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圖書館原址在玄武區成賢街66號,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圖書館就定在了成賢街,1948年館藏13萬餘冊珍貴書籍去了臺灣,到解放後1950年改為了南京圖書館。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下詔書在雞籠山(今雞鳴山)南建國子學,次年改名國子監,為明朝最高學府,為當時世界最大高等學府之一。
時人認為讀書人經國子監深造,即「成為賢人」,可入仕為官,故將國子監旁監生常走的街巷謂之成賢街,路測有民國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政府教育部。
新的南京圖書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189號,簡稱南圖,是中國第三大圖書館、亞洲第四大圖書館,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圖書館。
南京圖書館館藏總量超過1200萬冊,其中古籍160萬冊,包括善本14萬冊;民國文獻70萬冊,包括民國時期的圖書40萬餘冊,期刊近萬種,報紙千餘種。已有524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館藏中還有唐代寫本,遼代寫經,宋、元、明、清歷代寫印珍本,已有524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字資源有「中國知網」、「瀚堂典藏」、「Proquest」等引進資料庫及自建資料庫等共50餘種。
中文期刊5430餘種、中文報紙340餘種以及大量港臺版書報刊。館藏外文圖書60多萬冊,西文期刊908種、報紙36種。
南京圖書館館藏古籍約160多萬冊,已整理約100萬餘冊,含善本10餘萬冊,包括宋元刻本近200部,明刻本近7千部。
到南京圖書館交通十分方便,地鐵3號線到大行宮,從一號出口上來即到,公交巴士1路、3路、2路、24路、31路,44路,52路,34路,65路、304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