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堅持這麼多年做公益,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成龍燦: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發起籌備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把公益服務作為協會的基本工作內容,同時始終關注著困難群體,關注著有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年來我們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無所有到有了固定的辦公場所,完善的辦公設施,相對固定的志願者隊伍,協會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公益服務領域日益擴展,服務對象不斷增加。每次公益活動從策劃到組織實施,經常沒日沒夜地幹,甚至導致偏頭痛,但當我得知高考搭乘車的學生回到家鄉,還認得我們送考志願者,聽到老黨員受助時激動的話語,看到貧困學生得到關愛時欣喜的眼睛和移民搬遷貧困戶收菜時滿足的笑臉時,我覺得我的路走對了,這不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嗎?
山西晚報:在做公益中,是什麼讓你堅持不懈?
成龍燦: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發起成立之初,我深知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確實這樣的挑戰和困難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有人擔心其中的風險,有人質疑我們的動機,有人懷疑我們能否持久,有人看到了巨大的困難,但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習總書記說過,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這讓我更加堅定了我選擇的這條公益之路,我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做好公益,於是我組建了核心的工作團隊,聚集了一群熱心公益的愛心人士,他們和我一起積極投身公益活動中。我們自費北上北京學習,南下溫州取經,我們和有關部門溝通,為我們提供辦公場所,我們和志願者一起策劃和實施志願服務項目,無數的困難被我們克服,一百多場活動得以展開。
我們的行動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我們的行動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我們的愛心志願服務隊伍中來,讓越來越多的困難群體享受到我們的志願服務,我們的團隊也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更多的愛心服務團隊在我們的影響下,在交城這片土地誕生,這讓我看到了愛心事業的光和未來,這些始終是我堅持公益事業的動力。
山西晚報:可以講一講公益路上讓你特別得意的事情嗎?
成龍燦: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成立以後,我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經歷放在了公益順風車協會的生存和發展上,妻子操持著全部家務,監管著女兒的學習與生活,時間長了,妻子遇到煩惱事時也會埋怨。為了讓妻子了解公益順風車協會在幹什麼,我讓她加入了協會,當她通過參加活動知道我在做的事後,對我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雖然我沒有了後顧之憂,因為照顧不到孩子,女兒難免也會有脾氣。那是2018年女兒的生日,原計劃一家人出去給女兒慶生,因為有公益活動,我忘記了這件事。女兒之後打來電話,說我是個壞爸爸,說好的事都忘啦,還說再也不理我了。晚上回家,我買好了生日蛋糕,女兒也不理我,女兒的舉動讓我很自責,我向女兒道歉,妻子也幫著勸女兒,女兒終於不生氣了。
後來,我也開始帶著女兒參加協會組織的一些活動,讓我特別得意的是,女兒以《我身邊的雷鋒就是我的爸爸》為題寫了一篇作文。讓我覺得我的公益行動不僅讓社會上許多人士了解、理解、接受、愛上順風車協會,也在我女兒心中種下了愛的種子。
山西晚報:獲得「山西十大最美公益人」,有什麼感想?
成龍燦:我特別想告訴我的公益夥伴們,感謝那些一直以來支持我、陪伴我的管理團隊,他們不圖名利,用熱情和幹勁一直默默奉獻,用智慧和汗水不停地澆灌呵護,讓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這一棵公益的幼苗,逐漸長大。
他們將全部的業餘時間奉獻給了公益事業,為了有一個乾淨整潔的辦公場所,他們每天都幹到很晚;為了愛心送考,他們反覆斟酌活動的流程和細節;為了金秋助學,他們冒著烈日驅車百裡到偏遠山區的村舍院落入戶調查貧困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學雷鋒樹新風,他們凌晨四點就出發與環衛工人一起打掃街道,並送上熱騰騰的早餐;為了更好地宣傳公益愛心行動,他們把每次公益活動地圖片、視頻、精彩的文字編撰在公眾號裡,以彰顯公益的力量。我特別感謝他們。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頒獎詞
行勝於言,軍人本色不改;為民服務,信念堅毅如磐。發起一畝地公益,成立順風車社團,加入山區支教,投身脫貧攻堅,一樁樁一件件,傳遞的是大愛與溫暖。
獲獎感言
感謝大家的厚愛,感謝我的管理團隊和志願者一直以來在公益路上對我傾力相助。我感到無比的光榮,公益慈善事業是散發著人性光芒,付出真情實愛,造福大眾和社會的崇高事業。能獲得「山西最美公益人」,我非常自豪。同時,得益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要求;得益於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得益於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大力幫助。我深知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做得還不夠。
這些年來,我在公益慈善這條路上不停地奔跑:愛心送考、金秋助學、暖冬行動、學雷鋒·樹新風、邊遠山區支教、陽光助殘、一對一關愛事實孤兒、植樹造林、關愛貧困老人和兒童、送文化下鄉村、進軍營,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我把人間的親情送進養老院裡,我把社會的關愛送入尋常百姓家;我把支持送到山區學生的手裡;我把一畝地送到移民搬遷貧困戶身邊;我把自己的青春夢想與這個時代緊緊相聯。習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這個美好的社會也因為我們每個人通過不懈奮鬥呈現出美好前景。
這個時代是一個追夢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奮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展望未來,我將不忘初心,在公益事業上再出發,邊幹邊學,學習先進地區和同行達人先進的思維和理念,實現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的轉型發展。著力開發慈善公益項目,用項目牽引服務,用專業化的服務提升服務水平,讓服務進街道、進社區、進鄉村,讓社會這個大家庭都能感到、看到、享受到公益的陽光,讓所有困難群體都能充分享受到這個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個人簡介
成龍燦,男,1982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人,現任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兼任共青團交城縣委兼職副書記。
2015年5月,他組織發起公益順風車社會團體。2016年6月,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正式註冊登記,成為山西首家公益順風車社會團體。5年間,他組織開展並參與了149次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公益順風車協會也成為交城縣人數最多、最具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團隊。他還入選為2018年度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青年優秀人才。
記者手記
從3個人到600多人,這個集體很有愛
「我們交城公益順風車協會已經成為交城縣人數最多、最具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團隊,這是大家一起奮鬥的結果。」成龍燦在說到協會的情況時,特別感慨這個有愛的集體5年裡從3個人到600多人的發展壯大。而我,也為一個縣城有這樣志願服務內容多樣、志願者人數眾多的志願服務團隊所驚嘆。
坐在協會寬敞整潔的辦公室裡,我真的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個破舊的倉庫。成龍燦、張益偉、王文娟這幾位協會最初的發起人,以及後續加入的骨幹成員們,每個人都為辦公場所的改變付出各自的努力。沒有裝修改造費用,他們就下班後自己動手,修補漏雨的屋頂,刮平坑窪的地板,買回材料裝飾牆面,到處「化緣」添置辦公用品。
在協會的微信群裡,大家每天一起加油鼓勁,互通有無,公益活動一發通知大家就踴躍報名。協會發起的「公益一畝地」項目,在最初開闢地塊的時候,也是大夥一起上陣,翻土、撒籽、澆水、除草。好多志願者之前都沒有接觸過種地,照樣拿起鐵鍬熱火朝天地走進田裡,把這些地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就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協會的「公益一畝地」項目喜獲金獎。
踏進「公益一畝地」的菜地裡,我一下子就被滿眼的綠色震撼了,雖然時值冬季,但是地裡大白菜綠油油的葉子、嫩白的菜芯還是讓人心裡暖暖的。就像協會所有志願者為公益服務的一顆顆愛心,溫暖著那些困境中的人們,給他們送去無限的溫暖和關愛。
山西晚報記者 張婉
(責編: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