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以弗所書》第三章第十七節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要一直做小孩子」,何解?
小孩子的很多優點值得大人學習,純真,不偽善,以坦誠之心示人……
於是,有人提出要向小孩子學習,一直做像小孩子那樣的大人,這聽起來有點像是中國道家所提倡的「赤子之心」,但這真的對嗎?
人生就像爬山,山腳有山腳的美,山腰有山腰的秀麗,山頂也有山頂的壯觀,不同階段有它不同的美,如果你只以山腳的美來衡量一切,不僅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還讓自己的心也被局限住了。
「約束你的心」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
小孩子的確有著大人沒有的優點,但是,他們不能,也不願意弄懂太過深奧的東西,控制情緒、處理事情時的精確度嚴重不足,企圖心也不足,而這些都是成年人生存的必備技能。
成年人一旦缺乏這些技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從一些人身上發現了。
有人會像小孩子一樣直言不諱,不顧場合,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並把這美其名曰「直率」,有人會在遇到問題時選擇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並把這稱為「做人嘛,就是要簡單一點」,一些人面對批評呈現出極不耐煩,甚至強烈反抗的態度,他卻解釋說這樣是因為「我爸媽都沒這麼說過我」……
說這些並不是因為我本人是完美的,也不是要強求所有的成年人是完美的。生而為人,我們一定是不完美的,這是事實,生活中也的確需要小孩子的美德,但如果一直做小孩子,無疑是不妥的。
我們經常講的「心」,不僅指感情的部分,也包括心思,理性,和意志,它的全面成長,不僅是人必經的過程,也意味著我們正逐漸成長為一個真實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是那些曾令人尊敬和嚮往的美德,也會因為不同的階段,散發出不同的魅力,一味地想要留住曾經的美好,只會讓自己停滯不前,再美好的品質也會變質。
所以,真正的「赤子之心」不是讓心智和行為都停留在孩子階段,而是摘取孩子心靈上的優點,以此做基礎,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升華和錘鍊,使之更堅實,這既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使自己的內心變得崇高、純潔,身體的行動也與之相匹配,活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表裡如一。
但與此同時,我們與他人和社會的溝通是通暢的,不會因為自我提升產生驕傲和與世隔絕之感。
由此可見,大人的所謂「做小孩子」和真正的小孩子之間,不僅在形式上大不相同,就連其核心思想也很不一樣,切不可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以免誤人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