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考研筆記166)
學生李清文 編輯
毛澤東說:「神話中所說的矛盾的互相變化,乃是無數複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於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想像的、主觀幻想的變化,並不是具體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變化。」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一、說在前面的話:
1、這是一個學生寫的考研複習筆記,是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摘錄、記錄,還有一點兒自己的隨想隨感。文中所錄的參考答題,也只是參考。
2、為了不把時間耽誤在與撲所迷離的平臺「規則」和舉報「用戶」之間的毫無實用意義的矯情上,下文中將用「話詩一句」的方式來改變文本表面。可能影響閱讀體驗,但為了不破壞參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個人的表述、轉述,出此下策。望讀者朋友們體諒我的無奈。
二、參考答題要點:
名詞解釋:神話
1、文:是遠古時代人類創造的反映自然界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敘事作品。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極為低下,人類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現象,處在一種矇昧狀態之中,以為天地萬物也是有生命的;
2、話詩一句: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3、文:為了解釋和控制自然,他們以自身的經歷為依據,把自然物和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和神化,並通過不自覺的藝術加工,編造出許許多多關於神和半神的故事。
4、話詩一句: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5、文:這些故事是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發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反映了原始人對自然和現實的認識,表現出原始社會的生活情景和人類最初的思想感情。
三、袁行霈老師說過的話:
6、文:神話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宇宙自然、人類自身及諸種文化現象的起源以及對死世間秩序的理解,神話的主人公包括神衹、始祖、文化英雄、神聖動物等,神話故事一般具有變化、神力和法術等因素。
7、話詩一句: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8、文: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徵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9、總結教材中的要點:社會實踐中的創造;對環境、自身、生死的認識和理解;徵服自然的願望
四、其他說法:
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2、艾布拉姆斯: 「神話學是曾被特定的文化群落認為是真實的並流傳下來的故事體系,它(從神明及其他超自然人物的意向和行為的角度)解釋了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和事物為什麼以這樣的方式存在,以此為社會習俗慣例提供依據,建立人們生活所遵循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