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重慶一直是一座水運發達的城市,碼頭是重慶的標誌性符號,因為山多、霧多,又被稱為山城、霧都,並揚名海內外,直到本世紀初,重慶又多了一個稱謂,那就是橋都。
40年前,重慶市只有一座嘉陵江大橋, 兩江四岸的人員物資交流主要依靠渡船, 為了緩解市區和南岸的交通壓力,政府決定建設重慶長江大橋, 1980年7月1日,長江第一座公路專用橋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開通。
重慶長江大橋北接渝中區石板坡,南接南岸區黃葛渡,七腳t型梁橋結構,全長1120米,寬21米,最大跨度174米,雙向4車道,1977年開工的重慶長江大橋,建設費用非常有限,本著服務社會的獻身精神,國家呼籲市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此,從耀翁老人到幼兒園兒童,熱情高漲的珊瑚堤錘子玉石被用作混凝土材料, 據統計,重慶長江大橋的建築勞動增加了數萬人參加了。
作為當時巨大工程的重慶長江大橋,設計師們一定考慮建設輔助的象徵景觀, 因此請在四川美術學院成立雕刻小組,設計「春夏秋冬」的主題雕刻,意味著美麗的四季四位雕刻人物,分別放在橋頭四個方位。
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術界已經開放固化思維,尊重藝術表現規律本身,四川美術學院雕刻組大膽創作的「春夏秋冬」人體雕刻充滿感染力, 但是,由於當時發生了爭論,折中修正,添加絲帶,隱藏人體的一部分, 後來,這座雕塑獲得了國家級獎項。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原長江大橋寬度不足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政府決定增加複線橋, 2003年開工,2006年竣工的複線橋,石板坡長江大橋的日通行力達到了8萬臺,大大改善了大橋通行的情況,為了更好的通航要求,複線橋中間取消了橋墩,主要橫跨330米,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一跨度的梁橋。
旅行不只是為了逃避生活的苟且,更是為了認識旅行本身,小編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