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人有高矮胖瘦、美醜黑白、富貴貧窮之分,但是到了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是平等的。
古時候,人死亡後,往土裡一埋,豎個木頭刻上名字,就算是入土為安了。
隨著文明的發展,土葬漸漸也開始升級了,以前在農村,都會提前建好一座水泥磚瓦的墓地,以備不時之需。
到了1997年,殯葬的模式開始轉變了,國家強制實施火化,一方面是覺得水泥磚瓦的墓地太佔土地了,不像古時候的純天然墓地,過了幾代後沒人管,土地會被重新利用;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安全意識越來越高了,人體畢竟是有機體,死亡後和一塊腐肉差不多,滋生細菌的同時,有可能傳播病毒病原體等疾病。
儘管已經強制執行,但在我們國家,火化的普及程度並不高,大約在50%左右。
那火化後,人體會變成什麼呢?先來了解一下,火化的全過程。
如何火化?
和過去直接在柴火上燒不同,現代是數字系統控制的火化爐。
在火葬開始前,殯儀館會和家屬進行確認,徵得家屬同意並籤署相關文件。
殯儀館會要求家屬去除遺體中的珠寶首飾、金屬設備,以及一些會影響焚化的物件。
若遺體體內有心臟起搏器等危險的醫療設備,是必須要事先取出,否則會有爆炸的風險。
在國外,殯儀館會讓家屬籤署相關文件,確保沒有起搏器這樣的危險物品;在我們國家,一般來說,家屬不會提前告知,殯儀館也不會提前取出,起搏器這樣的設備會隨著病人一同火化,因此是否出現意外,有時也看運氣。
2016年,北京的八寶山殯儀館就曾發生過一起心臟起搏器爆炸事件。
一切準備就緒後,遺體會放入火化爐裡進行燃燒,溫度高達800攝氏度以上,整個過程一般持續一個半小時左右。
燃燒後,遺體就變成了骨灰,會先放置在冷卻室冷卻,工作人員會用磁鐵,取出骨灰裡的一些金屬物質,若還有大的骨頭碎片,也會用機器再次處理,一起裝入骨灰盒。
骨灰是什麼物質?
從電視上,我們看到的骨灰一般是白白的,綿密的,但現實中,骨灰的質感比較粗糙,更像沙子,呈棕灰色。
人體非常複雜,由多種化學元素組成,氧、氫、氮、碳、磷、鈣、鉀、鈉、鎂等等。
火化爐中的高溫會將體內所有的有機物質燃燒殆盡,變成氣體或者水蒸氣排出,最終留下的大部分是骨頭的灰燼,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少量碳酸鹽和其他形式的鹽。
由於飲食習慣、年齡、基因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骨灰成分都是獨一無二的。
例如喜歡吃海鮮的人,骨灰中金屬成分會比較高,喜歡吃素的,鍶元素含量比較高。
若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工作不用心,骨灰裡的金屬物質沒有完全被去除,那麼骨灰中還會有一些殘留的金屬物質。
磷酸鈣作為有機物質,性狀比較穩定,若保存得當,多年之後,骨灰不會有任何變化,也不會變質。
骨灰的衍生商業項目
骨灰一般都是由家人或者朋友帶走處理,一般來說,會放置在家裡或者墓地,用以悼念。
比較開放的家庭,會將骨灰灑在海裡或者大自然中。骨灰成分主要是無機物,對大自然來說,是非常好的「肥料」。
如今,聰明的商人,已經開發出了很多衍生項目。
比較受歡迎的是骨灰鑽石。將骨灰中的碳提取出來,在實驗室環境中,模擬鑽石形成的整個過程,最終獲得光澤和外表差不多的鑽石,而且還有第三方認證的證書。
但是這個項目的費用比較高,5萬-20萬不等,鑽石大小品相不同,價格也不一樣。
還有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是義大利的「蛋形膠囊」。
將骨灰放入特定的容器,埋在地下,種上樹種子,用骨灰滋養樹木的生長,然後在樹木上植入GPS晶片,家人和朋友可以根據GPS來確定樹木位置,沒有墓碑,沒有墓地,只有一棵一棵的樹木,將墓地真正變成生機盎然的森林,既節約了土地,又綠化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