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2014年,他勇闖巴西貧民窟販毒窩點以《走進「上帝之城」》一稿成名,隨後2016年又帶來重磅系列報導《驍騫探訪「哥武」叢林遊擊隊》,再到2018年的拉美製毒鏈條調查的特別製作《尋路「銀三角」》。央視記者劉驍騫已然成為冷門駐外記者的螢屏關注點。
這是一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職業選擇,也是一條通向真相的必經之路。近日,他首次曝光採訪幕後,用一段段生死旅途匯成深度調查實戰手冊《陸上行舟——一個中國記者的拉美毒品調查》。
為了追蹤新聞現場,劉驍騫潛入貧民窟採訪過毒販,帶著隱形攝像頭暗訪過槍枝黑市,流連於殯儀館和墓地只為尋找一具即將下葬的屍體。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報導風險,他從陌生人中招募線人,喬裝成老師,商人和地質學家。
作為央視資深駐外記者,來自福建晉江的劉驍騫,今年32歲,是中傳06級葡萄牙語畢業生。模樣清秀、個子不高、聲音奶萌的他,卻憑藉一線報導被稱作美國騷亂中「一個熟悉的中國人」。他打入巴西販毒集團內部,和毒販暢聊生死。
有觀眾就說,劉驍騫用最奶的聲音、最平和的表情做最硬核的報導,「這哥淡定的像是在走基層。」
劉驍騫當年以獨闖毒窩、一夜揚名,但當家鄉媒體《海峽都市報》去採訪這位鄉邦新聞人物的父母同學時,有同學驚訝說道,這還是當年會哭著鼻子跑回家的那個人嗎?
而他的父母更是後知後覺:「這次的毒窩報導,他只跟爸媽說去做一個選題,爸媽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危險。可能他是怕家人擔心。」
劉驍騫的父母知曉兒子身處險境、從事危險係數如此之高的調查採訪,甚至有點後怕,「他們甚至設想當初如果兒子去外交部,就不會有這些危險。」因為在父親眼裡,劉驍騫以前膽子一般,「在身邊時沒感到膽子多大」。
外語素養是駐外記者考核的第一指標。中傳葡萄牙語專業畢業的劉驍騫在與毒販面對面交談時,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語與人對話。
劉驍騫現場報導
家鄉同窗對於他的高中情景歷歷如畫:學習英語,其他人都注重考試、分數,但劉驍騫活學巧練,走路都在磨耳朵,聽英語,醉心於口語和聽力。這對於其日後從事駐外記者報導工作奠定了底層邏輯。
成為一名出色的駐外記者,劉驍騫有駐外的小語種語言工具打底,但在向國內觀眾呈現時,他也有著不錯的中文有聲語言表達。平和的語態,沉穩的節奏,讓人跟著其採訪視野行進。
陝師大播音教師何家明就說,「為他捏了一把汗,卻被他的採訪牽著走,甚至想知道更多。雖長相聲音略顯青澀稚嫩,卻沉著冷靜、不動聲色,順利完成難度極大之採訪報導。少年老成,令人佩服!這不僅是一線記者應該學習的榜樣,更是傳媒教育人才培養應該堅持的方向。新聞傳播的價值就在於此:帶著受眾去發現、了解、思考世界。」
「用最奶的聲音、最平靜的面孔去講述無數人這輩子都接觸不到的魔幻世界,溫柔又強大的媒體人,是我曾經夢想成為的樣子!」
現為央視駐美國記者的劉驍騫仍以獨特報導風格和觀察視角繼續鎖定觀眾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