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子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子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去年6月,有部分委員建議將法定結婚年齡調整為男18歲、女18歲。
委員們給出的理由是,從2013年到2018年,我國連續5年婚姻登記人數逐年下降,直接導致出生人口下降,老齡化上升。「降低婚齡」雖然不能直接扭轉婚姻人數下降和老齡化上升的趨勢,但這是一個正調節的方向。
作為一個已婚人士,關於要不要下調法定結婚年齡,觀瀾君有四個疑問,想和讀者共同探討一下。
第一,沒有經濟基礎,即使下調了法定結婚年齡,年輕人敢結婚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在晚婚晚育年齡依然選擇「等等看」、「再考察考察」,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家普遍感覺生活壓力太大,結婚就必然面臨彩禮、房子和孩子,最終體現的是票子,而年輕人恰恰最缺的就是錢。
沒有經濟基礎做支撐,年輕人的婚姻好似空中樓閣,只能把壓力轉移到父母身上,又有多少父母一下子能拿出那麼多錢?
第二,心智不成熟,早早結婚,自己還是孩子,又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
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現在的00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看似更早熟,但他們的成長路徑是「讓我獨享經驗」,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和理解溝通能力,過早結婚,很可能連工作都無法適應,還談什麼家庭生活?
如果早婚之後伴隨早育,必然會產生嚴重的家庭矛盾,甚至會導致離婚率上升。
第三,高中剛畢業就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是鼓勵他們在校戀愛結婚?
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按照6周歲上小學的標準進行計算,他們今年平均年齡剛好18周歲。
如果18歲可以結婚,那16歲戀愛就很正常了吧。到時候高中是不是就成了戀愛求偶的天堂?如果讀大學時選擇了結婚,會對個人學業產生什麼影響,又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到時候「小情侶偷戶口本結婚」、「結婚三個月閃離」等新聞該會天天刷屏了。
第四,年輕人正處在學業的黃金期和事業的起步期 ,早婚後婚姻關係穩固嗎?
早婚後,很多人還處在「媽寶男女」的階段,卻要過早面臨生活中的油鹽醬醋茶等各類瑣事,當家庭需要和學業事業產生衝突,如果處理不當,勢必會產生家庭危機。
早婚後如果選擇兩地分居,則又會因為距離問題導致雙方契合程度太低,因為各自生活節奏不同導致互動過少,缺乏正向反饋,最終的結果是婚姻出現危機。
近期發生的「綠地事件」給了我們一個小啟示:異地戀就像樹葉,通常不是黃了,就是綠了。
婚姻不是達到年齡後的一時興起,而是荷爾蒙消退後的一茶一飯,需要承擔的是家庭的責任。
大家覺得,法定結婚年齡需要下調嗎?你會選擇十八歲結婚嗎?#今日提案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