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驚蟄來臨之際,天氣漸暖,萬物復甦,因冷熱空氣反覆「搏殺」,故有春雷漸動,冬眠的動物也開始甦醒。
在驚蟄節氣過後,南方的暖溼氣流開始日漸活躍,氣溫會明顯回升,淮河以南地區的平均氣溫可以達到7~8℃;淮河以北地區的平均氣溫可以達到6~7℃,比"雨水"節氣時的氣溫分別升高了4℃和3℃。此時,樹木開始發芽、春長;春播作物開始準備播種,正是需要雨水滋潤大地的時候,如果此時下雨,將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北方地區,盛產冬小麥,而此時長在地裡的冬小麥在經歷了北方地區常見的冬旱現象之後,急需雨水滋潤,否則,將「無力」生長。倘若此時能有一場春雨「解渴」,冬小麥會藉助漸漸升高的溫度快速返青,從而為拔節孕穗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可以說,如果驚蟄時節下雨,將非常有利於冬小麥的生長。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了「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秸場中如土堆」這句俗語。
其實,在民間,關於驚蟄時節的農諺還有許多,譬如,「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等。
關於這兩句農諺,也有必要說道說道。
這兩句農諺來自於南方地區。所謂的「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的意思是:如果驚蟄時節打雷下雨,會非常有利於稻穀的生長,當年的稻穀一定會獲得大豐收,家家戶戶都不缺米吃,那麼,誰再想賣米,可就賣不上好價錢了。
而「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的意思是:驚蟄節氣過後,天氣漸暖,無論是蛤蟆也好,還是老角(白眉鵐)鳥也好,都會從冬眠的狀態中甦醒,開始鳴叫了。
其實,在驚蟄時節還有許多民俗,譬如在南方的有些地區,會在驚蟄時節舉辦一個除蟲儀式,因為驚蟄時節過後會有「雷動」,百蟲「驚而出走」,紛紛從泥土、洞穴中爬出來,開始殃害莊稼,滋擾生活。所以,一定要舉辦一個儀式,「鎮住」百蟲。
另外,廣西金秀瑤族會在驚蟄時吃「炒蟲」,他們家家戶戶會拿出玉米(把玉米當蟲子)炒熟,然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在盡興處還要進行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會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大功。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驚蟄時節若有雨,當季的糧食收成會比較好,家家戶戶都不缺糧,糧食的價格就比較低。至於說驚蟄時節「閃雷」,是一種自然現象,因為此時是冷熱空氣反覆「搏殺」的時候,所以,與當季的糧食豐收並沒有必然聯繫。人們將「閃雷」編排在這句俗語中,只是為了合轍押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