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圖錄

2021-01-15 網易

  

  

  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圖錄

  編著者: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 編

  定價:280元

  ISBN:978-7-5013-6989-8

  出版時間:2020-1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正文頁數:184頁

  內容簡介

  《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圖錄》收錄有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1912年以前的珍貴古籍善本200餘部,每一部選取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書影,並著錄有書名、索書號、著者、年代、版本、存卷數、冊數、批校題跋等相關著錄信息。讀者可通過本書了解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的珍貴典藏。

  本書書影

  

  

  

  

  

  

  

  

  前言

  古籍圖録是以古籍書影為主,輔以文字解説,揭示古籍版本特徵的著作樣式。楊守敬赴日訪求古籍所編刻的《留真譜初編》,是中國第一部古籍圖録。此後,各種古籍圖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近年來出現的古籍圖録,多由各類藏書單位主持編纂,並且呈現逐漸細化的趨勢,出現了不少古籍珍本、善本、特藏圖録,皆因古籍圖録在古籍保護、整理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古籍圖録直觀、精準地揭示了古籍版本的特徵,便於古籍版本研究者對比甄別。古籍圖録的出現,也讓原本深鎖於函櫃的珍貴古籍直觀地呈現給讀者,以圖録觀古籍,莫此親切。《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圖録》正是這樣一本古籍圖録。

  入選《圖録》的古籍善本有一百二十一種,每種古籍選擇其中一二幅具有版本特色的書影進行展示,並對各書版本、收藏等情況作客觀描述,揭示這些古籍的基本信息和主要特徵,詳細著録各書的題名、卷數、撰著者、函冊數、版本、行款、刊刻者與刊刻年份、序跋、收藏情況、鈐印、避諱等,還對部分書籍的作者、內容、收藏者和版本價值做了適當闡述。全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全面展示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古籍善本的特點和價值,既具有古籍版本圖録的作用,又具有較高的收藏和鑒賞價值。

  《圖録》選録了不少有特色的古籍版本,今略擇幾條以述之:

  1. 抄本: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抄《儲王合集》一部。書前後共有抄者題跋十一篇,以時間為序,記録了該書隨著手批者仕宦遷徙,纍積批點,最終被「鈐記藏之」的整個過程。全書以楷書精抄,不分卷,有點批者、收藏者鈐印二十餘枚,可謂「印篆纍纍,朱墨燦然」。

  2. 木活字印本:清初木活字印《慈谿黃氏日抄分類》三十一卷《古今紀要》十五卷本,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聚珍版叢書》零種《歸潛志》《詩總聞》等。其中,《詩總聞》曾被藏書家劉明陽、王靜宜夫婦收藏,有「劉明陽王靜宜夫婦讀書之印」鈐印。

  3. 西南聯大舊藏善本:如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康熙]雲南府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十四年(1749)萬卷樓刻《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春秋輿圖》一卷《附録》一卷,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涇草堂刻《十七史商榷》一百卷等。這些古籍上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藏」鈐印,呈現出濃厚的歷史感,可以一窺「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的館藏善本情況。

  4. 汲古閣精刻叢書:如《津逮秘書》《十七史》等。其中,《津逮秘書》有「湘西黃氏半園書屋東窗」「徐惇復印」「七來氏」「靜吟館」「沈億蘭印」等多枚藏印,彌足珍貴。

  5. 雲南著名藏書家由雲龍先生捐贈的由氏舊藏善本:如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漢書鈔》,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顧氏秀野草堂刻《昌黎先生詩集注》,清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書堂刻《帶經堂集》,卷首有由雲龍先生墨題《本書識要》的清乾隆刻《十六國春秋》等。由氏藏書多鈐有「由雲龍印」「定庵」「由宗龍印」「由氏伯號珍藏」等藏印。這些古籍充分體現了由氏藏書的特點,反映了由雲龍對古籍收藏和保護所做的貢獻。

  6. 名家遞藏手批珍本: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曹炳曾城書室刻《海叟詩集》。該書由王鳴盛、孫毓修遞藏,書內有王鳴盛朱筆跋語、批點,孫毓修的校注,是研究二人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國內衹此一本批校本,十分難得。

  當然,除了以上所述,《圖録》所收還有不少值得一提的特色古籍:如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酒史》,為雲南洱源馬子華先生舊藏,馬子華曾任龍雲和盧漢的秘書,「文協」昆明分會理事,這些傳藏歷經,無不展示著滇人愛書藏書的文化傳承。清康熙年間邵氏青門草堂遞刻彙印《邵子湘全集》,為九峰舊廬主人王體仁先生舊藏。又如清康熙刻《埤雅》,為潘介祉先生舊藏等。由此可見《圖録》擇選精嚴、特色鮮明。

  古籍是一種特殊的書籍,我們既要切實維護其實體安全,使之長久流傳下去,更要揭示其內容,使大眾更多瞭解與其相關的信息。2007 年 1 月 19 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古代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創造力,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護好這些古籍,對促進文化傳承、聯結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雲南師範大學是西南聯大的後裔,有厚重的歷史淵源,傳承著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精神,圖書館則傳承著文獻保護的傳統。今年 6 月,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獲評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明嘉靖十年(1531)晉陵楊鑨九洲書屋刻三十卷本《初學記》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圖録》此時出版,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讀者展示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的真實面貌,雲南師範大學圖書館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期待雲南師範大圖書館出現更多的古籍保護成果。

  是為序。

  
饒 權

  2020 年10 月

  目錄

  序 一

  凡 例 一

  明  代

  元史二百十卷目録二卷 明洪武三年(1370)內府刻嘉靖九年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530—1700)遞修本 三

  初學記三十卷 明嘉靖十年(1531)晉陵楊鑨九洲書屋刻本五

  世説新語三卷 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刻本六

  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三十一卷 明萬曆五年(1577)尚義堂刻本 七

  漢書評林一百卷 明萬曆九年(1581)刻本九

  漢書鈔九十三卷 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本一〇

  谿田文集十一卷補遺一卷 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清乾隆補刻本 一一

  初學記三十卷 明萬曆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597—1598)陳大科刻本 一三

  登壇必究四十卷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刻補配遐壽堂本 一四

  四聲猿四卷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刻袖珍本一六

  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別集三十二卷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唐富春德壽堂刻本 一七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屠氏蘭暉堂刻本 一八

  古逸書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 一九

  酒史二卷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二〇

  儲王合集不分卷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抄本 二一

  合刻忠武靖節二編十九卷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刻本 二四

  清閟閣遺稿十五卷 明萬曆中倪珵刻本 二六

  太史升庵全集八十一卷目録二卷 明萬曆刻本 二七

  文選十二卷 明萬曆刻本 二八

  新刻埤雅二十卷 新刻小爾雅全一卷 新刻廣雅十卷 明萬曆胡氏刻格致叢書本二九

  楊升庵先生文集六十卷目録三卷 明萬曆刻本 三二

  元白長慶集一百三十七卷 明萬曆婁堅元白合刻本 三四

  爾雅翼三十二卷 明天啟六年(1626)刻崇禎六年(1633)重修本 三五

  十七史 明崇禎元年至清順治十三年(1628—1656)毛氏汲古閣刻本 三六

  讀史四集四卷 明崇禎刻本 三七

  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 明刻本 三八

  詩刪二十三卷 明刻朱墨套印本 三九

  才調集十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四〇

  輟耕録三十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四一

  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 明末張溥刻本 四三

  漢魏名文乘六十種 明末刻本 四四

  浣紗記二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本 四六

  津逮秘書十五集一百四十二種 明末至清初毛氏汲古閣遞刻彙印本 四七

  陸放翁全集一百五十八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四九

  繡襦記二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本 五一

  徐文長文集三十卷 明末鍾人傑刻本 五二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卷 明末刻本 五三

  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録二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五四

  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五五

  清  代

  慈谿黃氏日抄分類三十一卷古今紀要十五卷 清初木活字印本 五九

  張司業詩集八卷拾遺一卷 清順治刻本 六一

  詞綜三十卷 清康熙十七年(1678)汪森裘杼樓刻本六二

  廣輿記二十四卷圖一卷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六四

  弘簡録二百五十四卷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仁和邵氏刻乾隆後印本 六六

  邵子湘全集三十卷 清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四年(1693—1705)邵氏青門草堂遞刻彙印本六八

  昌黎先生詩集注十一卷年譜一卷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顧氏秀野草堂刻本 七〇

  [康熙]雲南府志二十五卷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七二

  隆平集二十卷 清康熙四十年(1701)南豐彭期七業堂刻本七三

  有懷堂文稿二十二卷詩稿六卷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七四

  續弘簡録元史類編四十二卷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乾隆後印本 七五

  御選歷代詩餘一百二十卷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七六

  施愚山先生全集九十六卷 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三十年(1708—1765)遞刻彙印本 七七

  帶經堂集七編九十二卷 清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七九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八〇

  御選唐詩三十二卷目録三卷補編一卷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 八一

  水經注四十卷 清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14—1715)項絪刻本 八二

  敬業堂詩集五十卷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刻雍正元年(1723)補刻本 八三

  海叟詩集四卷集外詩一卷附録一卷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曹炳曾城書室刻本 八五

  本事詩十二卷 清康熙刻雍正後印本 八七

  陳檢討集二十卷 清康熙有美堂刻本 八八

  讀書堂杜工部詩集註解二十卷文集註解二卷編年詩史譜目一卷 清康熙讀書堂刻本八九

  古文淵鑒六十四卷 清康熙內府刻五色套印本 九〇

  酒史續編六卷 清康熙刻本 九二

  林蕙堂全集二十六卷 清康熙刻本 九三

  南唐書十八卷音釋一卷 清康熙雍正間蔣國祥刻本 九四

  佩文齋詠物詩選四百八十六卷 清康熙內府刻本 九五

  埤雅二十卷 清康熙刻本 九六

  全唐詩九百卷 清康熙刻本 九七

  西堂全集五十五卷附湘中草六卷 清康熙刻本 九八

  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 清康熙內府刻本 一〇〇

  元詩選三集首一卷 清康熙秀野草堂刻本 一〇一

  讀杜心解六卷首二卷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一〇二

  欽定詩經傳説彙纂二十一卷首二卷 清雍正五年(1727)內府刻本 一〇三

  鹿洲初集二十卷 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一〇四

  古文約選不分卷 清雍正十一年(1733)果親王府刻本一〇五

  硃批諭旨不分卷 清乾隆三年(1738)內府刻朱墨套印本 一〇六

  唐陸宣公集二十二卷 清乾隆五年(1740)懷德堂刻本 一〇七

  潛邱劄記六卷附左汾近稿一卷 清乾隆十年(1745)閻氏眷西堂刻本 一〇九

  宋詩紀事一百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一一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春秋輿圖一卷附録一卷 清乾隆十四年(1749)萬卷樓刻本 一一二

  太湖備考十六卷首一卷附湖程紀略一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藝蘭圃刻本 一一六

  歸愚詩抄二十卷矢音集三卷 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一一八

  沈歸愚詩文全集十五種 清乾隆十六年至三十二年(1751—1767)教忠堂刻本 一一九

  韓詩外傳十卷 清乾隆十七年(1752)張晉康刻本一二〇

  飴山詩集二十卷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一二一

  南嶽志八卷 清乾隆十八年(1753)開雲樓刻本一二二

  [乾隆]直隸通州志二十二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一二三

  [乾隆]黃縣志十二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一二四

  雅雨堂叢書十三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盧氏雅雨堂刻本 一二五

  本事詩十二卷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一二七

  午夢堂集八種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一二八

  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一二九

  [乾隆]濰縣志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一三〇

  庚子銷夏記八卷閒者軒帖考一卷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鮑氏知不足齋刻本 一三一

  四書考異七十二卷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無不宜齋刻本 一三三

  [乾隆]曲阜縣志一百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一三四

  飴山文集十二卷附録一卷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一三五

  水道提綱二十八卷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傳經書屋刻本 一三七

  離騷草木疏四卷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鮑氏知不足齋刻本 一三八

  李義山詩文集箋注十三卷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德聚堂刻本 一三九

  尚書後案三十卷後辨一卷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本 一四一

  山海經廣注十八卷圖五卷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金閶書業堂刻本 一四二

  水經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録二卷注箋刊誤十二卷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趙氏小山堂刻本一四四

  離騷集傳一卷附江淮異人録一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鮑氏知不足齋刻本 一四五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涇草堂刻本 一四六

  [元豐]九域志十卷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一四七

  陔餘叢考四十三卷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貽堂刻嘉慶間印本 一四八

  廣雁蕩山志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氏依緑園刻本 一四九

  史姓韻編六十四卷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湖南寧遠官舍刻本 一五〇

  水經注釋四十卷首一卷附録二卷注箋刊誤十二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趙氏小山堂刻本一五一

  太史升庵全集八十一卷目録二卷 清乾隆六十年(1795)周參元刻本 一五二

  板橋集五種 清乾隆刻本 一五三

  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二十卷首一卷 清乾隆刻本 一五五

  歸潛志十四卷 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聚珍版叢書本 一五六

  明詩別裁集十二卷 清乾隆刻本 一五七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清乾隆刻本 一五九

  詩總聞二十卷 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聚珍版叢書本 一六〇

  西湖志纂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乾隆刻本 一六一

  西湖志纂十五卷首一卷 清乾隆刻本 一六二

  漁洋山人精華録箋注十二卷補注一卷 清乾隆鳳翽堂刻本 一六四

  左傳事緯十二卷字釋一卷 清乾隆黃暹刻本 一六六

  後 記 一六七

  排版胡曉審校代坤

相關焦點

  • 新書丨《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目錄》
    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目錄編著者: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 編定價:160元開本:16開字數:200千字正文頁數:232頁內容簡介本書收錄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共1972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安徽師範大學。在近百年的辦學歷史中,我校圖書館通過政府轉交、民間收集、書店採購、個人捐贈等主要途徑,積累了豐富的古籍文獻資源,有過艱苦卓絕的古籍保護經歷。
  • 《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歷時二十八年集結面世
    《圖錄》在國家圖書館首發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劉晨茵 攝一頁宋版,一兩黃金,這是收藏界素來的說法。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就熱衷於收藏宋版書,到如今,古書藏家依然趨之若鶩,如醉如痴。國家圖書館有著國內數量大且品質高的宋元善本收藏,共一千六百多冊,讀者預約拍一張照的價格便在600元以上。
  • 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上)
    《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上)》是深圳博物館編寫的繼經部類善本之後的史部類善本圖錄(上冊),大體涵蓋正史類、編年類和紀事本末類史書的古籍善本。收入了館藏古籍史部善本七十五部。序本書是繼經部古籍善本圖錄之後,深圳博物館編寫的第二本古籍善本圖錄,大體涵蓋館藏紀傳類、編年類和紀事本末類的史部古籍。史部古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記載的是中國歷史的延續過程,歷史的延續主要體現在文字記載、口述傳說和實物遺存。
  • 新書|張寶三撰《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
    書中配有珍貴書影,每篇提要不僅詳列該書作者、卷帙、版本、序跋、凡例、版框、行款、名人校跋及附錄等信息,對作者生平、每卷內容及序跋凡例內容等均作介紹,尤其對該書版本始末、遞刻情況有詳細介紹和考證,並有海內外各大公藏機構收藏情況,《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重要古籍目錄的著錄情況,遞藏印鑑、名人批校、扉頁牌記、紙墨字體等義項的詳細介紹。
  • 新書丨《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目錄
    民國九年(1920),學校接收該社,對外正式稱為圖書館。而圖書館自建館之後,即留意古籍之收藏。經歷年採購並陸續接受捐贈,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底,館藏古籍近四萬冊,已有明萬曆間刻《重刊並音連聲韻學集成》《證治準繩》等善本入藏。其後,學校因抗戰播遷至重慶北碚黃桷鎮,圖書館及所藏古籍亦遷至新址。在此期間,曾徵集蜀地方志數十種。抗戰勝利後,學校回遷上海,館藏古籍又轉遞千裡,歷盡波折。
  • 圖書館舉辦「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
    「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邀請知名古籍研究專家、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致忠主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演變」。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為紙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從此古籍文化的發展開啟了新紀元。在講到古籍的裝幀形制時,李致忠指出,歷史上某種裝幀形制的出現與形成,皆由書籍的製作材料、製作方法、便於披閱、有利保護等因素所決定。他逐一講解了竹木簡冊、帛書卷子、捲軸裝、梵夾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等十種裝幀形制的出現、形成及嬗變進程。
  • 2020年4月號山西晚報封面人物|霍虎勇:年輕的古籍善本收藏者與傳播者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雖然遇到艱難挫折,但是現實會在書中尋找答案。書,是力量的源泉。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和古籍收藏家霍虎勇對談,命題就是書,而且皆為「古籍」。2012年,四處尋找地址建立博物館的霍虎勇。霍虎勇,80後,山西永和人。藏書12年,現有古籍善本二十餘萬冊,民國經典十餘萬冊,報刊創刊號三萬餘種。
  • 上海圖書館將展出百件鎮館之寶,盡現中國古代書籍之美
    38件一級藏品、24件二級藏品……11月1日,上海圖書館2018年文獻大展「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即將拉開帷幕,100件珍貴藏品將在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與觀眾見面。「其實這是審美問題,因而有了裝潢,每樣典籍到了不同藏家手裡,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審美喜好進行裝飾。所以裝潢是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它與圖書本身的書法、雕版等一起構成了書籍的藝術性元素。」歷史文獻中心館員梁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古代書籍裝潢形態十分豐富,從「著於竹帛謂之書」開始,編以書繩,聚簡成篇的簡策裝已有了早期的裝潢意識與設計實踐。
  • 建陽宋書《文選》臺北展出 被奉「鎮館之寶」
    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行本《文選》   閩南網4月24日訊 臺灣「中央圖書館」為慶祝館慶,日前推出館藏古籍特展,眾多稀世名書紛紛亮相。展品中的一部「福建宋書」——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行本《文選》,因為是宋刻、宋印,極為珍貴,被奉為「鎮館之寶」。本報駐臺記者日前特別獲邀進入該館特藏庫房,一品書香。
  • 運城市鹽湖區圖書館古籍庫建成
    近日,運城市鹽湖區圖書館對館內現藏的兩萬六千餘冊古籍進行了整理,改善古籍的存藏環境,鹽湖區圖書館綜合性文獻資料古籍庫正式落成。運城市鹽湖區圖書館古籍書庫位於運城市區鳳凰北路鹽湖會堂,面積達400平方米,館藏古籍26676冊。其中善本453種共5757冊,普本589種共計17466冊,殘本3453冊,為古籍書庫順利建設奠定了基礎。
  • 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 南京圖書館
    南京圖書館原址在玄武區成賢街66號,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圖書館就定在了成賢街,1948年館藏13萬餘冊珍貴書籍去了臺灣,到解放後1950年改為了南京圖書館。時人認為讀書人經國子監深造,即「成為賢人」,可入仕為官,故將國子監旁監生常走的街巷謂之成賢街,路測有民國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政府教育部。新的南京圖書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189號,簡稱南圖,是中國第三大圖書館、亞洲第四大圖書館,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圖書館。
  • 我省18部「傳世寶書」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2018年8月,「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願服務行動·江西行」在南昌啟動,10名志願者擔負起古籍普查員的職責分赴鄱陽、婺源、宜春等地,開展3.6萬餘冊古籍的普查工作,古籍數位化錄入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歷史學專業出身,就職於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張繼梅被分派到鄱陽縣圖書館參與古籍普查,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的灰」。
  • 鴻業家具集團|國家一級圖書館案例—常州市圖書館新館
    國家一級圖書館National First-class Library常州市圖書館創建於1904年,是有確切史料依據的我國最早的圖書館之一。現館舍面積1.3萬平方米,館藏書刊總量160多萬冊,電子文獻館藏量185萬冊,古籍藏量近4萬冊,善本3500多冊,其中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的善本圖書有67種420冊,有4部古籍選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明朝的「導遊指南」……重慶圖書館這場古籍特展「名堂」有點多
    「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開幕式現場所有這些好玩、有意思的古籍,現在大家都可以去重慶圖書館一探究竟了!12月15日上午,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正式開幕和市民見面。全市古籍「家底」:超63萬冊
  • 活字三色套印本《投壺譜》首次發現,湖北又有34部古籍入選「國家...
    湖北省圖書館入選古籍——《爾雅正名》章炳麟跋北宋寫金粟山廣惠禪院大藏經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省政府斥資購買入藏省圖書館的。明嘉靖刻本《周易程朱傳義》、明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範熙壬舊藏,由其後人捐贈省圖書館。本次入選的珍貴古籍,除了刻本之外,抄稿本、名家批校本居多。如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史記》《漢書》《後漢書》中,《史記》系黃丕烈和王芑孫跋,沈恕校。清抄本《爾雅正名》系黃侃批並跋,章炳麟跋。
  • 安思遠舊藏「最善本」《石鼓文》付梓出版
    故宮博物院藏「馬薦鼓」《馬薦》篇,描寫雨注天晴,天空中出現彩虹,草木也因雨水的清洗而更加清新悅目、蓬勃茂盛。故宮博物院藏「乍原鼓」《乍原》篇,承《霝雨》《馬薦》篇之後,敘述秦人在暴雨洪流過後整治原野、疏通河流、治理道路、栽植樹木的活動。
  • 江西省圖書館舉行建館百年慶祝大會
    央廣網南昌12月9日消息(記者李竟成)12月8日,江西省圖書館建館100周年慶祝大會在省圖新館舉行,同時「冊府千華——江西省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新館二層展廳開幕。江西省圖書館創辦於1920年,一百年來,六遷館址,三建館舍。
  • 文物文獻同展:古籍解讀「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的同一天,「文道: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獻展」 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展。此展展出省圖書館(省古籍保護中心)收藏的「唐宋八大家」重要古籍和有代表性版本32部,用古籍解讀「唐宋八大家」的家國情懷,同時讓更多的觀眾了解省圖書館館藏國寶。
  • 深圳圖書館發布指南|深圳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譯文...
    2014—2019年間,所薦180種圖書在深圳市「圖書館之城」統一服務平臺的總外借量持續上升,累計總外借量達70.2萬冊次,其中文學類經典最受熱捧,歷史、地理和科普類圖書緊隨其後,這四個類別的推薦圖書在2019年的外借量佔該年度推薦圖書總外借量的8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