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2020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國頂尖的病毒學家就新冠病毒的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儘管醫學界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正在變得更清晰,但新冠藥物和疫苗的開發仍面臨很大挑戰。
抗體保護時長仍不確定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大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量科研論文的發表為醫學界進一步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寶貴信息。但是目前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的科學問題,比如中和抗體與保護作用的關聯,中和抗體在體內的持續時間多長,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等問題至今沒有明確答案。
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認為,新冠疫苗的面世將會成為終結疫情的重要手段。不過他也指出,近期國際上報導的多例新冠再感染病例,對抗體藥物和疫苗的保護時長提出了挑戰。
張文宏在會上表示,已經有一些數據給出了新冠抗體持續性的暗示,比如中國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團隊在較早時候發表研究文章稱,自然感染新冠後,患者體內抗體水平在2個月後開始下降。不過來自冰島的一項針對患者的全民監測結果顯示,新冠抗體的免疫保護可以持續4個月。
「近期,在針對184例國內滅活疫苗接種者的研究也發現,抗體水平的衰減不明顯。」張文宏說道,「如何對抗體滴度進行科學的監測,我們需要更多臨床上的研究來評估疾病復發或者再感染的風險。」
張文宏還表示,流感病毒再感染是由於「抗原漂移」所導致的,人類針對流感「抗原漂移」的研究已經持續了100多年,雖然新冠病毒的變異不如流感病毒活躍,但對於新冠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機制仍然不是很清楚。
世衛組織近期發表的大規模臨床試驗Solidarity顯示,研究人員在新冠患者中測試的包括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抗瘧疾藥物羥氯喹,抗愛滋病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幹擾素的組合等藥物幾乎沒有獲益。
近期包括再生元、禮來和阿斯利康在內的全球製藥廠商都在抗體藥物方面有所突破。但一位正在進行抗體藥物研發的研究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抗體藥物和疫苗一樣,都面臨保護時長不理想的挑戰。目前中國也有多個科研團隊在進行中和抗體的遴選,其中包括已經進入臨床的君實生物的抗體JS016。
針對抗體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引起巨大關注的抗體依賴增強(ADE)現象,多位參會的頂尖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的研究並沒有發現ADE現象,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觀察。」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員應天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際上發生的多起再感染病例,並不能與ADE現象直接關聯,因為引起再感染重症的原因並不一定是由抗體本身引起的。」
應天雷在會上表示,鑑於無法完全排除新冠可能產生的ADE風險,團隊在進行抗體研究時,應儘量選擇病毒蛋白較為穩定且不容易導致ADE的部分作為抗原。
新型療法技術路線受關注
在疫苗研發方面,大會對於全新的核酸疫苗(RNA)技術路線高度關注。
目前美國走在最前列的三個疫苗中的兩個都採用了核酸疫苗的技術路線,包括Moderna公司的疫苗和輝瑞與BioNTech的疫苗,Moderna和BioNTech的市值已經分別達到300億美元和2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新冠病毒、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三者的認識正在變得更加清晰。
10月15日,一個由全球6個國家14個機構的20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上述三種致命冠狀病毒之間的相似性。
在《科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分子生物學家納文·克羅根(NevanKrogan)博士說道:「這項大規模的國際研究首次破譯了冠狀病毒的相似性,尤其是包括新冠在內的冠狀病毒的弱點。」
納文·克羅根認為,這項研究最終將提供一種「適用於任何疾病的新穎研究模型」,並能使得「迅速確定有希望的治療方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