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作家張雲去參觀動漫展,看到一群孩子打扮成妖怪的模樣,於是詢問其中一個孩子,知道自己裝扮的是什麼嗎。孩子回答說:「當然知道,這是日本的妖怪,叫姑獲鳥。我們裝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張雲聽罷,心被深深地刺痛。那群孩子裝扮的姑獲鳥、天狗、饕餮等,幾乎都是中國妖怪。在孩子們的眼裡,竟然全成了日本妖怪。
妖怪學在日本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張名片,廣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毫無疑問也影響到了中國。這就是為什麼張雲在動漫展上會遇到這樣的一幕。事後,張雲痛定思痛,然後用十年的時間創作了《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引用從上古到現代各種典籍近300部,收錄妖怪共計1080種,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還原了根植於中國的日本妖怪的本來面貌。作者的目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中國的妖怪文化,並把其發揚光大。
01、大導演的推波助瀾,將日本的妖怪文化打造成流行文化的名片
妖怪學在日本是一門顯學,顯學顧名思義就是指一時在社會上處於熱點的、顯赫一時的學科、學說、學派。由此可見,妖怪文化在日本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的妖怪文化雖然名揚海外,但是日本本土的妖怪卻很少,只佔10%。另外的70%來自中國,還有20%來自印度。唐朝時,眾多的遣唐使把大量的中國文化帶回了日本。所以,日本妖怪文學成形於中國唐代的文化輸出。這也是張雲所感嘆的,中國妖怪變成了日本妖怪的原因。
19世紀90年代時,日本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創立了「妖怪學」,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妖怪作為學問進行研究的國家。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文學家大量運用妖怪元素進行創作,從而讓妖怪文學引起世界矚目。隨後,繪畫、漫畫、影視等藝術形式,極大地推動了妖怪文學的影響力。從此,日本妖怪文化走向了世界。
電影作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文化載體,對日本妖怪文化傳播的作用最不容忽視。特別是宮崎駿等大導演在電影中對妖怪元素的巧妙運用,使日本妖怪成為全世界大人和孩子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
宮崎駿對妖怪文化極為熱衷,我們從他的電影中可以一窺端倪,他的很多電影中都有妖怪的元素,比如《千與千尋》的無臉男、《幽靈公主》中的小樹精、《懸崖上的金魚姬》中的波妞等。這些妖怪形象隨著宮崎駿的電影風靡全球,從而被全世界的人們所熟知和喜愛。日本妖怪從而成為日本的文化象徵名片之一,也成為世界流行文化中極具含金量的名片之一。
02、中國妖怪文化逆風而行,走出低谷,贏得國人的重視和關注
說起中國的妖怪文化,起源遠早於日本。從上古神話中我們就可以一窺原始妖怪的身影,比如擁有面如牛首、背生雙翅的蚩尤。夏商周三代,原始宗教盛行,妖怪往往以負能量的身份出現,代表災禍。戰國時《山海經》的出現,使各種妖怪形象更加具象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拾遺記》《搜神記》等眾多文學作品的出現,對後世的妖怪文學發展影響很大。
沿著歷史的脈絡,繼續追溯。唐代時,妖怪文學走向人間,變得極具煙火氣,狐精、花精大量湧現。明代的《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的出現,賦予了妖怪文學新的內涵和形式。清代的《聊齋志異》是中國妖怪文學最後一部裡程碑式的傑作,堪稱妖怪文學的絕響之作。民國時,綿延幾千年的妖怪文化陷入低谷,失去了社會影響力。自上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妖怪文化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那些曾經家喻戶曉的妖怪形象也被人們淡忘。
當日本妖怪文化崛起後,中國學者們才漸漸意識到,原本屬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已經牆外開花,香飄四方了。所以,重拾這門傳統文化,成為眾多國人的夙願。
在我國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從民國至今妖怪文化處於低迷狀態,但是隨著影視藝術的蓬勃發展,很多大導演對妖怪文化越來越重視。就拿《聊齋志異》來說,很多大導演把裡面的經典故事用電影的形式進行了不同的演繹。1987年上映的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2008年上映的陳嘉上導演的《畫皮》,都獲得極好的口碑,也讓妖怪文化展露出新的生機。
近幾年,妖怪在電影中更是成了討喜的主角。2015年上映的許誠毅導演的《捉妖記》,裡面可愛呆萌的小妖王胡巴,成為大人和孩子們追捧的愛寵。2019年上映的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無論是被眾人視為妖怪的哪吒,還是具有妖怪血統的敖丙,都隨著電影的火爆,成為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妖怪從負能量的代名詞轉變成有血有肉、有笑有淚、有溫度有實感極具人性化的形象。
很多人說,日本的妖怪很可愛,但中國的妖怪沒人愛。近幾年電影《捉妖記》《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卻成功扭轉了這一局面,很多中國妖怪變得人見人愛。妖怪文化也漸漸成為流行文化的名片。
多年來,很多學者和文化、藝術工作者都在努力讓中國妖怪文化走出低谷,幸運的是中國妖怪文化雖然逆風而行,崛起困難重重,但是終於閃現出曙光,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和關注。
03、1080個妖怪故事,對中國妖怪體系全新構建,激發探索興趣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古人習慣將「鬼神」並稱,不加正負面的區分,只是泛指超自然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鬼和神分別演變成邪惡與正義的化身。為此,人們對神頂禮膜拜,對鬼唯恐避之不及。久而久之,妖怪文化就這樣被人們拋棄在時代的洪流中。對此,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說:「無論代表正能量方面的神明祖靈,還是偏重負能量方面的妖魔鬼怪,都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對象。」這也是作家張雲專門為妖怪著書立說的根本原因。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可以說是一部龐大的中國妖怪大百科全書,作者搜索古代典籍中的各類妖怪,系統地歸納為「統領」「妖」「精」「鬼」「怪」五大類。每個部分以妖怪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每篇故事文末列出典籍出處,便於讀者閱讀或進一步探究。此外,為了掃清閱讀障礙,每篇故事都是以白話文的形式來演繹,即便是兒童閱讀也毫無壓力。
本書是對妖怪定義的溯本清源,也是對妖怪體系的全新構建。開篇是「統領」,裡面包括兩個大名鼎鼎的妖怪:白澤和方相氏。這兩個妖怪來自上古神話傳說。作者以這兩個妖怪開篇,頗有深意。
據說,黃帝巡狩時,在東海之濱遇到了一頭異獸,此獸不僅懂人語,而且通曉萬物之事,它的名字叫白澤。黃帝向它請教鬼神之事,白澤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妖怪一一道來,共計11520種。黃帝命人記錄下來,編訂為《白澤圖》。因白澤,世人才知天下妖怪之事,所以白澤在妖怪中的地位十分特殊。
方相氏的來源也與黃帝有關,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去世,黃帝就命另一個妻子嫫母負責祭祀,並封她為「方相氏」。後來,方相氏成為驅邪的象徵。方相氏現身驅鬼的儀式稱為大儺,自周代就流傳下來,到唐代最為興盛。大儺通俗地說就是一場大遊行,方相氏戴著黃金面具,上生四目,披著熊皮,雙手執戈和盾,帶領著象徵世間精怪的「百鬼」前行。就這樣,方相氏從上古祭祀漸漸演變為妖怪首領。因此,方相氏在妖怪中的地位相當高。
除「統領」之外的其他四大類,作者收集的妖怪種類極為繁多,其中「妖」有136種,「精」有180種,「鬼」有275種,「怪」有487種。從中你可以找到所有妖魔鬼怪的原型,並了解它們非同尋常的故事。
張雲說:「寫作本書的日夜,我始終都覺得這些妖怪熙熙攘攘來往於我身邊。它們中的很多已經被人遺忘得太久,它們看著我,看著我把它們的名字寫下來,盼望著我把屬於它們的故事告訴給更多的人。」這是對中國妖怪文化與妖怪文學的傳承和發展,亦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文化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可以促進國際地位的提高,所以提升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現階段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妖怪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妖怪文化缺失,對於中華文化而言是一種難以估量的損失。所以,探索、研究、弘揚中國妖怪文化是現代人不容忽視的責任。《中國妖怪故事全集》拋磚引玉,為中國妖怪文化的全面回歸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