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北極探險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科考隊員揭秘……

2020-12-15 上觀

去年9月,來自2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科考隊,分階段前往遍布浮冰的北冰洋,在那裡隨著海冰漂泊了389天。上個月,科考隊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察。他們不僅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還帶回了這樣一個噩耗,那就是:「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那片遙遠的冰天雪地,科學家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特殊的一年。兩名中國科考隊員為我們揭秘。

10月12號,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北星」號破冰船抵達德國不萊梅港,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

「馬賽克」項目負責人 雷克斯:可以說此次考察在目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水間內,都是極地研究的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如今我們帶回來的大量數據和樣本,將永久地改變氣候研究。

「極星」號破冰船船長 伍德裡奇:當我們今天抵達不萊梅港時,心裡感覺很溫暖。的確,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旅行。

「馬賽克」探險是一個由德國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科考項目,耗資1.4億歐元(約合11.14億元人民幣),執行主體是德國的「極星」號破冰船,隊員則來自德、美、中、俄等多個國家的80多所研究機構。

「馬賽克」項目負責人 雷克斯:「馬賽克」探險的總體目標是為在我們的大氣模型中建立不同的單個變化模型提供更好的基礎。

「馬賽克」項目的全稱是「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浮觀測站」。(Multidisciplinary drifting Observatory for the Study of Arctic Climate)這些詞彙的縮寫正好拼成了「MOSAiC」,也就是「馬賽克」的英文單詞。

不同於傳統的北極科考,科學家們需要把「極星」號破冰船凍在北冰洋的海冰中,使其變成一個臨時的科考站,再以此為基地,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對周圍的海冰、海洋、大氣、生物等要素進行觀測。

上一次進行北極漂浮觀測的,還是127年前的挪威科學家弗裡喬夫·南森。

1893年6月24號,南森從奧斯陸起航,駛向北冰洋。他歷時3年完成北極探險,並收集了大量有關洋流、浮冰、水文、氣溫和海生物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一百多年後,2019年9月20號,在俄羅斯「費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的支持下,「極星」號從挪威特羅姆瑟港口出發,前往北冰洋。

科考隊面臨的第一大難題是,尋找一塊合適的浮冰,將「極星」號凍住。

任健,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他參與了「找冰」和「凍船」的全過程。

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任健:首先你要找到一塊合適大小的便於你未來一年做研究的一塊冰,(冰)不能薄,否則一塊就碎了,也不能漂得太快,或者說其它各種條件不滿足。要大小合適厚薄合適,然後位置也合適,因為你如果離大洋太近的話,它一會兒就漂起來。

他們在北冰洋尋找了足足兩周時間,終於在極夜來臨前,在北緯85度,東經134度找到一塊可以固定科考船的海冰,科學家們稱之為「夢想浮冰」(Dream Flo)。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科考隊都在極夜中度過。

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任健:我是1月份回來的,相當於從10月份到1月份整個期間都是沒有見到太陽的。天上最亮的天體是月亮,那時候月亮確實很亮,很特別的一種感受。

科考隊還花了18天時間,在浮冰上搭建起一座研究基地。科考所用的設備都被布放在不同的分區,在「水下機器人」中心,利用遠程操作工具,就可以收集海冰之下的觀測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傳回「極星」號;在海洋中心,科考隊員在冰層上鑽孔,把觀測設備降至海冰之下,採集海水樣本;在海冰研究中心,科考隊員們可以研究和觀察海冰和冰上的雪覆蓋。而在大氣中心,科學家們可以收集研究大氣和空氣成分。

在中心觀測點之外50公裡處,還設有幾十個微型監測站,實時觀測和傳輸數據。此外,「馬賽克」項目還首次在科考中配備了飛行小分隊,從空中進行配合採樣觀測。

被凍住的「極星」號和這座研究基地,同這塊「夢想浮冰」一起,隨著「穿極流」 穿過北極點,向南漂移。

在漫漫極夜中,科考隊員們開始了繁忙的工作。任健回憶稱,在零下30度的黑夜裡,即使想在浮冰下布放一個設備,都充滿了挑戰。

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任健:他們有一些外國人覺得,你們中國人沒放過這個東西,可能放不了。他們就會,不能說是懷疑我們,就是確實有一些不放心。因為在冰上如果出現意外的話,是非常危險的。不光是儀器危險,包括對現場人員的生命,也都會有危險。

無邊的黑暗,極寒的冰面,陌生的隊友,還有隨時出沒的北極熊,任建說,在布放前一夜,他緊張得徹夜難眠。

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任健:放完之後,我就躺在那個冰面上,看著晴空滿天的星星,因為很暗,能看到很多暗的星星,就覺得很舒服。雖然很冷,但是那時候不覺得。

由於被凍在冰裡,「極星」號無法通過移動來躲避極地風暴。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需要飛機接應,科考隊會在破冰船附近修建一條冰跑道逃生。

除了來自各國的專業科考隊員和專業設備,「馬賽克」項目還配備了專業的支持團隊。

當然,還有安保人員來應對隨時出現的北極熊的襲擊。

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任健:我們第一行段碰到了好多次北極熊,有幾次是特別近的,就是媽媽帶著寶寶,就在船邊,它們嗷嗷在那邊叫。一方面挺可愛,另一方面也挺可憐,因為他們肚子餓了,但是這種情況下,你就堅決不能餵他們吃的。因為餵了它了之後它就不會走了,不會走的話,你就沒法下去採樣或者作業。

中國考察隊員莊燕培前往北極時,正值極晝期間,太陽一直徘徊在空中,他也需要做24小時連續觀測。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莊燕培:在船上除了兩位中國科考隊員,還有一位中國船員,這位中國船員給我們做了燒餅,我們就吃著燒餅過了中秋節。然後現在在北極因為是夏天,其實看不到月亮,只能看到太陽,所以說我們也是,想像著月亮,吃著燒餅度過的中秋節。

此次北極之行,研究人員搜集了150萬億字節數據和1000多份冰樣本。 而這些成果將會把人類對北冰洋的認知提高到新的階段。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部長 卡利茨採克: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數據,將使未來幾代人受益。因為在氣候變化的「震中」,北極收集的數據將彌補該地區的關鍵數據缺口,這將有可能使氣候模型更加精確並最終重新評估它們。

「馬賽克」項目的負責人雷克斯強調,此次北極科考,首次進行了跨學科共同研究,包括北極氣候系統中的海冰、雪、海洋、生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等學科,這使得「馬賽克」項目對北極的觀測更加系統。

「馬賽克」項目負責人 雷克斯:北極氣候系統非常複雜,你得把它想像成一個發條鬧鐘,由無數系統組成,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就像時鐘的齒輪相互嚙合,現在我們打開了這個複雜的發條鬧鐘。我們走進去研究每個齒輪、每個彈簧、每個鉤子和螺絲的功能。

在結束了為期一年多的觀測之後,「馬賽克」項目的科學家們帶回了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稱北極恐怕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

一年多的「馬賽克」探險已經結束,科學家們親眼見證了全球變暖對北極地區的劇烈影響。然而,科學研究還遠未結束。未來兩年,科學家們將對此次科考收集的大量數據和樣本進行分析建模。而這些研究,將有助於我們了解氣候變暖對北極地區乃至全球氣候有怎樣具體的影響,並幫助預測未來20年、50年或10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

相關焦點

  • 德國北極科考船隊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 (4/4)
    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電視一臺報導稱德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圖為2015年8月25日,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在北冰洋中部探險時的資料照片。
  • 北極垂危!科考隊帶回這樣一個「噩耗」
    10月12日,在北冰洋上漂泊一年多後,「極星」號破冰船平安返航,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一年多的時間裡,「極星」號把自己凍在冰裡,順著浮冰漂移,穿過北冰洋,對周圍的海冰、海洋、大氣、生物等要素進行觀測。
  • 世界周刊丨 「北冰洋正在死去」 這次北極探險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
    他們不僅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還帶回了這樣一個噩耗,那就是:「北冰洋正在死去。 」 在那片遙遠的冰天雪地,科學家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特殊的一年。兩名中國科考隊員為我們揭秘。10月12號,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北星」號破冰船抵達德國不萊梅港,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
  • 德國北極科考隊帶回證據,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當地時間10月12日,德國電視一臺報導稱德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此前報導30年升溫10℃,北極正在形成新氣候系統,冰層面積更少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
  • 首部北極科考題材紀錄片《光語者》 營造冰天雪地裡的世外桃源
    近期正在上映的我國首部北極科考題材紀錄片《光語者》給出了答案。《光語者》以2017年到北極越冬,獨自在120天的極夜中完成極光檢測任務的科考隊員劉楊為線索,忠實地記錄了新奧爾松和朗伊爾城居民的生活與情感。
  • 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公映
    在冬季寒冷的北極圈,在終日不見陽光的極夜,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上閃爍著,發出獨特的光芒,或閃亮自己,或照亮他人……12月21日,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全國上映。
  • 25年前,小學生擺攤支援北極科考隊
    北極是距離中國最近的極地,1991年,地質學家位夢華第一次到達這裡。他頓時深深地意識到中國考察北極的重要性和價值。 從此,他開始推動中國的北極科考起步。隔壁是當時還在中科院地質所工作的劉小漢的辦公室,每當位夢華想要討論科考計劃時,就敲敲房間的牆,對方就會過來。劉小漢也因此被稱作推動這次科考的「第一謀士」。
  •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總領隊位夢華:
    南極之行讓位夢華進一步認識到了極地科考的重要,他也意識到,歐美許多國家對南北極的戰略性探索早已悄然展開,而中國絕不應該缺席。  北極,是距離中國最近的極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那時的北極對中國來說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回國後,在中國已向南極派遣了科考隊的背景下,位夢華將目標投向北極,他積極上書建言,呼籲開展北極科考。
  • 漂浮的鴨蛋:俄造出一艘很醜的北極科考船,美國人卻如臨大敵
    這艘科考船外形非常另類,船頭呈圓形,船體短粗,就像一個漂浮在水上的鴨蛋,不管是俄羅斯媒體還是西方媒體,對這艘船的評價都是——「不怎麼漂亮」。 這艘「北極」號北極科考船,項目編號為00903,造價為1億美元。該船噸位為1萬噸,全長83.1米,寬度為22.5米,長寬比只有3.7,顯得非常短粗。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總領隊位夢華:極地歸來,「80後」的科普夢
    南極之行讓位夢華進一步認識到了極地科考的重要,他也意識到,歐美許多國家對南北極的戰略性探索早已悄然展開,而中國絕不應該缺席。 北極,是距離中國最近的極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那時的北極對中國來說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回國後,在中國已向南極派遣了科考隊的背景下,位夢華將目標投向北極,他積極上書建言,呼籲開展北極科考。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作者:一隻之旅遊我們為什麼要科考北極?地球的表面被約66°34′緯線包圍的部分稱為極地,這條緯線叫極圈,北半球的就叫做北極圈。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地區,就是指被北極圈包圍的範圍。由於當時的對象沒有包括北冰洋,且北極地區屬於美蘇冷戰時期的敏感地區,我國開展北極科學考察也不現實。▲ 「雪龍」號科考船行駛在夜色中的大洋上。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了北極科學考察的前期準備工作,一些科學機構和民間團體也陸續組織了北極考察和探險活動。
  • 北極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
    通常認為只有淺層大陸架和和大陸坡上部分中的甲烷水合物容易分解,但最近ISSS科考人員發現,在300米深處的海洋沉積物也有甲烷滲漏。在過去幾十年中,北極表面氣溫的升高幅度超過全球平均氣溫的2倍左右,這種北極增溫明顯快於地球其他地方的現象即「北極放大」效應(Arctic Amplification)。
  • 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12月21日上映
    新京報訊(記者 滕朝)12月18日,由ARCFOX極狐聯合出品的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在京舉行首映儀式。首映儀式上,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ARCFOX極狐汽車總裁於立國博士與《光語者》製片人盧武、主角劉楊等主創團隊一起分享了電影背後的故事。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
  • 北極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虎嗅網
    通常認為只有淺層大陸架和和大陸坡上部分中的甲烷水合物容易分解,但最近ISSS科考人員發現,在300米深處的海洋沉積物也有甲烷滲漏。在過去幾十年中,北極表面氣溫的升高幅度超過全球平均氣溫的2倍左右,這種北極增溫明顯快於地球其他地方的現象即「北極放大」效應。
  • 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阿蒙森:第一個同時徵服南極和北極的偉大探險家,永遠消失在北極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於挪威。父親是個船主,阿蒙森從小積累了一些航海知識。1888年(16歲),挪威探險家南森跨越格陵蘭島的新聞,深深激勵了阿蒙森,他決心也要航海探險。
  • 我省南極科考隊員回家
    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船隊返回上海,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順利完成,由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執行長城站測繪任務的劉沼輝也隨船返回,科考隊員韓惠軍、唐鑄先期隨「雪龍2」號經澳大利亞乘坐國際航班返回國內。
  • 《光語者》北極科考題材紀實電影橫店推介會 將於12月中登陸全國院線
    10月30日,北極科考紀錄影片《光語者》在橫店院線推介會,並公布影片將於年底登陸全國院線。推介會上曝光了影片的先導海報以及超長版預告片。中國北極科考題材首次以紀錄電影的形式出現在中國的大銀幕上。這部由劉宇、何朝霞、饒子君、王紅玲、馬程超聯合出品,極光映像製作的《光語者》,把鏡頭對準了極夜之下的北極圈居民:科考站的科學家、小城畫家、音樂家、老人與孩子。全片以散文的形式首次將人文關懷投向北極圈小城,是我國首部北極題材紀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