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圖書館在北配樓科學報告廳舉辦「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邀請知名古籍研究專家、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致忠主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演變」。
李致忠界定正規書籍是以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釋思想、宣揚主張等為目的,經過編纂而用文字書寫、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為衡量尺度,他引用《隋書·經籍志》《尚書》《史記•孔子世家》《漢書》等傳世文獻中的記載,將中國典籍產生的時代鎖定在距今2500至4000年前這段時期。
李致忠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書寫載體的發展過程:春秋之前,竹簡、木牘以及帛書皆有使用。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簡冊的使用更加普及。經過三國、兩晉,紙被廣泛用作書寫材料之後,簡的使用逐漸減少。一直到東晉時,桓玄下令「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我國古代的簡冊時期正式結束。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為紙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從此古籍文化的發展開啟了新紀元。
在講到古籍的裝幀形制時,李致忠指出,歷史上某種裝幀形制的出現與形成,皆由書籍的製作材料、製作方法、便於披閱、有利保護等因素所決定。他逐一講解了竹木簡冊、帛書卷子、捲軸裝、梵夾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等十種裝幀形制的出現、形成及嬗變進程。
講座現場
在講座後的交流提問環節,聽眾就各種裝幀形制的區別展開提問,李致忠則結合文獻記載及現藏文物的相關照片,一一進行解答。
北配樓科學報告廳作為圖書館的文化傳播陣地之一,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用戶的綜合素質為宗旨,將持續開展學術交流類的系列講座活動。12月,圖書館邀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印刷博物館、中科院圖書館的專家學者,隆重推出「中國書史系列講座」,分享古代版畫、古籍起源與裝幀形制、彩印技術、四庫全書等研究領域的成果,歡迎大家參加。
主講人簡介:
李致忠,北京昌平縣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同年供職於國家圖書館,長期從事古籍整理、版本考定、目錄編制及目錄學、書史、出版史等研究。曾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先後發表論文210餘篇。撰寫出版《中國古代書籍史》《中國古代書籍史話》《古書版本學概論》《歷代刻書考述》《宋版書敘錄》《古書版本鑑定》《典籍志》《古代版印通論》《古籍版本知識500問》《三目類序釋評》《中國出版通史》(宋遼夏金元卷)《肩樸集》《昌平集》等專著;整理出版《籌海圖編》《今言》《鄂爾泰年譜》等古籍;主編《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史資料長編》《中國國家圖書館百年紀事》《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史》;主持《中華再造善本》編纂及其提要撰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