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群志趣相投的小夥伴組成的工作室,到佔地近千平方米、各種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的成都首個「木作硬創空間」,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的木作花園不僅為成都木作愛好者們提供創意轉化的平臺,同時還具備「孵化」功能,不少好的點子和設計在這裡萌芽和成長著。工匠精神與創客思維在木作花園相碰撞,而一群有著海歸經歷的年輕人,則用自己的青春與熱情呵護著自己的夢想。
蘭岸
嘉賓
蘭岸,生於成都,建築師、設計師,2008年赴美國留學,2014年回國,現任木作花園CEO。
手記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相比於他寵幸宦官魏忠賢,任用閹黨,將朝政處理得一塌糊塗的執政能力,他在木藝上的造詣反而更值得一提。有人開玩笑說,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木匠,除了魯班大概就屬朱由校了。他的作品包括各色各樣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硯床、梳匣等精巧木器。據傳他甚至造過一座微縮小宮殿,四尺來高,玲瓏巧妙,鬼斧神工。這位皇帝木匠對自己的作品可謂高標準嚴要求到了一個極致,製成一件作品後,滿意的會反覆賞玩,自得其樂;不滿意的,會扔了重做,非常講究,絕不將就。
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手執天下大權的皇帝為什麼會沉迷於木工。他的異母弟弟、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的一句話或可為註解,「亦一時精神之所寄也。」這句話不僅點出朱由校所經歷的家國辛酸,也點出了木藝的另一個精神功能,那就是能讓人在精雕細琢、親力親為中得到休息、滿足和快樂。
這也不難解釋近段時間,木作工坊在成都遍地開花的原因了。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能夠進入一種全神貫注做一件事的狀態,對都市人來說不僅體會不到累,還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正如《詩經》所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一塊尋常的木頭在手中變成精緻高雅的作品,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確實是無法言喻的。
在成都諸多木藝手工坊中,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的木作花園算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與大家印象中傳統木藝手工坊的凌亂和不拘小節不同的是,木作花園有著極為考究的設計和雅致的陳設,此外還有足夠寬闊的創作空間以及先進的現代化設備。
它的創辦者是一群喜愛木藝的年輕人,不少人還有海外留學的經歷。談到對木作花園的定位,CEO蘭岸說,「我們為這裡賦予了一個『硬創空間』的定義,這也是我們與其他木藝手工坊最大的區別。在這裡我們不僅僅教人們怎樣近距離接觸木藝,更重要的是它所具備的『孵化』功能,通過技術、設備等支持,來為更多更好的創意提供萌芽的土壤。」
對話
用木作打通創意與技術的連結
絕非小眾,不怕遇冷
記者(以下簡稱記):創辦木作花園,是純興趣還是其他考慮?
蘭岸(以下簡稱蘭):其實很多事情起初,都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起點的。我2008年到美國留學學習建築,國外的教育模式與國內有著較大的區別,他們更注重培養人的動手能力,大學裡都配備有很完善的工作區,讓學生在裡面實地操作。留學6年裡,因為做建築模型的緣故,我動手做了很多木製品,比如簡單木結構的房子、樂器等。慢慢地我對木藝有了很濃的興趣。
2014年前後我回國在一家很有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工作中我逐漸發現,作為一名設計師和建築師,光會畫圖和在電腦上做設計是絕對不夠的。往往很多設計師在電腦上做出來的圖和模型,在落地的過程中不具備可操作性,要麼過於理想化,導致實用性不足,要麼設計出來的東西成本過高難以使用。紙面設計與現實操作的脫節,催生了我創辦一個能讓創意落地的工作室的想法。
記:一個人要撐起這麼大個攤子還是有難度哦?
蘭:那當然,木作花園是我和同伴們心血的結晶,大家都在這裡投入了許多的熱情、靈感和汗水。說起和他們一起創辦木作花園的過程,還真是個很「神奇」的過程。
起初是因為我要搬家,可能因為自己是設計師的原因,我覺得市場上賣的家具很難滿足要求,就自己設計了一系列的家具,要找人幫我做。找人的過程中,我認識了成都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來自於各行各業,有從事設計的,也有從事家具生產的。就這樣在交流和碰撞中,大家認為可以自己搞一個手工木作工廠,然後就著手將這個想法落了地。
最開始的時候想法還不是太成熟,主要是這個小圈子的人來做。我們不斷探索,創意越來越多,大家逐漸意識到可以把木藝當作一項事業來做,不僅是小圈子,更應該把這個平臺推向公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進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木作花園。
記:選擇木藝這樣小眾的項目創業,不怕遇冷哇?
蘭:我覺得該先糾正你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木藝絕不是一個小眾的項目,相反,它是一個非常有群眾基礎的項目。為什麼呢?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接觸過一些手工活動,比如摺紙飛機、用橡皮泥捏小動物什麼的,從本質上來說,木藝和這些手工活動並沒有根本上的差別,都是手與腦結合操作,都是將創意落地的過程,最終都是獲得自己想像中的東西。
當然,木藝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點,它看起來被局限在一個專業性很強的空間裡,顯得有些生人勿近,但當我們提供一個直通木藝內部的渠道和平臺後,就完全消除了普通人與木藝之間橫著的障礙,這個看似專業的壁壘完全被打通了。你在木作花園裡做一個木藝製品,和摺紙、玩橡皮泥已沒有太大差異了,當然就能夠有很多的受眾了。所以對你說的遇冷,一開始我就沒擔心過。
充滿創意的木蜻蜓
一種典型的「生活美學」
記:創辦至今一年多裡,到底哪些人來做木藝呢?
蘭:我們現在每周有幾百人的人流量,大致可分為兩大群體,三個年齡段。兩大群體之一,是沒有任何基礎,但喜歡手工的年輕人,以女性居多。他們最開始就從簡單的勺子、筷子之類開始做,慢慢的有些人在這方面顯得比較喜愛和有天分,就會做一些更複雜的製品,比如木馬、木偶之類。第二大群體就是一些非常專業的設計師,他們做的自然就是那種複雜和創意的製品,他們更注重的不是作品如何,而是創意和靈感的落地。
三個年齡段,一是3-10歲的小孩,主要是跟隨父母一起來,從看開始,慢慢也動手做。二是20-40歲的青壯年,這部分是主要的群體。第三個年齡段是50歲以上,這些人大多是高端玩家,有著極高的技術和經驗,有時候往往還會讓我們學到很多難得的知識和技術。
記:從初學者到做出一件像樣的作品,需要多長時間?
蘭:這當然要看作品的難易程度了,如果是筷子、勺子之類的簡單製品,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做成,如果是比較複雜的,那就是按月算了。
記:這些人做木藝,還是因為能從中收穫快樂。
蘭:肯定的,能夠讓人花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全神貫注做一件事情,肯定這件事情有著極高的吸引力,這個吸引力的來源是什麼?當然是能夠從中獲取其他地方獲取不到的快樂。
木藝其實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生活美學」,不同生活態度的人,能夠從中收穫不同的快樂。比如說我自己,我在木藝中收穫的快樂就是實現自己想法的過程,看著一塊普通的木頭,在自己手中變成了體現自己個性和想法的作品,並且得到認同,我就覺得很愉快。我一位朋友,他認為木藝的樂趣在於全身心地放鬆,在全神貫注中忘記生活中所有的煩惱與瑣碎。還有人崇尚簡單自然,當剔除掉多餘的木塊,刨去多餘的木屑後,美好的物件就能呈現出來。
有人曾說,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使自己快樂。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木藝製作其實也是一種走向成功的過程。
木作花園的工匠與創客
記:木作花園和其他木藝手工坊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蘭:我認為是專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我們的人員專業,成都大多數木藝手工坊都是由愛好者創立的,他們的專業性、技術性、創造性相對來說比較有限,而木作花園的創立者基本都是專業人士,有專業的設計師,專業的木製品生產者,這些專業人員非常有工匠精神,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所以我認為木作花園的起點是比較高的。
第二是我們器材專業,在這個近1000平方米的空間裡,我們有CNC雕刻機、金屬加工機等等非常專業的設備,可以說全成都還沒有看到有我們器材這麼完善和專業的木藝手工坊。
第三是我們模式專業。木作花園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木藝手工坊,它同時還是一個孵化平臺。因為有了前面兩個專業的基礎,所以這裡經常會誕生很多很好的創意和作品,對這些創意和作品,我們會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讓它們更好地完成從0到1的這個過程。
記:當工匠精神碰撞上創客思維,它們會激起怎樣的火花?
蘭:近年來國家鼓勵創新創業,也有一大批人投身雙創的浪潮,但我發現創業者群體中存在很浮躁的情緒。很多人都想著賺快錢,琢磨怎麼降低投資,怎麼讓資金快速回籠,而對產品的品質、企業的文化卻相當忽視。能做60分不做80分,能做80分不做100分,這樣一來,大家不是比誰做得更好,而是比誰做得更差,那後果只有一個,就是集體出局。
事實上這麼多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對精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身處這個時代的創業者要想獲得成功與發展,就不應該那麼浮躁,急功近利,而是應該切實打磨和提升自我的品質。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不是怎樣做到60分,而是如何從99分做到99.99分,只有做到最好,才永遠不會被淘汰,所以,國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確實是極有深意的。
木作花園中,工匠精神可謂貫穿其中。從小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好些,再好些,即使是初學者做個最簡單的勺子,也會精益求精,反覆雕琢,不管結果如何,對他們自己的水平來說已做到了99.99分。往大了說,我們也期望整個企業能夠在同類中做到最好,所以才會大手筆購置完善的專業設備,才會在空間陳設上精緻到細節,才會對自己的技術不斷精益求精……而所做的這一切,在我看來就是工匠精神與創客思維在木作花園碰撞出的火花。
在成都創業的吸引力
記:你和團隊中的許多人都有海外留學經歷,為什麼會回成都創業?
蘭:故土難捨是第一個原因,團隊中許多人也與我有著相似的情況。作為資格的成都人,我希望學有所成後,能回到家鄉做一些事。當然對於我們這種有較長留學經歷的人來說,這並非是主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成都這座城市本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以及適合創業的土壤。成都的頭銜很多,什麼最宜居城市、休閒之都、最具包容力城市等等,這些頭銜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成都能夠吸引人,能夠留住人。創業最大的一個要素就是人才,只有人才的基礎達到一個量值,才能產生成功最基礎的部分。特別是對木藝這樣的集創意和技術於一體的複合型項目,更需要匯集大量的專業人才,這樣才能產生足夠的靈感與創造力。而成都不僅匯集了來自省內、國內的專業人才,還有很多國外的優秀人才,所以在人才這個要素上成都有一個巨大的優勢。
再說適合創業的土壤,一個企業要創業成功,所在城市擁有良好而健康的商業氛圍是必不可少的。成都是個多元化的城市,不僅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非常強的商業活力和廣闊市場。同時擁有宜居、宜商、文化、人才等所有適合創業條件的城市,在國內是很少的,而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成都市對於創新創業也有很多優惠和扶持政策,像木作花園就得到了來自高新區、街道以及天府新谷的支持,這些對於初期創業者來說顯得彌足珍貴。
本報記者 吳亦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