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燕|北京報導
「作為呂梁山護工的一名學員,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能夠實現我的創業夢想,辦起了自己的公司,讓我由一名普通的山村婦女轉變成一名敢闖敢拼的家政人,帶領更多的姐妹一起走出大山。」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馬金蓮剛剛從銀川巡講回來。作為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的獲得者,她被邀請去當地分享自己通過做護工脫貧的故事。
今年35歲的馬金蓮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薛村鎮小成村村民,曾經的她是一名圍著鍋臺轉、老人轉、小孩轉的「三轉婆姨」。2016年,作為精準扶貧項目「呂梁山護工培訓」的受益者,她走出大山到北京從事家政工作。2017年,開闊了眼界的她回家鄉成立了家政公司,當起了呂梁山護工的娘家人。
3年多的時間裡,馬金蓮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帶動了200餘個家庭實現了脫貧致富,成為呂梁帶領貧困婦女脫貧致富的創業就業帶頭人。在家政公司基礎上成立的「柳林縣懿星職業培訓學校」,共組織培訓各項職業技能47期,受益人數228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58人,上崗就業1735人,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
你出4000,我出5000,我們一起把家政公司開到北京來
山西省呂梁市曾經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全市共有貧困人口48萬。2015年,呂梁市政府開始實施「10萬貧困人口護理培訓」扶貧行動計劃。這條由政府幫扶、學校培訓、對接市場模式下的針對貧困地區婦女的護工之路,為像馬金蓮這樣的農村婦女帶來了新的機會。
馬金蓮告訴記者,由於家境貧寒,作為家中長女的她小學3年級沒上完就輟學回家照看弟妹。為了給家裡增加收入,馬金蓮16歲就開始到太原打工。20歲結婚後,她和丈夫一起開過三輪跑運輸,到工地打過工,還開服裝店做過小生意。
原本日子過得還算順利。沒有想到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再加上生意失利,這個原本就艱難生存的小家庭瞬間背上了30萬外債,一夜返貧。
2016年,苦苦掙扎中的馬金蓮迎來了轉機。2015年9月,呂梁市開始試點呂梁山護工免費培訓就業計劃。在參加了一個多月的培訓後,馬金蓮來到了北京,從保潔開始做起。
「一開始全家人沒一個支持的。」馬金蓮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丈夫認為她不照顧孩子去當保姆伺候外人是一件丟人的事,婆婆以為她加入了傳銷組織。孩子也捨不得自己。最終,在做通了婆婆的工作後,趁著丈夫外出打工,她才「偷偷「來到了北京。
馬金蓮在北京從保潔做起,一個月近5000元的收入。如果在呂梁當地,這份收入已經比做公務員還要多了。雖然吃住的條件相對一般,馬金蓮卻充滿了幹勁。很快,因為表現突出,馬金蓮開始負責家政公司的洽談工作,這讓她對市場和行業有了新的認識。在一同從呂梁走出來的護工姐妹的支持下,幾個人你出4000我出5000地湊齊了幾萬元,馬金蓮決定單幹,成立家政公司,計劃把更多像她一樣的貧困姐妹從呂梁帶出來。
2017年,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正式在呂梁成立。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馬金蓮與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並在這些學校建立了呂梁山護工就業服務部,從承接學校的保潔工作開始做起。
吃苦耐勞、勤苦肯幹,「呂梁山護工「的口碑逐漸在北京家政市場開始傳播了起來。為適應市場需求,增加家政工作的收入,馬金蓮又在家鄉創辦了職業培訓學校。除了基礎的保潔、月嫂等技能培訓,還增加了老人護理、菜餚烹調等課程。2019年,馬金蓮又再次創業,在老家開設了養老服務中心,不僅可以照顧當地的孤寡老人,也讓一些不方便外出的當地婦女在家門口可以找到工作。
「如果不是走出呂梁,我可能今天還是一個家庭婦女,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事情。「馬金蓮說。
一戶戶跑,一家家說,讓更多的姐妹脫離貧困
馬金蓮的創業故事激勵了越來越多的「呂梁山護工「。據當地扶貧辦介紹,自馬金蓮回到呂梁創辦家政公司後,不少當地貧困戶主動找到馬金蓮,希望在她這裡學習、工作。許多參加培訓的呂梁山護工,也願意到她的公司尋找就業機會。
今年38歲的崔翠榮是懿星家政公司的資深員工。因為丈夫生病幹不了重活,崔翠榮家一直是低保戶。2017年,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時,她聽了馬金蓮的講課。從那時開始,她就把馬金蓮作為了自己的偶像。
培訓結束,崔翠榮專門找到馬金蓮,希望能跟著她幹。因為身體原因,崔翠榮並不適合幹家政方面的一些重累活。經過一段時間實習後,馬金蓮就把她安排到公司做資料登記的工作,每個月3000元工資。3年多時間來,崔翠榮不管多累多忙一直都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工作,已經成為了家政公司的骨幹。
馬金蓮告訴記者,辦家政公司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其中最難的部分就是說通一部分賦閒在家的貧困戶外出打工。「不少姐妹和我當初的情況一樣,不是自己心態轉變不過來,覺得當保姆伺候人丟人,就是家裡人反對。為了說服他們,我都是帶上丈夫一家家走訪,用親身經歷告訴他們,只有走出去才能改變生活。」
與馬金蓮同村的馬維紅家也是特困戶,馬金蓮三番五次上門勸說她參加培訓,她都不為所動。馬金蓮去得次數多了,她乾脆不開門,就是不讓馬金蓮進門。用馬維紅的話說,自己曾經認為做家政就是低人一等,「見了馬金蓮比見了賣保險的還躲得快。「
在扶貧幹部和婦聯同志的幫助下,最終馬維紅答應試一試。經過培訓,馬維紅在北京找到一份育兒嫂工作,月收入6000多元。幾年下來,她不僅供孩子上了大學,還在老家買下100多平米的新樓房。她現在見到馬金蓮終於不再繞著走了:「沒有馬金蓮當初的耐心幫扶,哪有我現在的好生活!」
以誠信立身,靠勤勞致富,憑專業致勝。在馬金蓮的帶領下,一個個「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貧困。據記者了解,截至今年8月,「呂梁山護工」計劃累計培訓 51918人,其中貧困人口22041人,實現就業27720人,人均月收入超過4000元,就業區域輻射京津冀等8省20多個大中城市。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