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田園生活?恕我直言,你只是貪圖詩人筆下的安逸

2020-12-15 隨手談詩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天賦,精明的猶太人善於經商、熱情的拉美人擅長足球、俄羅斯被笑稱戰鬥民族,而中國人的天賦,就是種菜——這似乎是數千年農耕文明帶來的、深入基因的能力——中國家長陪孩子出國留學,在國外校園開墾出一塊菜地,竟然成了當地的風景線;普通的中國百姓,在陽臺、樓頂、甚至只需要一個花盆,就能種出蔬菜;科學家還把蔬菜種到了沙漠、南極、甚至太空……可以說,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勤勞的中國人就能種出水靈靈的蔬菜和水果。


雖然「中國人有種菜天賦」這一說法,有些玩笑成分,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社會,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智慧的總結,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在「二分二至並四立」這八個節氣,舉國上下都會通過佔卜和祭祀。

古代中國每年都要舉行最盛大的祭祀社神的活動,社神其實就是對各路土地神的統稱,祭祀社神源自人們的土地崇拜,古人認為,我們生存的土地,乃至在土地上收穫的每一份食物,都來自於土地神的恩賜,但是土地神太多了,包括黃天、厚土、社稷、五穀等等眾神,人類不可能一一祭祀,因此便在播種和收穫的時候,封土立社,一塊兒把各路土地都祭祀了。

中國人在這樣的農耕文明中,自強不息了數千年,真正產生具有歷史意義的改變,是在唐朝。唐朝的老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一輩子;詩人則用他們浪漫的筆觸,寫下無數美麗的田園詩歌;在國家層面,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通過穩固農業,來穩固稅收,進而穩固國家的運轉,唐朝在農業方面的創新,甚至影響了後世中國1000多年的農業制度。


均田制

農業關係到老百姓的生存,也關係到國家的命脈,而農業的根基在於土地,國家自然要對土地進行妥善的管理,讓天下百姓都有自己的耕地可以勞作,養活自己,同時也為國家納稅。唐朝的土地制度,繼承了隋朝的均田制,這是一種按人口分配田地的制度。

均田制又分為永業田和口分田,永業田就是私有土地,可以世代相傳,而口分田是國有土地,你只有使用權,可以在你的有生之年耕種,去世後國家將其收回。值得注意的是,均田制雖然會按照人口分分配田地,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資格獲得田地,不同人群獲得的土地數量也各不相同,唐朝人杜佑編撰的《通典》,是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其中就詳細記錄了均田制度:

「丁男給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老男、篤疾、廢疾各給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各給口分田三十畝,……黃、小、中、丁男女及老男、篤疾、廢疾、寡妻妾當戶者,各給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二十畝。」

丁男就是成年男子,按照《通典》的記載可知,唐朝的成年男子,可以得到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合計一百畝。老年男性、病患、殘疾人只能得到四十畝口分田,寡婦可以得到三十畝口分田,除成年男子之外,包括未成年男子,如果他們是戶主,則永業田、口分田都給二十畝。


當然了,這些只是針對普通老百姓,如果你對國家有特別貢獻,或是身居高位,獲得的土地又不一樣:

「親王百頃,職事官正一品六十頃,郡王及職事官從一品各五十頃……」

皇親國戚和官員的土地,是以頃為單位,按唐朝時的度量衡,大約100畝為1頃,也就是說一個親王一生得到的土地,相當於100個普通丁男。因此有人表示,與其說是人口分田,倒不如說是按身份分田了。


國家既然給了你田地,那麼納稅就成了你的責任,唐朝農民需要交納三種農業稅——租、調、:租就是納糧,調是指交絹庸是指服役:

「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舊唐書·食貨志》

唐朝人納糧以粟為主,每個成年男子一年要交粟2石;調是根據當地所產來交,可以是絹,也可以是綾或絁,都需要交2丈,還要交棉3兩,如果是交布,則需要加五分之一,並交麻3斤;每個成年男子,每年還要服役20天,不過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不願意服役就交絹,每天3尺。


另外我們知道,唐朝有許多胡人(外國人)居住在長安城等繁華城市,他們不會種地織布怎麼辦?很簡單,直接交錢,如果長期居住,則拿牛羊相抵:

「蕃戶內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舊唐書·食貨志》

比較人性化的是,統治者考慮到了農業社會人民都是靠天吃飯,天災難以避免,因此制定了一套免稅規則:

「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舊唐書·食貨志》

此時的大唐百姓,是有國家分配的土地,稅收也不嚴重,遇上天災還能減稅,也算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福利吧,雖然農業勞作很辛苦,但生活至少還是有保障的,安居樂業的百姓,也成就了大唐的輝煌。


兩稅法

一切的崩潰,源於安史之亂,國家動亂,貴族豪強趁機兼併土地,農民四處逃亡,無地可耕,按照人頭收稅的「租庸調」名存實亡,國家能收到的稅急劇減少,大唐帝國瀕臨破產,皇帝也是心裡有苦說不出,直到唐德宗年間,在宰相楊炎的建議下,廢除了均田制,改變「租庸調」的稅收制度,改行「兩稅法」。

所謂兩稅法,是指在夏、秋兩季徵稅,按耕地面積收地稅,按貧富等級收戶稅。唐朝廷進行了全面的人口普查,按照每個人的實際居住地入戶籍,再按照每戶人家財產分等級(包括土地、男丁數等),你家要交多少稅,就按照你所在的等級繳納,一目了然: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舊唐書》

由此可見,兩稅法雖然不再按人口收稅,但它與老百姓的家庭、甚至個人的關係,反而結合地更加緊密,因為你的戶籍所在地、你家裡的每一分財產、每一個成年男丁,都與稅收直接掛鈎,因此唐朝廷也有相當嚴格的管理制度。


每三年,會對全國家庭進行一次評級,每年,要進行一次「貌閱」。

貌閱非常有意思:「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翻譯成現在話就是,我目測你的年齡。貌閱始於隋朝,也是用於整頓戶籍和稅收,目的是為了防止有人謊報年齡,以達到漏稅的目的。唐朝繼承了這種制度,通過貌閱把人定為黃、小、中、丁、老四個年齡等級:

「凡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

貌閱關係到稅收,稅收關係到國家存亡,因此這種制度非常嚴苛,以鄉為單位,但凡鄉裡被查出有一人作假而未上報的,對不起,凡是涉及的官員通通免職,鄉長和裡長一起流放,造假的人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先打一頓,再定罪。


在整頓戶籍的人群中,有一類人例外,那就是商人,他們常年遊走於全國各地,沒有固定的戶籍,咋辦呢?很簡單,按照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收稅,這大概是最早的個人所得稅了吧:

「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在郡縣稅三十之一。」——《舊唐書》

「以貧富為差」,是兩稅法的核心,可別小看了這一改革,它改變了自先秦以來的人丁稅收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也開闢了以貨幣計稅的先河,在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調動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恢復了帝國的農業發展,同時也奠定了後世稅收制度的基礎,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的農業稅收制度,直到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


田園生活

說完枯燥無味的稅收制度,我們還是回到讓人嚮往的田園生活吧。

唐朝一個成年男子的百畝田地,承載了一個家庭的所有夢想和憧憬——在每個夕陽西下的傍晚,父親放下鋤頭,坐在家門前喝一碗茶,看著兒女在膝下承歡,母親也不再織布,懷裡抱著剛出生幾個月的小兒子,一家人在夕陽的餘暉下,其樂融融。


當年詩人白居易路過朱陳村,就看到了這樣一幕,村民們世代守護著自家的田地,他們可能一輩子也沒有出過村莊,沒見過什麼大世面,但過著安穩自足的生活,聯想到自己雖然混跡於官場,卻一生飄零,都到了兩鬢斑白的年紀,還要被貶來貶去,連普通人都能享受的天倫之樂,都與自己無緣,不僅悲從中來,感嘆地寫下了《朱陳村》詩:

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
田中老與幼,相見何欣欣。

……

悲火燒心曲,愁霜侵鬢根。
一生苦如此,長羨村中民。

那時的人們,雖然物質生活不如現在千萬分之一,但好像比現代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歲月靜好。


男耕女織,是普通農家人的日常生活,男人穿著汗衫、外袍、褌袴(kūnkù),多為粗麻布製成,頭戴幞頭、腳踩皮靴,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女子則是穿著襦、裙、褲三件套,腳下一般穿麻鞋,南方人則更多喜穿木屐鞋,現今日本人依然愛穿。

但是對於特別窮困的家庭來說,這些基本的行頭可能都置辦不齊,詩僧王梵志作《貧窮田舍漢》就描寫了這樣一個家庭:

貧窮田舍漢,庵子極孤恓。

兩共前生種,今世作夫妻。

幞頭巾子露,衫破肚皮開。

體上無褌袴,足下無復鞋。

這老和尚也是非常調皮了,把窮人家的窘態極盡描寫不說,還調侃道「「如此硬窮漢,村村一兩枚」,像這樣的窮人,每個村裡都有一兩枚。現在網友喜歡用「一枚人」來調侃,殊不知這個梗早在唐朝就被這個調皮和尚用過了。


據記載王梵志生活在隋末到貞觀年間,天下剛剛經歷了一番戰亂,老百姓生活艱苦也很正常,這對窮苦夫妻如果再熬些年,等到貞觀治世出現,甚至到盛唐,我想,憑他們的辛勤勞作,一定可也以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吧,就像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寫的那樣,偶爾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喝杯小酒,也是生活中的一抹光亮: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中描寫了一個典型的唐代村莊,按唐代對村莊的定義:「在邑居者為坊,在田野者為村」,城裡人租住的地方叫做坊,長安城有一百餘坊,而城市之外叫做村。根據唐朝制度:「四家為鄰,五戶為保,百戶為裡,五裡為一鄉」。由此看來,唐朝人的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一種聚集而居,隨之形成的群居形式,並不是一個行政單位,和我們現在意義上「村」相對應的是「裡」。


孟浩然詩中描寫的村,有「郭」圍繞,大概就是圍繞著村莊的土牆,可能是起到一定的安保作用,就像城市周圍的城牆一樣,被稱為「城郭」,孟浩然走進古人家裡之後,還看到了「軒」,有人說軒是軒窗,也就是窗戶,也有人說軒是指帶有窗戶的長廊。不管有沒有長廊,反正孟浩然是打開窗戶之後,看到了「場圃」,就是菜地和打穀場,這裡種植著許多桑麻。

在這祥和寧靜的農家小院中,孟浩然和古人一起飲酒,話桑麻,並約定等到來年重陽節,還要一起賞菊花,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之後,菊花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可是首屈一指的,特別是在重陽日,如果不喝酒賞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人。


像這樣描寫田園生活的唐詩還有許多,比如王維在《渭川田家》詩中寫道:「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和老白一樣,都是在偶然間看到農家生活場景,有感而發,但詩歌的美好,畢竟有詩人善於發現美的眼光和浪漫的筆觸,而對那些真正以種地為生的農民,詩人筆下的美好,不過是日復一日的生活罷了。

你看,白居易的感嘆,是路過所見;孟浩然的約定,也是因為偶然被邀請;王維的田家情懷,也是在渭水邊偶然發出……若真要叫他們去過那樣的生活,恐怕很難做到,陶淵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為五鬥米折腰,跑去種地,結果「草盛豆苗稀」,連生存都難以維持。

我們如今嚮往田園生活,大抵也只是嚮往詩人筆下的美好,在和平的年代,唐朝詩人寫下田園詩,來寄託對田園生活的眷念,我們則把自己代入詩情畫意中,其實也是對田園、農家、小橋、流水的眷念罷了,在那片美好的田園中,是我們這個擁有數千年農耕文化的民族,對寧靜與安定生活的嚮往,是我們在現實壓力下,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畢竟,我們的民族天賦,就是種菜嘛。一笑。





相關焦點

  • 田園貓大福的安逸生活
    田園貓大福的安逸生活,是從主人的煩躁開始的。作為一隻田園貓,大福的夜生活是在田間地頭閒逛,捉捉田鼠抓抓小鳥,和貓咪們聊聊天,還有我們不了解的好多事情吧。天剛開明的時候,大福慢悠悠的回家。它這時候只是想吃點東西,向主人撒嬌。可是主人手邊並沒有可以餵它的食物,於是它就繞著主人轉圈走,一早上就開始忙碌的主人好幾次都差點踩到它。大福可不管,只要它開始要零食了,是一定要達到目的,主人無奈只好給她做了一個煎蛋。
  • 1300年前的這首詩,雖無華麗辭藻,卻寫出了人們「嚮往的生活」
    遠離了都市的車水馬龍和浮華喧囂,這樣晨鐘暮鼓,安之若素的安靜生活,有多少人嚮往之?反正作者是很嚮往這樣的生活。但這畢竟是一檔節目,是經過精心安排才打造出來的理想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卻是很難實現。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唐代詩人孟浩然的田園詩,詩裡的田園生活才是適合我們大眾「嚮往的生活」。
  • 陶淵明選擇歸隱田園,是什麼讓他放棄了仕途生活?
    從他當時生活的環境和他遺留下來的作品來看,他是嚮往田園生活的,他希望自己能夠在世外桃源平凡的生活,於是他寄希望在情感與詩詞當中,表達自己內心深處對於這種生活的嚮往,而後來的他,也真的做到了。在我們的印象中,陶淵明只是一個歸隱山林的詩人,他熱愛田園生活,是個一心歸隱的詩人,所以在詩詞領域他的創作一般在田園上很有突破他是田園詩派第一人,然而他的身份不僅如此,他還曾在朝中任職,但是當時社會非常的動亂,剛開始任職的時候,他不能忍受那種對於這些下屬官吏的條條框框,所以不久之後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 這就是我國建設高鐵的技術,快來見識一下,恕我直言這陣勢震撼了
    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祖國的的面貌也日益月薪,隨著祖國的強大我們也體驗到了作為中國人的驕傲,為了祖國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一起努力,在旅遊中不斷提升自我。高鐵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但是因為其路線要經過很多城市和地勢不好的地方,所以專門架設長鐵路橋,而且這很難打敗我們,這就是中國建設高鐵的技術,讓我看一下,恕我直言,這陣勢令人震驚。
  • 本就貪圖富貴,卻說父母之命不可違,害三恕放不下!
    隨著劇情發展,太子妃的過往也慢慢浮出水面,和任三恕之間的愛恨情仇也展現在了大家眼前~~原來任三恕舉家投靠親友,卻遭遇不幸,幸得王蓁伸出援手!而後郎才女貌,琴瑟和鳴,私定終身~~可一日王蓁對三恕說了分手,表示婚事是父母之命不可違,讓三恕不要再思念自己!
  • 詩人眼中的牧童,他們筆下的牧童是那麼的有趣生動!
    不過這牧童在詩人筆下,除了是擔任指路任務的,還有是寫春天來了,要不就是田園協奏曲中的一員,有些則是把牧童寫得生動有趣 ,也有的把牧童的生活當成一種理想追求。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在田間,詩人和農/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詩人荷鋤伴牧童一道回歸村莊。由此詩,人們仿佛可以看到詩人與農.父並肩勞動,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長」的情景;仿佛可以聽到詩人與「短笛無腔信口吹」的牧童應和的笛音歌聲,從而深深地體味到田園風光的美好,田園生活的快樂。
  • 一句詩詞寫出你最嚮往的生活,你想到哪句?
    一句詩詞寫出你最嚮往的生活,你想到哪句?一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氣息是自己最嚮往的生活。現在的環境已經被城市化的進城破壞了,一些自然幽靜原生態的地域越來越少了,很嚮往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嚮往一種安逸平淡的生活狀態。現在的生活節奏已經變得太快,稍不留神就會被時代所淘汰,經濟飛速發展,變化日新月異!
  • 恕我直言,隔著屏幕我都感到害怕!
    恕我直言,隔著屏幕我都感到害怕!談起手榴彈,我們對它也是比較熟悉了,雖然說它的體積非常的小,但是爆炸產生的威力還是非常大的,現在在很多的重要軍事武器當中也是佔有一席之地!那麼手榴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呢?恕我直言隔著屏幕都感覺到害怕,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野望》就是在王績在隋末初次辭官歸隱的時候,所創作的一首描寫田園景色和自己的閒適生活的五言律詩。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李白、杜甫、陸遊、白居易、孟浩然......這些大詩人的作品,我們讀的多了,自然不覺得王績的詩作有如何的了不得。
  • 恕我直言原因就這一個!
    就好像是一個段子,一霸道總裁對女主說,你竟然敢打我,你是第一個敢這樣對我的女人,很好,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新一直都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對別人的看法好像是有一種自動屏蔽的能力。小新雖然平常看似行為荒誕,但實際想來卻有很多優點諸如富有正義感、同情心、幽默感、和瀟灑不羈的浪子氣質,更為難得的是他很了解女性心理,會關心女生吧。
  • 插畫∣小清新治癒系的田園美景,是你嚮往的嗎?
    今天分享一組小清新治癒系的田園美景,是你嚮往的嗎? 圖自:畫家LucyGrossmith的繪畫作品 非常棒的作品,喜歡收好哦!
  • 孟浩然田園詩清新淡雅,情真味醇,恬淡有味:陶醉在心,無比嚮往
    孟浩然生活在最為強盛的盛唐時期,加之出身小地主階級,家境殷實,生活無憂,為他嚮往和追求的隱逸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他可以專心於是的創作了。他的詩清新幽遠,淡雅寧靜。孟浩然有志用世,無奈科舉不第,終生未仕,鬱郁不得志之後轉為隱逸致興,歸隱田園平靜淡泊的生活。從文化心理學上來說,詩人心馳神往的生活會成為詩裡一部分,詩人在詩中留戀的事情,在現實中也有實際物化。
  • 在刷寶APP看完李子柒的視頻 你嚮往她的田園牧歌生活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瓢飲一簞食……生活在安靜的鄉村環境中,李子柒過著自給自足式的田園生活,她在那個山間小院中,演繹著人們可望而不可即、平凡無奇卻又無法實現的田園牧歌。30年前,海子在詩中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 「恕我直言,全網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個字!」你認識嗎?
    我那二貨老闆就不明白這個道理!看完這個聊天記錄之後,感覺也是覺得這位兄弟也是一個沙雕人物呀,哈哈哈,也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煩惱那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那麼如果有煩惱的時候,應該怎么正確的排解呢?好不容易換了臺新車,結果今天女友一不小心開到泳池裡面去了,看來我以後還是得走著上班去了,女司機真的害人不淺啊!
  • 《嚮往的生活4》熱播,你和田園牧歌之間其實只差這樣一棟別墅
    這一季節目組去到了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開啟了一段新的熱帶田園生活。遠離城市喧囂,避開擁擠人群,自給自足,和老朋友們一起養花、種菜、做飯......享受平凡又珍貴的田園時光。節目裡鄉村的變化和美好的田園生活景象,讓人羨慕嚮往,這的確是生活在快節奏、鋼筋水泥都市的城市動物們所憧憬的生活沒錯了。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孟浩然一生布衣的生活反倒成全了他,使他成為優秀的田園詩人。使中國的詩壇上多了一位田園詩人,也由此而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田園詩歌。孟浩然書影繪像孟浩然的詩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傳唱千年經久不衰孟浩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他的成就都體現在反映田園生活的詩作中,他的詩作通俗易懂,即使到了現在,他的很多詩句都在傳唱中。
  • 抖音上的年輕人:嚮往的田園生活其實很簡單
    記得之前給大家介紹過一個叫做麥小登的女孩,我形容她的生活是美好的。有山有水,有家人,有溫情。在她的抖音短視頻裡,建設中的新農村永遠都是最好的背景,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詩意與夢想的遠方。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像我一樣,嚮往城市的繁華。但也還有一些人選擇留在農村,像麥小登一樣,一邊建設,一邊記錄。
  • 《嚮往的生活》頻上熱搜,與《變形計》一樣,只是有錢人的遊戲
    《嚮往的生活》頻上熱搜,與《變形計》一樣,只是有錢人的遊戲《嚮往的生活》最為慢節奏綜藝題材節目,第四季在翹首以盼中悄然開播,由於是貼近生活的題材作品,一經播出便登上熱搜佔據頭版頭條,吸引大批觀眾熱情。現代生活快節奏,然而嚮往的生活則是將原本已經讓人淡忘的田園生活搬向忙碌工作的人群當中,成為懷念生活原本模樣的範本。
  • 用心靠近嚮往的生活|梵蜜琳x芒果TV《嚮往的生活4》,留住生活中...
    來源:創商網眾所周知,由芒果TV推出的"慢綜藝",其中要數最受歡迎的一定是非這檔《嚮往的生活4》莫屬。同時還有官方網絡指定產品——梵蜜琳貴婦膏,助陣嘉賓在鏡頭前自信滿滿,隨時展現最佳的肌膚狀態,將會為這檔節目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 四大山水田園詩人,王孟韋柳,四種風格誰能打動你?
    到唐朝,山水田園派詩歌更加成熟,我們常說王維、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人物,其實不然,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中晚唐時期,又有韋應物、柳宗元接過了接力棒,繼續將山水田園詩派發揚光大。這四位偉大的詩人,同屬山水田園派,彼此之間又有何異同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