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大家一句:「您知道多肉嗎?」你八成會說:「知道啊,這小植物很要養,肉嘟嘟的,種在家裡可以裝飾居家環境」。但是我要問一句「您了解瓦松嗎?」恐怕知道的人並不會太多。如果問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對瓦松略有記憶的可能會說:「多肉就是瓦松吧」,鑑於很多人對瓦松這種植物有欠了解,今天我就此機會和大家聊一聊瓦松這種植物。
瓦松這種植物對於目前農村平房、高樓而言並不多見,80後的農村朋友估計會知道。反正我是最清楚他的,因為我家原來住的是土牆帶瓦那種房屋,這些「小可愛」們常常生長在向陽牆頭、房頂瓦片層間,看似它很容易成活,其實它也對生存環境「很挑剔」,如果當下的條件空氣不好、氣候和水源有問題,它是絕不生長的,因此老百姓也常常把它叫作「太歲草」與「瓦神」,意思是誰家房屋上長有瓦松是很吉利的事情,說明所在的房屋環境相對較好,否則多肉就難以生存下去。
上周我來到爺奶曾經住過的老房屋院子裡驚喜地發現了瓦松,只見它們高約15-40公分左右,參差不齊中不失活潑,莖葉朝著陽光斜伸,數10多株瓦松,顏色卻有很多,綠色翡翠般的,粉紅或深紅色的也有,更有綠色帶紫的,在凌寒與陽光下格外亮眼。
冬季常常以萬物肅殺為名,偶得一處「迷人小景」無不流連忘返,處於對小生命的熱愛與尊重,我詳細查閱了相關植物學資料得知,瓦松的生命力雖很頑強,耐寒耐旱,但是它的壽命卻很短暫,寒來暑往,一個春夏秋冬過便是瓦松的生命輪迴,它的生活習性易群生,花期7~9月,果期8~10月,花後生果株體就面臨凋亡,要想看到它的身影需靠它殘存的種子待來年春曉繁殖,再告訴你一個關於它的生長細節,據統計每100粒瓦松種子大概能長出1棵瓦松,並且如果受到外界自然條件之影響,這1棵成活的機率也是很低的喲,隨著大自然的循環與輪迴,每年春季吐芳生長,秋季開花,它跟多肉植物一樣,也會長出很高的花箭。
這些只是瓦松的自然生長屬性,我在學習植物之時難免會加入文化情緒,翻開歷史不難看出,其實早在我國唐代之時,很多文人就把瓦松作為詠志的對象。如唐代詩人鄭谷寫的詩《菊》,其中就有拿瓦松和菊花的類比,「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無獨有偶,另一位唐代詩人李華也寫過關於瓦松的詩句,比如《尚書都堂瓦松》,中寫道「寧知深澗底,霜雪歲兼封」。「深澗底」多指松樹,拿松樹來襯託瓦松的低微,但也不乏以「影混鴛鴦色,光含翡翠容。」之意來表達出對瓦松外形之美的感嘆、其品格之高潔。
我們在觀花觀物之時常常借物思人、慨嘆人生,於是我在日記裡寫下:「剎那的美麗足見芳華,從生長到開花乃至結果、衰亡,一株瓦松感受著植物的生命,一葉一菩提,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生命縮影?我們唯有過好每一天才能讓生命愈加充盈與飽滿」。
總結:現如今野生瓦松實屬罕見,如今農村瓦房變混凝土高樓為其一,其二,正是人們心中有「物以稀為貴」的情結,不少人見到瓦松就摘走作為居家觀賞的佳物,因此看到純天然野生的瓦松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如果大家有在農村瞧見這個植物的,可以拍下來留作紀念與懷念。
【本文原創:三農小參考,聚焦三農百態,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