適症狀。所以,在志願者接種疫苗後的24小時內,臨床隨訪醫生、研究者經常會在凌晨被喊醒。

對於最近又被推上風口浪尖的ADE現象,外界猜測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引發的疾病加重風險。

所謂ADE,即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是指體內的原有的某些病毒抗體(一般多為非中和抗體)在新病毒入侵後,會與新病毒結合,從而增強了新病毒的感染性。

其實,ADE現象並不罕見,主要發生在黃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病毒、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中。據目前已經發表文獻統計,共有五十多種病原出現ADE現象,但大部分發生在動物試驗和體外細胞試驗中。

不過,體外細胞感染不能代表人體自然感染,而動物也與人類有種族特異性,目前,在大型疫苗的人體臨床研究中,很少觀察到明確的ADE現象。在歷史上,發生具有明確ADE現象的病原體只有登革熱病毒。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ADE放鬆警惕。一般來說,疫苗誘導產生的中和抗體(真正能消滅病毒的好的抗體)足夠強,發生ADE的現象可能性不大。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也剛剛做了公開回應,「目前新冠疫苗ADE沒有定論,必須要有經同行評審的數據公布才能說話!」

新冠疫苗上市有多遠?

截止8月25日,WHO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候選新冠疫苗共173種,其已獲批進入臨床試驗31種,進入III期臨床試驗的7種,其中有4款來自中國。

一支新型疫苗,從實驗室設計、研製出候選疫苗、臨床前動物試驗,到人體三個階段的臨床試驗,經過全流程的考核驗證,才算研發成功,才可以獲批上市。

從候選疫苗的誕生到進入人體Ⅰ期臨床試驗,會淘汰90%的疫苗,經過三個階段的臨床試驗,又將淘汰90%的疫苗。一般情況下,整個過程需要花費10-15年的時間,以及高達10億美元級別的預算。

然而,在全球疫情依舊嚴峻的事態下,必須加快疫苗的研發進程,有些行政流程必須簡化或者縮減,彈性空間最大的就是審核環節。

多個國家都已開通綠色通道加速審評。

在中國,CDE也不像以前那樣需要把全部資料準備齊全後,再進行綜合審評,而是允許新冠疫苗的技術資料滾動提交,隨交隨審。

如今,我參與的重組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了Ⅲ期臨床試驗階段。

Ⅲ期臨床試驗即評價疫苗效力的試驗,一般會進行國際多中心臨床,需要納入至少3-4萬人的大樣本人群,持續監測至少12個月受試人群發生病例情況,至少需要找到150個病例,再比較疫苗接種人群和未接種人群的發病情況,並進行安全性隨訪,從而全面評價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

因此,參與Ⅲ期臨床試驗的受試人群,要求在接種疫苗後暴露於病毒環境。

目前,國內的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已經不具備開展Ⅲ期臨床的條件,所以需要在國外尋找合適的疫情高風險地區,同時也要說服這些國家承認中國新冠疫苗Ⅰ期、Ⅱ期臨床試驗數據,以及海關制訂臨床試驗用疫苗出口的特殊通道和機制。這些都是我國新冠疫苗向上市推進的難點。

現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會問我,新冠疫苗到底什麼時候可以上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藥物註冊管理辦法》2020年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急需的疫苗或者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認定急需的其他疫苗,經評估獲益大於風險的,國務院藥物監督管理部門可以附條件批准疫苗註冊申請。

所謂附條件註冊申請,即公共衛生方面急需的藥品,現有臨床研究資料尚未滿足常規上市註冊的全部要求,但已有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其療效並能預測其臨床價值,可以批准上市。也就是說,一旦疫情出現大規模爆發,也許可以緊急上市。

疫苗最大的意義就是建立免疫屏障,形成群體免疫來控制疾病的傳播。現在大部分結論認為,51%到80%左右的疫苗接種比例,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當然,這個數字的精準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就是至少50%以上的人群接種疫苗,才會有效阻斷疾病,可以說,有效的疫苗是我們徹底戰勝新冠病毒的唯一路徑。

相關焦點

  • 為人類戰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發新冠疫苗
    中國科研人員在病毒基因組序列以及刺突蛋白與ACE2複合物結構解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美國研究者則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新冠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3D構象……在各國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下,新冠病毒的「鑰匙開鎖」機制被明確闡釋,這為疫苗的靶點選擇以及研發提供了堅實基礎。靶點確定後,疫苗就可進入初步製備環節。
  • 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是如何實現的?
    快速開發新冠疫苗的技術有望改變疫苗科學的未來。 2020年初,當科學家剛開始研發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時,他們並沒有保證很快就能成功。此前,研發速度最快的疫苗是上世紀60年代的腮腺炎疫苗——從病毒採樣到疫苗獲批一共耗時四年。
  • 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全球新冠疫苗計劃 加強團結協作 加速疫苗研發...
    核心閱讀當前,全球新冠疫苗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加強疫苗合作、公平分配疫苗,讓新冠疫苗成為人人可得的全球公共產品,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多國正致力於開展國際合作,為新冠疫苗早日研發投產提供助力。
  • 新冠疫苗來了,全球抗疫勝利在望?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表示,新冠疫苗研發進展使人們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芒」,但要結束新冠大流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疫苗研發迎來「曙光」之際強調抗疫之艱,意在提醒,疫苗投入使用過程中仍面臨種種現實挑戰。當前,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某些「疫苗樂觀情緒」高漲的人認為疫苗將很快結束疫情,思想上和行動上對防疫有所鬆懈,這種狀況令人擔憂。
  • 史無前例的疫苗攻堅戰丨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疾速下的希望與困境
    各國形勢嚴峻,目前依然沒有針對新冠病毒治療的特效藥,全球對疫苗研發給予厚望。早在3月16日,第一支針對新冠病毒的候選疫苗在美國進入了人體臨床實驗階段;3月17日,中國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Ad5-nCoV」)進入I期人體臨床試驗,並於4月9日宣布I期臨床數據初步安全,將於近期在中國展開II期臨床試驗。
  • 劍橋大學將試驗「超級」新冠疫苗 俄羅斯研發「季節性疫苗」
    與目前多種在研疫苗利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不同,劍橋大學研發團隊利用新冠病毒等已知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正研製一種旨在防止動物向人傳染多種冠狀病毒的疫苗。試驗結果有望在今年底前出爐,屆時可能會啟動更大規模試驗。 美國彭博新聞社報導,此前已有多個研發團隊著手研製基於DNA的新冠疫苗,包括美國伊諾維奧製藥公司。伊諾維奧製藥說,疫苗前期試驗免疫效果不錯,但投資人質疑企業披露細節過少。
  • 較真丨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有多少種疫苗?最新進展如何?
    4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是一個全球各國科學家的大比拼,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合作。無論是哪一種疫苗,哪一個團隊成功,都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到4月25日,新冠病毒的全球感染人數超過250萬,死亡近20萬人,成為不多見的全球肆虐的大傳染病。
  • 「中國為全球新冠疫苗研發貢獻重要力量」(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各國合作開展疫苗研發工作非常重要,我們要跟病毒賽跑,爭分奪秒為全人類開發出有效疫苗。」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基思·查佩爾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表示,加速疫苗研發是與新冠病毒鬥爭的關鍵要素,希望各國以及國際組織等都加入到共同抗疫中。
  • 高福院士:新冠藥物和疫苗研發仍面臨突出問題
    但是目前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的科學問題,比如中和抗體與保護作用的關聯,中和抗體在體內的持續時間多長,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等問題至今沒有明確答案。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認為,新冠疫苗的面世將會成為終結疫情的重要手段。不過他也指出,近期國際上報導的多例新冠再感染病例,對抗體藥物和疫苗的保護時長提出了挑戰。
  • 向病毒發出挑戰,向科學探尋答案 ——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
    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其複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前所未有。此次疫情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醫學博士揭密全球最快新冠疫苗受試者:低燒全身疼,我卻美滋滋
    截至6月7日下午16:33,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691萬,死亡人數也超過40萬人。唯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才難終結這場全球性災難。疫苗研發,是一場和疫情的生死賽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120個疫苗開發項目正在推進,其中已經有8個項目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唯有通過三期臨床實驗,疫苗才有機會上市。由軍事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於4月12日開展二期臨床試驗,這也是全球首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 新冠疫苗何時上市?疫苗保護時間有多久?所有人都需要打嗎?
    &nbsp&nbsp&nbsp&nbsp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進展可謂是大家最為關注的話題。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0個新冠病毒疫苗項目同時在研發。在邁入臨床試驗階段的6款中國疫苗中,中國生物承擔研發的2款滅活疫苗已進入臨床Ⅲ期試驗階段,並具備大規模量產的能力,各項進度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 美國創建首個新冠病毒3D原子圖 有助研發疫苗
    美國創建首個新冠病毒3D原子圖 有助研發疫苗 2020-02-21 10:18:35 來源:大公報  |  作者:佚名 |圖:美國研究人員19日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法新社【新冠病毒原子圖】綜合法新社、《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
  • 談談中國的新冠疫苗曲速行動
    WHO官網公布的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①其中4個為中國研發的:3個為滅活病毒疫苗,另外一個進展最快已進入2期臨床的為$康希諾生物-B(06185)$的Ad5腺病毒載體疫苗。②另外3個為美國的,包括Moderna和輝瑞(BioNTech)各自的mRNA疫苗以及Inovio的DNA載體疫苗。③最後一個是英國牛津大學的非複製Ad載體疫苗(也就是印度血清研究所計劃提前量產的新冠疫苗)。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28期:新冠疫苗最快今年底上市,中國已...
    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的建成填補了國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在疫苗領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藥品和疫苗研發生產意義重大。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滅活疫苗預計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新冠疫苗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5月30日,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車間全面消毒後將正式進入生產前的最後準備階段。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的建成填補了國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在疫苗領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藥品和疫苗研發生產意義重大。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滅活疫苗預計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
  • 日本醫療那麼先進,為何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上,早就選擇退縮了呢?
    據環球時報對外報導,在全球新冠疫苗都在如火如荼研發之時,國際上似乎都漏掉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身影——日本。作為一個擁有眾多諾貝爾醫學獎人才的日本,即使是流行病毒學專家也不在少數,那在如此優秀的醫療人員和專業技術之下,為何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上,卻遲遲不見日本的身影呢?難道說,日本政府自認為自家的疫苗研發技術不足,所以乾脆早點選擇退縮了?
  • 譚德塞:使用疫苗結束新冠疫情有了真正的希望
    新華社日內瓦11月23日電(記者劉曲)近期全球範圍內多款新冠候選疫苗臨床試驗取得新進展。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通過結合使用疫苗和其他經過測試證明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來結束這場疫情,「現在有了真正的希望」。
  • 全球第一個獲批的新冠疫苗來了我們離終結疫情還有多遠?
    就在昨天,英國政府宣布,批准使用輝瑞和BioNTech合作生產的新冠疫苗。 這是全球第一個被批准大範圍使用的新冠疫苗,它在11月公布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疫苗的有效率高達95%——大大高於新冠疫苗研發之初科學家所預期的60%。
  • 中美德mRNA新冠疫苗研發競賽,中國何時用上?
    3月15日晚,上海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2020年首筆巨額投資預告出爐:與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NASDAQ:BNTX)合作,推進mRNA新冠疫苗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及後續商業化。復星醫藥將向BioNTech支付至多8500萬美元的許可費,擬認購BioNTech新發普通股約5000萬美元。
  • 艾美疫苗集團:納米顆粒新冠疫苗研發獲重要進展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艾美疫苗集團:納米顆粒新冠疫苗研發獲重要進展中證網訊(記者 郭新志)西藏艾美生物疫苗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艾美疫苗集團」)4月8日通過官方公號發布消息稱,集團與合作方浙江鼎持生物製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