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海歸創辦木作工作室 用工匠精神守護創客夢想

2021-01-20 中國僑網

  從一群志趣相投的小夥伴組成的工作室,到佔地近千平方米、各種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的成都首個「木作硬創空間」,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的木作花園不僅為成都木作愛好者們提供創意轉化的平臺,同時還具備「孵化」功能,不少好的點子和設計在這裡萌芽和成長著。工匠精神與創客思維在木作花園相碰撞,而一群有著海歸經歷的年輕人,則用自己的青春與熱情呵護著自己的夢想。

蘭岸

  嘉賓

  蘭岸,生於成都,建築師、設計師,2008年赴美國留學,2014年回國,現任木作花園CEO。

  手記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相比於他寵幸宦官魏忠賢,任用閹黨,將朝政處理得一塌糊塗的執政能力,他在木藝上的造詣反而更值得一提。有人開玩笑說,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木匠,除了魯班大概就屬朱由校了。他的作品包括各色各樣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硯床、梳匣等精巧木器。據傳他甚至造過一座微縮小宮殿,四尺來高,玲瓏巧妙,鬼斧神工。這位皇帝木匠對自己的作品可謂高標準嚴要求到了一個極致,製成一件作品後,滿意的會反覆賞玩,自得其樂;不滿意的,會扔了重做,非常講究,絕不將就。

  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手執天下大權的皇帝為什麼會沉迷於木工。他的異母弟弟、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的一句話或可為註解,「亦一時精神之所寄也。」這句話不僅點出朱由校所經歷的家國辛酸,也點出了木藝的另一個精神功能,那就是能讓人在精雕細琢、親力親為中得到休息、滿足和快樂。

  這也不難解釋近段時間,木作工坊在成都遍地開花的原因了。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能夠進入一種全神貫注做一件事的狀態,對都市人來說不僅體會不到累,還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正如《詩經》所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一塊尋常的木頭在手中變成精緻高雅的作品,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確實是無法言喻的。

  在成都諸多木藝手工坊中,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的木作花園算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與大家印象中傳統木藝手工坊的凌亂和不拘小節不同的是,木作花園有著極為考究的設計和雅致的陳設,此外還有足夠寬闊的創作空間以及先進的現代化設備。

  它的創辦者是一群喜愛木藝的年輕人,不少人還有海外留學的經歷。談到對木作花園的定位,CEO蘭岸說,「我們為這裡賦予了一個『硬創空間』的定義,這也是我們與其他木藝手工坊最大的區別。在這裡我們不僅僅教人們怎樣近距離接觸木藝,更重要的是它所具備的『孵化』功能,通過技術、設備等支持,來為更多更好的創意提供萌芽的土壤。」

  對話

  用木作打通創意與技術的連結

  絕非小眾,不怕遇冷

  記者(以下簡稱記):創辦木作花園,是純興趣還是其他考慮?

  蘭岸(以下簡稱蘭):其實很多事情起初,都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為起點的。我2008年到美國留學學習建築,國外的教育模式與國內有著較大的區別,他們更注重培養人的動手能力,大學裡都配備有很完善的工作區,讓學生在裡面實地操作。留學6年裡,因為做建築模型的緣故,我動手做了很多木製品,比如簡單木結構的房子、樂器等。慢慢地我對木藝有了很濃的興趣。

  2014年前後我回國在一家很有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工作中我逐漸發現,作為一名設計師和建築師,光會畫圖和在電腦上做設計是絕對不夠的。往往很多設計師在電腦上做出來的圖和模型,在落地的過程中不具備可操作性,要麼過於理想化,導致實用性不足,要麼設計出來的東西成本過高難以使用。紙面設計與現實操作的脫節,催生了我創辦一個能讓創意落地的工作室的想法。

  記:一個人要撐起這麼大個攤子還是有難度哦?

  蘭:那當然,木作花園是我和同伴們心血的結晶,大家都在這裡投入了許多的熱情、靈感和汗水。說起和他們一起創辦木作花園的過程,還真是個很「神奇」的過程。

  起初是因為我要搬家,可能因為自己是設計師的原因,我覺得市場上賣的家具很難滿足要求,就自己設計了一系列的家具,要找人幫我做。找人的過程中,我認識了成都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來自於各行各業,有從事設計的,也有從事家具生產的。就這樣在交流和碰撞中,大家認為可以自己搞一個手工木作工廠,然後就著手將這個想法落了地。

  最開始的時候想法還不是太成熟,主要是這個小圈子的人來做。我們不斷探索,創意越來越多,大家逐漸意識到可以把木藝當作一項事業來做,不僅是小圈子,更應該把這個平臺推向公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進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木作花園。

  記:選擇木藝這樣小眾的項目創業,不怕遇冷哇?

  蘭:我覺得該先糾正你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木藝絕不是一個小眾的項目,相反,它是一個非常有群眾基礎的項目。為什麼呢?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接觸過一些手工活動,比如摺紙飛機、用橡皮泥捏小動物什麼的,從本質上來說,木藝和這些手工活動並沒有根本上的差別,都是手與腦結合操作,都是將創意落地的過程,最終都是獲得自己想像中的東西。

  當然,木藝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點,它看起來被局限在一個專業性很強的空間裡,顯得有些生人勿近,但當我們提供一個直通木藝內部的渠道和平臺後,就完全消除了普通人與木藝之間橫著的障礙,這個看似專業的壁壘完全被打通了。你在木作花園裡做一個木藝製品,和摺紙、玩橡皮泥已沒有太大差異了,當然就能夠有很多的受眾了。所以對你說的遇冷,一開始我就沒擔心過。

充滿創意的木蜻蜓

  一種典型的「生活美學」

  記:創辦至今一年多裡,到底哪些人來做木藝呢?

  蘭:我們現在每周有幾百人的人流量,大致可分為兩大群體,三個年齡段。兩大群體之一,是沒有任何基礎,但喜歡手工的年輕人,以女性居多。他們最開始就從簡單的勺子、筷子之類開始做,慢慢的有些人在這方面顯得比較喜愛和有天分,就會做一些更複雜的製品,比如木馬、木偶之類。第二大群體就是一些非常專業的設計師,他們做的自然就是那種複雜和創意的製品,他們更注重的不是作品如何,而是創意和靈感的落地。

  三個年齡段,一是3-10歲的小孩,主要是跟隨父母一起來,從看開始,慢慢也動手做。二是20-40歲的青壯年,這部分是主要的群體。第三個年齡段是50歲以上,這些人大多是高端玩家,有著極高的技術和經驗,有時候往往還會讓我們學到很多難得的知識和技術。

  記:從初學者到做出一件像樣的作品,需要多長時間?

  蘭:這當然要看作品的難易程度了,如果是筷子、勺子之類的簡單製品,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做成,如果是比較複雜的,那就是按月算了。

  記:這些人做木藝,還是因為能從中收穫快樂。

  蘭:肯定的,能夠讓人花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全神貫注做一件事情,肯定這件事情有著極高的吸引力,這個吸引力的來源是什麼?當然是能夠從中獲取其他地方獲取不到的快樂。

  木藝其實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生活美學」,不同生活態度的人,能夠從中收穫不同的快樂。比如說我自己,我在木藝中收穫的快樂就是實現自己想法的過程,看著一塊普通的木頭,在自己手中變成了體現自己個性和想法的作品,並且得到認同,我就覺得很愉快。我一位朋友,他認為木藝的樂趣在於全身心地放鬆,在全神貫注中忘記生活中所有的煩惱與瑣碎。還有人崇尚簡單自然,當剔除掉多餘的木塊,刨去多餘的木屑後,美好的物件就能呈現出來。

  有人曾說,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使自己快樂。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木藝製作其實也是一種走向成功的過程。

  木作花園的工匠與創客

  記:木作花園和其他木藝手工坊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蘭:我認為是專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我們的人員專業,成都大多數木藝手工坊都是由愛好者創立的,他們的專業性、技術性、創造性相對來說比較有限,而木作花園的創立者基本都是專業人士,有專業的設計師,專業的木製品生產者,這些專業人員非常有工匠精神,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所以我認為木作花園的起點是比較高的。

  第二是我們器材專業,在這個近1000平方米的空間裡,我們有CNC雕刻機、金屬加工機等等非常專業的設備,可以說全成都還沒有看到有我們器材這麼完善和專業的木藝手工坊。

  第三是我們模式專業。木作花園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木藝手工坊,它同時還是一個孵化平臺。因為有了前面兩個專業的基礎,所以這裡經常會誕生很多很好的創意和作品,對這些創意和作品,我們會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讓它們更好地完成從0到1的這個過程。

  記:當工匠精神碰撞上創客思維,它們會激起怎樣的火花?

  蘭:近年來國家鼓勵創新創業,也有一大批人投身雙創的浪潮,但我發現創業者群體中存在很浮躁的情緒。很多人都想著賺快錢,琢磨怎麼降低投資,怎麼讓資金快速回籠,而對產品的品質、企業的文化卻相當忽視。能做60分不做80分,能做80分不做100分,這樣一來,大家不是比誰做得更好,而是比誰做得更差,那後果只有一個,就是集體出局。

  事實上這麼多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對精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身處這個時代的創業者要想獲得成功與發展,就不應該那麼浮躁,急功近利,而是應該切實打磨和提升自我的品質。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不是怎樣做到60分,而是如何從99分做到99.99分,只有做到最好,才永遠不會被淘汰,所以,國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確實是極有深意的。

  木作花園中,工匠精神可謂貫穿其中。從小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好些,再好些,即使是初學者做個最簡單的勺子,也會精益求精,反覆雕琢,不管結果如何,對他們自己的水平來說已做到了99.99分。往大了說,我們也期望整個企業能夠在同類中做到最好,所以才會大手筆購置完善的專業設備,才會在空間陳設上精緻到細節,才會對自己的技術不斷精益求精……而所做的這一切,在我看來就是工匠精神與創客思維在木作花園碰撞出的火花。

  在成都創業的吸引力

  記:你和團隊中的許多人都有海外留學經歷,為什麼會回成都創業?

  蘭:故土難捨是第一個原因,團隊中許多人也與我有著相似的情況。作為資格的成都人,我希望學有所成後,能回到家鄉做一些事。當然對於我們這種有較長留學經歷的人來說,這並非是主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成都這座城市本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以及適合創業的土壤。成都的頭銜很多,什麼最宜居城市、休閒之都、最具包容力城市等等,這些頭銜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成都能夠吸引人,能夠留住人。創業最大的一個要素就是人才,只有人才的基礎達到一個量值,才能產生成功最基礎的部分。特別是對木藝這樣的集創意和技術於一體的複合型項目,更需要匯集大量的專業人才,這樣才能產生足夠的靈感與創造力。而成都不僅匯集了來自省內、國內的專業人才,還有很多國外的優秀人才,所以在人才這個要素上成都有一個巨大的優勢。

  再說適合創業的土壤,一個企業要創業成功,所在城市擁有良好而健康的商業氛圍是必不可少的。成都是個多元化的城市,不僅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非常強的商業活力和廣闊市場。同時擁有宜居、宜商、文化、人才等所有適合創業條件的城市,在國內是很少的,而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成都市對於創新創業也有很多優惠和扶持政策,像木作花園就得到了來自高新區、街道以及天府新谷的支持,這些對於初期創業者來說顯得彌足珍貴。

  本報記者 吳亦錚 文/圖

相關焦點

  • 發揚工匠精神 成就時代夢想
    舉辦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意義不僅在於通過賽事匯集各行各業優秀技能勞動者在一起比技能、展風採,更在於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此次參賽選手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
  • 專訪《中國手作 木作》執行總導演張一泓
    通過《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結識到了張導,沒想到這個九零前的陽光女孩已是一位資深導演。>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節目有《手藝》、《創業英雄》獲得獎項包含:《手藝》第五季《手串珠語》獲「中國十佳十優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創業英雄》第二季《夢想啟航》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入圍紀錄片提名;《手藝》第七季《宮廷唐卡》獲「中國十佳十優紀錄片之好作品獎」不論是熱鬧的節日,一日三餐起居;從生活必須、到精神創造。
  •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我省首個勞模工匠主題展館...
    青島市勞模工匠展示館位於青島市上海路6號青島工人文化宮院內,總面積約2100平方米,包括序廳、尾廳和工業之基、品牌之都、工匠之城三大主題展廳以及勞動體驗區等主要區域,主要展示了郝建秀、許振超等98個勞模工匠和以援鄂抗疫英雄為代表的8大勞模群體先進事跡,並編印了《勞動鑄魂》主題畫冊,拍攝《我和我的時代》主題影片,深入闡釋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 有一間木作工作室,裝下夢想和貓
    毛冠帥他有一間木作工作室還有一隻貓這個世界是吵雜的但他想用一顆平靜安定的匠心把大自然贈予的素材努力做到最好一陣秋風把樹葉都吹下來那就做幾個樹葉形狀的木盤把他們永遠留在秋風裡
  • 北京小夥在成都創辦「模坑」博物館:為兒時夢想「買單」
    王磊 攝中新網成都7月10日電(起鈺婷)鋼鐵俠、蝙蝠俠、海賊王、七龍珠、變形金剛……在成都市一家面積5000多平方米,名為「模坑」的博物館內,陳列著2000多個「80後」「90後」耳熟能詳的經典人物手辦(泛指具有收藏性的人物模型)。「成為超級英雄是我兒時的夢想,雖然不斷長大,但這份情懷一直都存在。」
  • 北京小夥在成都創辦「模坑」博物館:為兒時夢想「買單」
    中新網成都7月10日電(起鈺婷)鋼鐵俠、蝙蝠俠、海賊王、七龍珠、變形金剛……在成都市一家面積5000多平方米,名為「模坑」的博物館內,陳列著2000多個「80後」「90後」耳熟能詳的經典人物手辦(泛指具有收藏性的人物模型)。「成為超級英雄是我兒時的夢想,雖然不斷長大,但這份情懷一直都存在。」
  • 瓷都青年創客讓瓷器變「潮」
    新華社南昌12月16日電題:瓷都青年創客讓瓷器變「潮」新華社記者姚子云、郭傑文一提到瓷器,很多人想到的是盆碟碗盞或者是瓶罐杯盤。但在千年瓷都景德鎮,青年創客們用最平常的泥與火,打造出一件件新潮的飾品。走進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的「凡華造物」陶瓷飾品工作室,翠綠的「葫蘆」、鮮紅的「柿子」、金黃的「桂花」、多彩的「祥雲」在明亮的燈光照耀下更顯精緻。「飾品的造型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設計,用泥土燒制而成的。」31歲的工作室負責人周雄昊說。「大學期間我在景德鎮學習瓷藝,一直想創造年輕人喜歡的瓷器。」
  • 龍泉驛區21名「成都工匠」是這樣煉成的!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8日訊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鼓舞職工群眾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近日,成都市委、市政府評選命名「成都工匠」661名,龍泉驛區21名職工上榜。
  • 工匠精神 一座製造業大市的堅守與創新
    在這場大會上,佛山發布了《佛山市大城工匠人才激勵政策》,並向首批30名「大城工匠」頒發證書。佛山宣布,將參照「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標準,對大城工匠發放工資外津貼、支持創辦技能大師工作室、享受人才入戶、子女入學優惠政策等激勵政策。這樣的大會和評選,佛山將每兩年舉辦一次。
  • 蘇評│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製造」
    首屆大賽以「新時代 新技能 新夢想」為主題,共有2500餘名選手圍繞86個比賽項目展開激烈角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提高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 快時代更需要用心用情用功的「工匠精神」
    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用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連日來,「時代楷模」張桂梅的先進事跡經宣傳報導後,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12月12日新華社)現年63歲的張桂梅,堅守在雲南貧困山區教育事業30餘年, 12年前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了大學夢,創造了大山裡的「教育奇蹟」。
  • 每人獎6萬元 成都將評選100名「百佳」職工創客明星
    為激發成都廣大職工創新創業熱情,引導職工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團結動員全市職工為推動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6月11日,第三屆成都市「百佳」職工創客明星評選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將通過職工自薦及工會組織推薦相結合的形式,在全市職工中優中選優,評選出100名「百佳」職工創客明星。對獲選職工將頒發證書、獎章,並給予6萬元/人獎勵(稅前)。
  • 寧波「紅幫裁縫」浮世錄 百年工匠精神續寫時尚傳奇
    圖為創客157創業創新園內的攝影棚。 圖為創客157創業創新園內的風扇產品。 林波 攝百餘年的時間稍縱即逝,如今,對寧波服裝企業而言,在沉浮之間,在攻守之際,依靠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創新,續寫著「紅幫裁縫」的時尚傳奇。「咔咔咔……」縫紉機的裁剪聲,聲聲入耳,柔軟的布料在裁縫的手中被緩緩裁剪開。儘管海內外的「紅幫裁縫」已漸漸老去,但在寧波,「紅幫裁縫」的工匠精神依舊流淌在每一件產品中。
  • 傳承大國工匠精神,樹立遠大職業夢想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改革開放40年來,「made in China」產品憑藉人力資源和物美價廉的優勢,行銷於全球,中國人已用「中國製造」證明了自己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當前,中國也正逐步走向「中國創造」的康莊大道。凝聚人才,創新科技,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科技投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這一系列的舉措使中國形成了「人人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紀錄頻道紀錄頻道播出
    雖然來自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卻共同講述了一個「傳承木作文化,傳遞生活態度」主題:包括《榫卯智慧》、《構木為巢》、《鄉土木情》、《以木相傳》、《古木新生》五集表達,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用最純粹的語言和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對木的愛和戀。引發當下人們思考,是如何持續關注著中華文化與「木」之間的和諧關係。
  • 踐行工匠精神 建設製造強國
    作為知名的「大國工匠」、第二屆中國質量獎獲得者,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航科技)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的高鳳林,在省部級幹部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專題研討班上的「授課」內容,自然是圍繞時下最為熱門的「工匠精神」展開。  高鳳林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對工匠和工匠精神作出了自己的解讀。「兒時我就懷揣夢想,立志報效祖國的航天事業。
  • 工匠精神照亮佛山高質量發展路
    佛山市委書記魯毅說,佛山尊崇工匠精神,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渴望和呼喚工匠精神﹔佛山要張開雙臂擁抱全國、全世界的能工巧匠到佛山創造創業、安居樂業。   參照「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標準,佛山對大城工匠發放工資外津貼、支持創辦技能大師工作室、享受人才入戶、子女入學優惠政策等激勵政策。
  • 弘揚工匠精神 創新思政實踐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市教育大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等相關會議精神以及《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精神,遵循「全面服務地方、引領區域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德能並重、工學一體、品質就業、助推產業」的辦學思路,積極應對新冠疫情、5G技術應用等時代變化,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工匠文化育人體系與實施路徑
  • 【平陽工匠·匠心築夢】劉小元工匠工作室:當好百姓的光明使者
    在國網臨汾供電公司劉小元平陽工匠創新工作室裡,劉小元帶領的帶電作業班有6名員工,他們肩負著臨汾市城區470公裡高壓線路的檢修工作,線路覆蓋的用戶有幾十萬。 「幹我們這行,冬天要挨得住天寒,夏天要耐得住天熱,往電線槓上一趴,可能就是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劉小元說。儘管如此,夏天,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更嚴酷的考驗。
  • 黑馬導演團隊精品手作紀錄片《木作》央視開播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力圖用新思維、精品製作、有網感、黑馬導演、小成本等優勢,講「好」傳統木作藝人的「鮮活」故事,製作出紀錄片界「黑馬」精品。  黑馬導演團隊精品製作  《木作》共5集,每集25分鐘,從上百項木作工藝中,選取10種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技藝,拍攝了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