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是軸心國中的一員,與所有同盟國和希望世界和平的人們站在了對立面,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在二戰爆發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都給予了中國軍事援助,這些援助在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抵抗日本侵略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什麼軸心國德國會對中國進行軍事援助呢?在1938年前德國對中國進行的軍事援助又都有哪些呢?
派遣軍事顧問團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德國就曾派遣軍事顧問團來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到了1933年的時候德國名將卡肯豪森也來到了中國擔任軍事顧問團團長,隨著他的到來,軍事顧問團的規模進一步增大。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國民黨陸軍部隊的25個調整師都是以德械裝備為主。
德國的軍事顧問團還幫助中國修建了「京滬杭國防工事」,這個國防工事修建好後,一旦對日本開戰可以最大程度的延緩日本的進攻。可惜的是由於該工程量巨大所對日以全面戰爭打響後並沒有修建完成,如果當時國民政府完成這項工程並更好的加以利用,南京也不會那麼快淪陷了。
軍事援助
1934年的時候中國和德國籤訂了「巴哈馬協定」,協定中規定中國給德國提供稀有的礦產來換取德國的軍事裝備,在此協定的幫助下截止到1936年的10月中國總共獲得了1000萬馬克的作戰物資,到了1937年又獲得了827.86萬馬克的作戰物資,其中包括坦克、飛機各型火炮等等。
經濟援助
中德在1936年的時候還籤訂了一個借款協議,德國向中國提供了借款,截止到1938年的4月份,德國借給中國的錢款高達10億馬克,這些都被中國用來建立和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在德國的幫助下中國的軍事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這種德國隊中國的軍事援助在日本的不斷施壓下暫停了,在1938年4月的時候德國暫停了所有的軍事援助。
德國需要中國來維護其遠東地區的利益
德國在19世紀的時候完成了統一,通過全面發展成為了歐洲中的強國,但是當時世界上的大部分殖民地都已經被英美等國家瓜分乾淨,德國只能把目標放在中國這樣的遠東地區,本來已經讓青島成為了其殖民地,但是因為一戰德國失敗所以不得已又將青島還給了中國,德國因此改變了殖民地策略,因為殖民一個地區還有戰敗歸還的風險,所以不如轉變成在遠東地區尋找一個盟友。
一開始德國本來想去拉攏日本打算與其聯合,雙方在1936年就籤訂了反共協議,它的全稱是《反共產國協議》,協定規定:兩國應當對於共產國際的活動互通情報,並緊密配合產生必要的防衛措施。但是當時日本並不能算作是一個強國,德國也清楚雙方就是一個互相利用的關係,所以最終德國將盟友鎖定在了中國。
德國之所以想要選擇中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當時出於清朝末期,國內發展已經跟不上世界,在清政府的統治下國力相對來說較弱,比較好操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地大物博,發展潛力非常大。
後來事實說明,日本並不能被稱為一個很好的盟友,他不光把美國和中國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還四處闖蕩把二戰的戰場搞得一團糟。但是由於當時時間太過短暫,德國沒能把中國發展成他的盟友,一旦中國成為了德國的盟友,二戰的發展我們也無法推測。
德國需要中國的資源
德國雖然算是一個歐洲強國,但是國土面積相對來說並不大,所以缺少很多的資源。當時德國援助中國也並不是無償的。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開始大力發展軍工業,生產軍備物資,但是國土內根本沒有那麼多資源可以供求他們進行生產,他們只能向其他國家進口。
一些發展軍工業的必需品,德國進口的話選擇歐洲國家,英法是根本不會賣給他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價格又太過高昂。中國這類資源非常豐富,價格低廉,德國便將視線轉到了中國。對於中國來說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各種先進的武器,德國準確的利用到了中國的這個需求,對症下藥給中國軍用物資和派遣了軍事顧問幫助中國訓練隊伍。
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國和德國相互合作,德國的軍工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中國則是獲得了大批先進武器。可以說是互相達到了對方的需求。
但是這種合作關係最終由於日本的強制幹涉不得不中止了,到了1941年的時候中德正式宣戰。到了1942年的時候蘇德戰爭中德國失利,西班牙等國開始抬升鎢的價格,德國也只能咬牙購買,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德國最後也在二戰中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