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將展出百件鎮館之寶,盡現中國古代書籍之美

2021-01-15 澎湃新聞

38件一級藏品、24件二級藏品……11月1日,上海圖書館2018年文獻大展「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即將拉開帷幕,100件珍貴藏品將在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與觀眾見面。

此次展覽集中展出明清特別是近現代著名收藏家如項元汴、黃丕烈、龔心釗、吳湖帆等私家裝潢的珍貴典籍100件,其中38件為一級藏品,24件為二級藏品,所有展品,皆堪稱上海圖書館「鎮館之寶」。文獻品類主要有4大類:佛經、書籍、碑帖、尺牘,裝池形式包括線裝、蝴蝶裝、經折裝、冊頁裝、捲軸裝等,並分類展現繪畫、書法、篆刻等傳統藝術在圖書裝潢中的運用。

「其實這是審美問題,因而有了裝潢,每樣典籍到了不同藏家手裡,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審美喜好進行裝飾。所以裝潢是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它與圖書本身的書法、雕版等一起構成了書籍的藝術性元素。」歷史文獻中心館員梁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中國古代書籍裝潢形態十分豐富,從「著於竹帛謂之書」開始,編以書繩,聚簡成篇的簡策裝已有了早期的裝潢意識與設計實踐。之後的帛書、捲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形態,既展現了中國書籍史的發展演變,也從藝術上展示了書籍的不同裝潢特點。同時這種演變又深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書籍的裝潢演變狀態是不同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折射了不同時期書籍生產和收藏的背景與境況。

此外,裝潢的優劣,也是評判圖書等第高下的依據。清代《天祿琳琅書目》是第一部官修善本書目,它的《凡例》說「其宋、金版及影宋鈔,皆函以錦,元版以藍色綈,明版以褐色綈,用示差等」,明確記錄了以不同色彩質地的材料裝潢不同版本級別古籍的情況,說明圖書的等第越高,裝潢的檔次也越高。這也正是本次展覽展品規格之高的原因。

梁穎介紹,雖然我國古代對書籍裝潢藝術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總結,但在中國悠久的書籍史上,大量的書籍生產與收藏為裝潢實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從普通工匠到名家高手,直至帝王,對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的發展均有重要貢獻。傳世的眾多實物展現了古代書籍裝潢工藝的豐富性與高度成熟,使書籍之美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數百年來,古代圖書裝潢作品具有不少值得欣賞與借鑑的藝術形式與內涵,但許多讀者因為難以接觸高級別文物原件,對此鮮有直觀認識。此次展覽的一大目的,便是讓讀者有機會從這一特定視角系統地了解古籍裝潢中的藝術性元素。」

「古籍裝潢離不開修復,而修復這一傳統工藝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以古為師,用審美的眼光去學習與研究,給專業工作者以些微啟示,也是此次展覽的初衷之一。」

「一本館藏,拿出來展覽過、用過,它的價值就比只是館藏著要高得多。」周德明說。

據悉,展覽分為「護帙」和「飾觀」兩大板塊,「護帙」篇體現各種書籍裝潢樣式。清代藏書家孫從添《藏書紀要》第五則「裝訂」有言:「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民國藏書家葉德輝《藏書十約》第三則「裝潢」也強調說:「裝訂不在華麗,但取堅緻整齊。」由此可知,保護書帙是裝訂的第一要義。

「飾觀」篇著重關注繪畫、書法、篆刻等在裝潢過程中的應用,另有「書具之美」「書衣之美」兩個單元,呈現特別精美的書衣、書具。古書流傳不易,存世珍本多為藏書家視若拱璧,因之往往於重裝之際,題以跋尾,鈐以藏印,以志眼福因緣,並期世代永寶。書衣,就是圖書的封面,擴充一點說,函套也可歸入此屬。蝴蝶裝、線裝書本以紙制書衣為主,間或用絹,捲軸裝覆背用錦,經折裝、冊頁裝則多用織錦面板或高級木版,而函套之屬,一般用布或錦。

為了配合此次展覽,上海圖書館編撰了《縹緗流彩——上海圖書館藏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一書,不僅收錄展覽中的所有展品,還增加幾十餘件未能出現在展覽現場的古代圖書珍品,每本書以多個角度通過圖片方式呈現,從近2500張圖片中精選1600餘張做成圖錄,此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周德明說,此次年展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而是有策劃的系列活動。開幕當日,上海圖書館將與中國美術許願合作舉辦「書籍之為藝術——中國古代圖書中的藝術元素」學術研討會,齊聚四十餘位在古籍裝潢、雕版、版畫等藝術研究領域造詣深厚的中外學者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對談。

「展會期間,我們還會與復旦大學合作策劃『書裝之雅』系列講座,將邀請到李際寧、韋力、朱賽虹、陳先行四位專家就『漢文佛經的書寫、刊印與裝訂』『中國藏書家與裝幀文化』『明清宮廷典籍及其裝潢制度』『古籍裝潢與古籍保護』四個主題與讀者進行分享和交流,讀者預約非常踴躍。」周德明說。

此外,圖錄與年展衍生的上圖文創產品還將一併與開幕式當天首發。本次展覽將持續15天,11月1日起至11月15日結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建陽宋書《文選》臺北展出 被奉「鎮館之寶」
    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行本《文選》   閩南網4月24日訊 臺灣「中央圖書館」為慶祝館慶,日前推出館藏古籍特展,眾多稀世名書紛紛亮相。展品中的一部「福建宋書」——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行本《文選》,因為是宋刻、宋印,極為珍貴,被奉為「鎮館之寶」。本報駐臺記者日前特別獲邀進入該館特藏庫房,一品書香。
  • 海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四庫全書》
    吳乾華愛護海南文獻,曾出版瓊山籍解元曾對顏《還讀我書室詩集》,分贈同好;他重視古今書畫,現收藏名家書畫200餘幅;他還與李石曾先生合作編輯了《稚暉百聯》書法集。吳先生深諳古籍對國學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世界第一大書《四庫全書》薈萃中國古籍精粹。」《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 講座|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杜偉生: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
    杜偉生先生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已40多年。近日,杜偉生作客北京大學文研院「書志學和書籍史系列」第十三次講座,以「紙和中國古代書籍」為主題,帶我們從材料和工藝過程角度,重新認識整個中國以紙為載體的文明進度體系。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部分講座內容以饗讀者。
  • 《趙城金藏》新現經卷亮相杭州圖書館,講述孤本上下八百年傳奇歷史
    展覽以新面世的《趙城金藏》孤本巨帙——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為核心,此卷長達19米、蒙元時期原紙、燕尾收尾、品相完好,與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趙城金藏》中的妙法蓮華經文句卷二、卷五相連,成為增補、研究《趙城金藏》的重要文獻,展覽同時展出多卷唐宋重要佛教典籍。
  • 19米長的傳奇孤本 今天在杭州圖書館展出最後一天
    歷經劫難的《趙城金藏》,與《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12月5日,由榮寶齋主辦,北京榮寶與在藝承辦,雲杪文化與杭州圖書館協辦的《趙城金藏》最新發現經卷暨唐宋重要佛教典籍特展在杭州圖書館正式開幕,眾多專家還在學術沙龍上,以「《趙城金藏》的上下八百年」為主題,講述曠世文物背後的故事。
  • 「中國減貧成就展」 在市圖書館展出
    11月14日,以「脫貧攻堅奔小康 砥礪奮進譜新章」為主題的「中國減貧成就展」在市圖書館展出,旨在展示脫貧攻堅的成果。本次展覽共推出50幅展板,主要從「中國『小康社會』的提出與發展」「中國脫貧歷程與探索」和「中國扶貧路徑與成就」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創造的減貧、脫貧奇蹟。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蔣勳先生在《美的沉思》中說:這些瑩潤斑駁的玉石,這些滿是鏽綠的青銅器,這些夭矯蜿蜒的書法,這些縹緲空靈的山水畫,卻逐漸使我開始思考起它們形式的意義。也許還有第四、第五……第N個要去博物館的理由。  博物館是文化遺產的保存、延續和交流的地方,具體文化多樣性、公益性和非正式教育性,能引領社會大眾,促進社會變化發展。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曾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 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專家抽菸時意外發現,迄今只展出過兩次
    要是在一個城市發現了一個大型古墓或者是遺址,就會建立一個博物館,而在這個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就是在遺址裡面發現的,最具有考古價值和歷史意義的文物。而說到鎮館之寶,會有很多人認為是非常大件的東西,要不然就一定是帝王用過的東西,很多城市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非常奇怪難以捉摸的。
  • 一周觀展指南|大英圖書館珍寶來到上海,中國芳香去往巴黎
    驚蟄已過,仲春來到,如同動植物的甦醒,3月起,各類展館陸續開啟新一年的展覽,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蕭勤藝術大展」和「仲條正義設計展」展現藝術家創作的變化,上海圖書館迎來「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更是讓人期待。上海博物館則是將中國古代香文化帶到巴黎。
  • 《廢墟圖書館》9階收尾人之書書籍內容一覽
    18183首頁 《廢墟圖書館》9階收尾人之書書籍內容一覽 《廢墟圖書館》9階收尾人之書書籍內容一覽 來源:網絡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5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克鼎「 宮廷「廚師長」秘聞一塊祭肉也能平天下?」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與大孟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作為一個西周時期的禮器,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08湖北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純鈞之劍尊貴無雙千年一現驚豔世人」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現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並列為鎮館之寶。
  • 「溫暖閱讀」有聲圖書館將落地杭州圖書館對外免費開放
    啟動儀式上,該館宣布「溫暖閱讀」有聲圖書館將落地杭圖,免費向社會公眾推出「聽見杭州」「榜樣故事」「經典文學」「少兒國學」等音頻內容。陸小龍表示,該活動舉行,這不僅是對三年來杭州市圖書館事業基金會和杭州圖書館聯合開展「溫暖閱讀」系列活動的總結,更是一次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溫暖閱讀」公益品牌、展示杭城最新形象的契機。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體會閱讀之美、人性之美,感受杭州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氣質和人情關懷。
  • 上海明珠美術館舉辦「風景與書」展覽
    此次展覽共展出當代版畫、油畫、裝置、藝術家手工書、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200餘件精彩之作,從「書籍之為藝術」(Books as art)的獨特視角出發,以自然和心靈的風景為底色,在新年開啟一場關乎書籍與藝術、時光與記憶的獨特旅程
  • 太陽神鳥、神獸石犀、二十四伎樂……五一來成都看鎮館之寶
    身為古都,博物大千,成都這座城集藝術之美、歷史之滄桑秀韻於一身。五一小長假,除了外出遊玩、聚會之外,進博物館一睹文物也是一種逐漸流行的文藝時尚。口口相傳的除了茶餘談資,還有文化普惠和教益——我們身邊的博物館,到底有哪些鎮館之寶?五一期間,博物館又會端出哪些迎客大餐呢?這些特色博物館也不錯明蜀王陵博物館:位於龍泉驛區十陵鎮大梁村八組,明皇室家族陵墓群。僖王陵出土500多件彩釉兵馬俑、舞樂俑等珍貴文物,地宮被譽為中國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宮殿,後殿正壁中心鑲嵌的圓形鏤空描金彩釉雙龍盤為明代藝術珍品。
  • 浙江圖書館建館120周年,這場大展再現古代「琴棋書畫詩酒茶」生活...
    為慶祝浙江圖書館建館120周年,浙江非遺保護協會古琴藝術專業委員會特舉辦「匠韻華章」名家名琴古籍大展於今天在浙江圖書館啟幕,旨在聯合全國各地的古琴藝術傳承人,全面展示中國幾千年積澱的斫琴藝術在當代的成果,讓讀者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魅力,感受中國古代典籍的魅力,共同見證浙江圖書館120年歷史。
  • 一件唐代小楷在敦煌出土,字字絕美,乃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裡面出土的文物不可勝計,絕大部分被外國人搶走,如今留下中國的尚有16000多卷!敦煌遺書《西晉陸機辯亡論》藏經洞當中的文物有5萬件以上,橫跨千年之久的文物埋藏其中,王道士並非不知道這座洞窟的價值,他上奏縣官,經過層層上報之後,各級官員對此卻無動於衷,許多官員將部分寶物當作了行賄之物
  • 山西博物館有個重五噸的鎮館之寶,曾在國外展出十年,原因是這樣
    首先,重達五噸的鎮館之寶,根本就是屬於難以移動性的文物,山西博物館怎麼捨得將其送到外國展出呢?再說,展出也不能一去十年,這個也有點時間太長了吧?(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中國有名的圖書館」
    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人在學習當中喜歡看紙制書籍,在電子產品沒有普及的情況下,人們想要學習文化知識,查閱資料還是離不開傳統書籍。這兩年很多地方也在提倡傳統書籍的閱讀。下面我們來介紹下我國那些著名的圖書館。圖書館的整體建築,也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下面來說說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淮海中路,上海圖書館創立於1952年,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995年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併,1996年12月上海圖書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 江西省圖書館迎建館100周年 展出《宋應星四種》存世孤本等古籍
    劉佔昆 攝江西省圖書館創辦於1920年,一百年來,六遷館址、三建館舍,新館位於贛江之濱,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江西省圖書館現有館藏文獻402萬冊(件),數字資源251TB,是江西省規模最大、藏書最多、體系最完備的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展出的明泥金寫本《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用紙為罕見之瓷青紙,以泥金書之,雖歷數百年,猶燦爛奪目。
  • 上海博物館遊尋「新」意
    如今,上海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已有近150家,許多小眾的博物館、紀念館也值得一遊。圖說:黃道婆紀念館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豎新抗日戰爭博物館位於崇明區豎新鎮前豎公路2773號的上海崇明豎新抗日戰爭博物館,展廳面積500平方米,匯集了400餘件從民間徵集來的珍貴文物,涉及抗日民眾和日偽方的武器、旗幟、證章、地圖、報刊、書籍、信件等,集中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崇明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