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21|博納於冬:我們應該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2020-12-07 新京報

核心觀點:

1、這次疫情對電影業的影響,我認為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我常說一句話,有電影人在,就有好電影;有好電影,觀眾就會回來。

2、我們不應該以追趕美國為目標。我們應該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3、行業需要金融資本的支持,需要銀行低息的,甚至貼息的行業扶持政策,需要優惠的退稅政策。符合上市條件的允許上市,以及發債再融資和直接融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不是僅僅靠補貼,因為補貼不能形成產業循環,而且補貼的力度也是杯水車薪。

電影業正在復甦中。

在電影院線復工的百餘天內,湧現了《八佰》《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等叫好叫座的影片,去年因疫情撤檔的《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也宣布定檔今年春節檔,資本市場也迎來博納影業成功過會的消息。

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對博納影業董事長、總裁於冬進行了專訪。面對整個電影行業面臨的資金壓力,於冬認為,不應該單純靠補貼,應該形成良性的內生循環。資金方面,應該打通電影製作企業直接融資、銀行貸款、發債和上市的通道;內容方面,應該集中優勢資源到重點影片上,未來幾個公司一起投一部電影,或者幾個導演一起創作一部電影將成為常態。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疫情期間,國內電影票房超過了美國的票房,於冬表示,「我們不應該以追趕美國為目標,我們已經是電影生產大國,第一大電影放映市場,所以我們應該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對比上世紀九十年代,目前電影行業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在產業政策、硬體基礎和人才培養上都取得了極大進展。

不以追趕美國為目標,應從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

新京報:你下海創立博納影業的時候正值影視寒冬,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電影行業的各個環節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你覺得這兩次行業的不景氣,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於冬:我入行的時候剛好是中國電影最低迷的時候,低迷到什麼程度,就是所有的電影製片廠都虧損。當時大家都在說電影的末日將來了,因為電視、卡拉OK等新的娛樂形式逐漸取代了電影,很多電影院關停,陣地都沒有了。

1998年全年的電影票房創了歷史新低,只有8.3億票房。那一年有一個很著名的電影叫《鐵達尼號》,這部電影放映了近半年,達到3.6億票房,但它佔用了太多的檔期,國產影片票房可能都不到兩個億。那時候,我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宣發處,負責發行影片,影片都沒怎麼生產了,發行科更是門可羅雀。但恰恰是那一代的電影人,尤其是國營廠的一些廠長們的堅守,像韓三平、朱永德等,才維持了每年100部左右的故事片生產。

那一次的寒冬,讓我們痛下決心,進行市場化改革。從2001年之後,一系列的電影產業政策推出,包括允許民營經濟進入到製片、發行、影院建設等行業,市場化的活水激活了整個市場。2001年以後,電影市場開始逐漸爬坡過坎,取得了連續17年至18年的高速增長。相當於從只有1100家影院、1800張銀幕、年票房不到9億的市場,躍升到2019年的644億票房、年產影片1080部、銀幕7萬餘張,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2020年的疫情,導致了電影院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停擺。但這次的影響,我認為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中國電影產業經過前20年、三代電影人的努力,已經夯實了產業基礎,已經有了足夠的創作積累,銀幕數量已經達到7萬張,尤其是年輕導演的崛起,形成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力量集聚。我常說一句話,有電影人在,就有好電影;有好電影,觀眾就會回來。

新京報:你之前提到一個觀點,大意是在我們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可能電影票房10年內就可以追平美國。現在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國內票房甚至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票房,你的觀點是否有發生變化?

於冬:我們不應該以追趕美國為目標。目前國外的疫情更嚴重,他們推遲復工的時間會更長。更重要的一點,我們已經是電影生產大國,第一大電影放映市場,所以我們應該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這個增長勢頭是不是依然能保持,疫情後使觀眾回流到影院的信心很重要,回流的信心來自於哪?來源於一大批源源不斷的好作品。

新京報:電影行業最大的壓力是在資金上?

於冬:我們資金還好,2019年總票房640億,博納影業貢獻了83億票房。這83億票房的分帳大部分在去年年底疫情前,已經基本收回來了。雖然在疫情當中也受到影響,但也是一個健康的狀態。2020年也會實現整個集團的盈利,可能業績不如去年好,但是我相信我們會觸底反彈的。

作為內容製作公司,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市場是不是還需要1000部電影?我們可能需要把沒有票房的那500部的資金投入收回來,集中到頭部的重點影片上。未來可能幾個公司一起投一部戲,或者幾個導演一起創作一部戲,是常態。這樣院線也會得到恢復,製片行業也得到緩衝,這樣整個電影產業才能進入到良性發展的軌道。

行業需要金融資本的支持,需要銀行低息的,甚至貼息的行業扶持政策,需要優惠的退稅政策。包括金融市場的支持,比如符合上市條件的允許上市,以及發債再融資和直接融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不是僅僅靠補貼,因為補貼不能形成產業循環,而且補貼的力度也是杯水車薪。

流媒體平臺應建立成熟的點擊分帳模式,而不是直接買斷

新京報:從今年年初開始,就有受疫情影響無法上映的影片登錄流媒體平臺的現象,比如《囧媽》《花木蘭》等,未來是否會出現流媒體(視頻網站)和電影院爭奪影片的情況,很多人說以後是不是就不需要電影院了,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於冬:春節檔的很多影片都在線上放映了,我認為這是電影公司的無奈之舉,包括在Netflix(美國流媒體網站)上播放的《花木蘭》,這說明可能連迪士尼這樣的巨無霸公司都面臨資金回收的壓力,或者前期宣發成本投入過大。所以我們更多是理解,其實院線也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的封殺或者制裁,這也是在疫情下沒有辦法(的舉動)。

我覺得,未來可能會形成院線和流媒體平臺自己出資定製電影的情況。院線電影還會有很多人去拍;(流媒體)平臺也會有意願投資拍一些在平臺上播放的電影,通過更成熟的點擊分帳模式,鼓勵創作者通過影片質量提高分成收入,而不是一次性買斷或者包拍。

博納影業也會分流一部分創作力量,跟平臺合作去拍攝一些線上播放的定製化的電影項目,這都是相輔相成的,唯獨不能變的是嚴謹的創作態度。院線電影的優勢在於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休閒娛樂和社交功能,這些都是院線電影未來贏得觀眾的機會。但是更主要的是,要通過提升創作理念,了解創作規律,提高科技力量,來提高院線電影的視聽體驗,這才是未來院線電影的生存方式。

新京報:你的意思想在院線之外,在流媒體平臺上多一塊增量市場,並不是分流?

於冬:應該回到(流媒體)平臺分帳模式的改進和透明上來,不是說趁機壓低價格收購這批院線電影。這些院線電影被收購之後,電影公司是沒有再生產能力的。只有通過院線觀影人次的提升,來維持它的再生產能力。所以如果平臺抱著割韭菜的方式趁機抄底收割,那是傷害院線電影背後的投資商的。

因為現在投資電影的資金,只有行業的內生循環資金,熱錢沒有了,房地產老闆不投了,煤老闆大哥也沒錢了。如果網際網路大哥們再趁機殺價,那就是要了行業的血脈,所以我們更希望網際網路的巨頭們提高點收購價格,而不是趁機壓價。

影片斷檔可能導致中小影院關店潮,應抓緊創作生產

新京報:從2015年開始是院線投資的大浪潮,很多影院公司有非常多的擴張情況,但這些電影院在去年或者前年才投入使用,結果突然遇到疫情,那麼,院線會像以前一樣繼續上線項目嗎?

於冬:我們從1800張銀幕增長到7萬張銀幕的時候,經過了20年的發展,確實帶動了城鎮化的發展,讓購物中心嵌入電影院成為商業模式。未來,可能會形成社區型的影院,像超市一樣,會成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一種生活方式。

但疫情使得尾部的一批電影院出現關店潮,如果後續創作生產跟不上,影片的斷檔可能會加劇關店的速度。而且國外的疫情還在延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國外進口影片的生產,復工時間比我們還要晚,所以進口影片的片源,明年會出現斷檔。現在當務之急,應該抓緊創作生產。

新京報:這會不會導致影院或者影投公司的進一步整合,或者說一些小影院被出清掉,因為有數據說可能有4000多家影院在疫情中關店了。

於冬:具體數字現在還沒有直接的統計,但肯定會有大部分尾部的店關店。經營的壓力主要還不是因為分帳,是房租交不起,不光是電影院,好多小的餐飲店都關掉了,零售行業都面臨這個問題,不要把它放大到電影行業獨有。

我覺得更多是要發揚企業家精神,多溝通。比如博納影業旗下很多影院,疫情期間的租金都得到了相應減免,我覺得這就體現了企業家幫企業家,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勁。

主動請纓拍攝《中國醫生》,希望拿部分票房幫助抗疫

新京報:我聽說武漢剛剛解封沒多久,博納影業就派了很多創作者到武漢去做《中國醫生》這個電影,想問一下這個片子現在進度是怎麼樣的?

於冬:《中國醫生》十一期間在無錫舉行開機儀式,現在已經轉場到武漢拍攝了。疫情當中,湖北省有20多萬醫生、護士,全國增援武漢有4萬多人,每一個醫護工作者都是舍小家顧大家,來面對病毒所帶來的災難。我們被這些故事感染到,所以博納影業向國家電影局主動請纓,拍攝一部聚焦醫護群像的當代電影。劉偉強導演在跟我充分溝通後,率領《中國機長》原班人馬投入到電影劇本的創作中。

武漢解封當天,我們的採訪小組就進到了武漢,去採訪各大醫院的一線醫護工作者,還有援鄂醫療隊的人。每一個醫護給我們講述的故事,都很感動。而我們的責任就是把這樣的故事用電影的形式搬上銀幕。

我希望,每個中國人在明年或者更久遠的時候,都能想起2020年的那些瞬間。通過電影的手法再現那一時刻的景象,讓它不僅成為時代的記憶,同時也是對那些犧牲的人,包括病人、醫生的緬懷。

新京報:這次對於《中國醫生》你有怎樣的票房期待?

於冬:我希望每張電影票都有一份(來自)觀眾對疫情的支持,希望拿出票房裡的一部分來支持疫苗的研發,而不僅僅是我們要賺多少票房。疫情並沒有結束,還會有更長時間的常態化防控,所以我想這部分的電影票房可能還有一部分要支持抗疫工作。

新京報:聽說你在疫情期間請很多製片、編劇、導演來家裡吃飯,幫他們疏解不安,還親自和物業的老闆去談價格,這期間你最大的焦慮是什麼?有什麼感動的事情?

於冬:上半年,我們內部的高管主動減薪一半,我們還積極地跟影院業主方溝通,大部分業主都在租金上做了不同程度地減免,(他們)減一毛錢都是情誼。最重要的是我們通過跟藝術家的交流,讓大家在創作上、心靈上互相幫襯。導演們也給我加油,都說於老闆要挺住,所以我覺得作為電影的出品人、製片人,更多的是需要行業內抱團取暖,而不是單打獨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金蕾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世輝

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博納於冬:我們應該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原標題:看2021|博納於冬:我們應該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來源:新京報核心觀點:1、這次疫情對電影業的影響,我認為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我常說一句話,有電影人在,就有好電影;有好電影,觀眾就會回來。
  • 於冬:博納要用好作品回饋觀眾
    如今電影重啟,中國在內的世界電影產業都需要復工復產,電影產業格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都必然會發生深刻調整,越是在這種時刻,越要堅持中國電影人的追求。用優秀的電影作品回饋觀眾、反哺社會,這也是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於冬和他的博納矢志不渝、長期不懈的追求和心願。
  • 楊瀾對話博納總裁於冬:停工8個月,中國電影還能恢復往日輝煌嗎
    《楊瀾訪談錄——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系列在騰訊新聞重磅上線,首期迎來了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先生。本次節目,楊瀾與於冬進行了一場有關影視行業的交流碰撞,深挖疫情影響下的中國影視行業市場現實,同時探討了如何調整未來業務發展的戰略等問題。
  • 於冬:博納的堅守與努力
    但在電影人和觀眾的共同努力下收穫了一個值得慶賀的國慶檔之後,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在出席"一帶一路"電影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困難的時期,大家能夠聯手給更多的企業發展信心。"電影市場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幾乎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所以我也特別感謝所有的電影行業同仁,我們的堅守,我們的努力,我們終於贏回了觀眾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關注。
  • 《楊瀾訪談錄》對話於冬:電影要和時代息息相關
    博納集團董事長於冬:174天的離別,中國電影別來無恙 《楊瀾訪談錄——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系列在騰訊新聞重磅上線,首期迎來了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先生。
  • 於冬百合獎破解博納大電影 笑談「竊聽」系列風雲
    人民網北京4月30日電 (溫璐)昨日,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攜華語電影年度巨製《竊聽風雲3》的導演麥兆輝和莊文強亮相百合獎,並在現場與眾多華語電影人分享博納大電影品牌的成就密碼。談到《竊聽風雲3》,於冬自豪地說:「《竊聽》系列是中國商業類型片裡真正稱得上高智商電影的作品,從出品第一部到現在的《竊聽風雲3》,中間有五年的時間,但市場上始終沒有出現第二個能夠將『警匪』、『商戰』、『鬥智』『動作』等眾多精彩元素完美融為一爐的品牌,這既說明了《竊聽》系列的題材夠獨特,也反映出博納作為產業中堅力量的文化品味和責任感。」
  •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榮獲第七屆文榮獎最佳電影製片人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獲得"最佳電影製片人";博納影業集團出品發行影片《烈火英雄》的編劇於勇敢、陳國輝獲得"最佳電影編劇"獎。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獲得第七屆文榮獎最佳電影製片人榮譽陳國輝憑藉《烈火英雄》獲得第七屆文榮獎最佳電影編劇獎頒獎詞如下:
  • 風暴中的博納與於冬,又要衝擊A股了
    他比於冬長3歲,稱呼於冬一直是「老於」或「於老闆」。關於他的信息不多,關于于冬的信息不少。談博納,目光也基本聚焦在於冬身上。博納影業創始人於冬。圖源:視覺中國可於冬對外講話又總是千篇一律。他不諱言自己的商人身份,但更會強調做電影的情懷和理想。他靠引入並發行港片起家,靠投資製作主旋律商業電影賺得盆滿缽滿。
  • 於冬:電影創作要抒寫國家歷史
    在剛結束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記者專訪了博納集團董事長於冬,他談了今後新主流電影該如何發展。  於冬回憶這半年的心境,真是百感交集,「整整6個月,對我們電影院的同行來講,非常焦慮,或者說是無奈」。大家齊心互相幫著出謀劃策,力爭把每一部電影都打磨成精品力作。」  在疫情影響下,電影院停擺後諸多影片成為庫存,諸多中小影視企業都面臨現金流短缺。於冬坦言,現在行業外的熱錢消失,反而更需要電影行業內生循環的增長,「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拿出好作品讓觀眾回流,讓市場逐漸良性循環。否則觀眾逐漸分流,電影院關店速度還會加劇」。
  • 博納於冬發家史
    這是第一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中國內地的影視集團,這與他的創始人於冬功不可沒!下面就根據資料看一看,這家全國最大的民營電影公司如何發家致富的。 博納於冬是如何發家?
  • 博納影業的底牌:於冬習慣一直賭 但他會一直贏嗎?
    博納影業的底牌,來自內容質量,特別是對拳頭產品的重視,來自大國題材的戰略,來自人才的全方位綁定,來自內容+渠道的協同布局。最核心的,還是創始人於冬,一如既往的賭性。出彩在查稅風波等因素影響下,影視業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寒冬籠罩,2020年疫情影響疊加,更是令行業哀鴻遍野。
  • 廣東博納影業宣布落戶廣州,打造中國電影創作高地
    廣東博納影業傳媒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廣東博納影業傳媒有限公司落戶廣州南沙於冬: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三極應該在廣州此次博納廣東總部落戶廣州,也將與廣東的電影同仁一起在創作上與廣州展開一系列合作。現場,於冬宣布了接下來博納將打造的一系列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要題材的大片。其中一部是歷史題材影片,暫定名為《林則徐》,講述的是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上海電影製片廠曾在1959年推出過一部《林則徐》,由鄭君裡、岑範執導,趙丹主演。
  •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是...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是電影工作者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每日經濟新聞 2020-
  • 電影《緊急救援》點亮福田致敬英雄,成冬日暖心之作,於冬:電影的...
    電影《緊急救援》在全國熱映中,今日導演林超賢攜主演彭于晏、王彥霖來到深圳進行路演,影片的出品人、博納影業總裁於冬也來到現場為該片助陣。此次深圳發布會上還進行了一項別有意義的「點亮福田 守護深圳」活動,主創們攜手點亮了深圳地標性的外牆燈光致敬平凡英雄。
  • 博納影業副總裁黃巍墜亡 電影院線無處話悲涼
    官網顯示,博納影業是國內首批從事電影發行業務的民營企業,深耕於影視行業多年。自成立以來,公司以發行業務為核心競爭力,不斷向產業鏈上遊(投資、製作)布局,衍生出主投發行、參投發行、純發行和純投資四類業務;同時向產業鏈下遊(影院放映)延伸,為影片發行提供影院渠道支持,成為一家以發行為核心競爭力,具有全產業鏈布局的電影集團公司。
  • 《緊急救援》點亮福田致敬英雄 於冬:電影的內核是永不放棄
    電影《緊急救援》活動照電影《緊急救援》在全國熱映中,今日導演林超賢攜主演彭于晏、王彥霖來到深圳進行路演,影片的出品人、博納影業總裁於冬也來到現場為該片助陣。此次的深圳發布會還進行了一項別有意義的「點亮福田 守護深圳」活動,主創們攜手點亮了深圳地標性的外牆燈光,大屏上打出「《緊急救援》致敬平凡英雄」的字樣一時間點亮整個鵬城,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這些平凡英雄更應該被銘記,這也是電影《緊急救援》所要傳達的內核。
  • 傳媒行業:從博納影業看影視院線與流媒體發展趨勢
    投資要點:  博納影業過會加碼主業,主業之一內容端新主流大片產出帶來的票房與社會影響力已超「美國大片」;主業之二院線牌照獲批促全長產業鏈發展博納的電影產品商業性與藝術性並重累計出品影片超過250部,獻禮三部曲為2021年業績護航,優質導演資源為高質量產出提供基礎,參股上遊IP供給公司果麥文化
  • 國海證券--傳媒行業深度報告:從博納影業看影視院線與流媒體發展趨勢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博納影業過會加碼主業,主業之一內容端新主流大片產出帶來的票」房與社會影響力已超「美國大片」;主業之二院線牌照獲批促全長產展業鏈發展博納的電影產品商業性與藝術性並重累計出品影片超過250部,獻禮三部曲為2021年業績護航,優質導演資源為高質量產出提供基礎
  • 博納於冬:片源供給不足 僅能支撐到明年三四月份
    7月25日,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談到自己疫情期間的工作。他表示,自己為旗下影院「降租」的需求得到了多家地產公司的「同情和理解」,他們在疫情期間為博納影院免除了所有租金。「這就是企業幫企業,企業家幫企業家,代表了中國經濟的韌勁。」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影行業全產業鏈遭受衝擊。影院空場經營,還要承擔物業費和租金,加之損失半年票房,經營承擔巨大壓力。
  • 於冬:影院「復甦」內容才是「源頭活水」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黃岸)在近日舉行的「聽見花開 電影先行」廣州電影行業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影協副主席、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宣布,廣東博納影業傳媒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廣州南沙。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於冬談到影院復工復產時直言,「需要一大批好的電影」才能吸引觀眾重回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