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考研筆記161)
學生李清文 編輯
朱光潛譯裡普斯《論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這裡所確定的一種事實:對象就是我自己,根據這一標誌,我的這種自我就是對象;也就是說,自我和對象的對立消失了,或則說,並不曾存在。」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一、說在前面的話:
1、這是一個學生寫的考研複習筆記,是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摘錄、記錄,還有一點兒自己的隨想隨感。文中所錄的參考答題,也只是參考。
2、為了不把時間耽誤在與撲所迷離的平臺「規則」和舉報「用戶」之間的毫無實用意義的矯情上,下文中將用「話詩一句」的方式來改變文本表面。可能影響閱讀體驗,但為了不破壞參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個人的表述、轉述,出此下策。望讀者朋友們體諒我的無奈。
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
名詞解釋:移情
1、文:移情是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種美學觀念,認為主體在接觸對象時,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對象上去,使原本無生命的東西有了生命,本無情感的東西有了人的情感、思想、感覺和意志,非人的事物因而人情化、人格化。
2、話詩一句: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3、文: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張的機會,進入非自我的外在對象中去活動,這樣,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無限,由禁錮到自我解脫,獲得充分自由,於是,美感就發生了。
4、文:19世紀德國理論家提出了移情作用的概念,英語譯為移情。移情作用表示旁觀者自身與眼前的人或物渾然成為一體,以致旁觀者似乎切身體驗到對方的體態、動作和情感。
5、話詩一句: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6、文:移情常被描述成「我們的主觀感情不自覺地向客體的投射」,也常被解釋為一種內模仿的結果;即對客體的觀察引起初發的肌肉牽動,這種牽動並非為觀察者自身的知覺所感知,而似乎是由外界事物所引發。客體或為人、或為非人類,甚或為無生命的東西。
三、總結及其他:
1、關鍵詞:自我和對象、美學、情感移注、渾然一體
2、閱讀說明:上文中第1、3、要點組成一個完整的答題;第4、6要點組成一個完整的答題。
3、我想說的:沒什麼可說的,理論知識就是單調一些。不複習也不行。
4、《鄘風·桑中》是一首情詩,但是「雲誰之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