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新華書店鐘樓書店門外張貼出的「搬遷公告」,勾起了不少西安老市民的濃濃回憶。時隔12年後,鐘樓書店將回遷原址。
談起西安鐘樓書店,不少年輕市民的印象或許並不深,其實,目前位於端履門的鐘樓書店並非是它的「原貌」。
西安新華書店鐘樓店舊址位於東大街西段,建於1954年,1955年建成,建築高4層,為框架結構,時至今日,市民們仍可清晰看見它仿蘇式的風格與中國傳統浮雕等工藝的立面設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1955年,西安新華書店鐘樓店開業時,為西北第一大書店,是東大街三大標誌性建築之一。鐘樓書店原址於2007年確定為西安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2月申報第六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文物,減輕建築物的負載,2008年3月28日,「鐘樓書店」置換遷址至端履門十字西南角。
記者了解到,作為西安市重點文化建設項目之一,易俗文化街區有機更新項目位於鐘樓東北角,總佔地86畝,以易俗社為中心打造融合秦腔藝術展演、秦腔博物館群落、戲曲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特色文化街區。2020年初,西安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啟動了對鐘樓書店舊址的提升改造工作。
12月28日,來到端履門鐘樓書店門前,記者首先看到了張貼著的《鐘樓書店搬遷公告》,公告稱,提升改造即將全面完成、回遷在即,端履門現址將於2020年12月31日起暫停營業。為回饋廣大讀者,全場圖書自12月9日起6.5折銷售。書店工作人員表示,搬回原址的鐘樓書店預計會在明年一季度前開門營業,重裝後的鐘樓書店面積近4000平方米,每一層都有不同主題風格,多業態經營將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2021年,一座與鐘樓相望的蘇式老建築鐘樓書店將重裝亮相。
>>人物
曾經鐘樓書店「小迷弟」如今已在書店工作20年
何瑞今年40歲,作為西安市新華書店鐘樓書店市場營銷部經理的他,已經在新華書店任職20年。挑選一本喜愛的圖書,安靜地坐在拐角處慢慢閱讀,鐘樓書店承載著他兒時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住在南門附近,抽空就會和小夥伴們去鐘樓書店看書,當時的圖書種類沒有現在這麼多,但像水滸傳、三國演義的連環畫以及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我們的最愛。」何瑞說,尤其到了暑假寒假,他每天都會去圖書館看兩個小時書,然後趕著飯點準時回家。
何瑞回憶,印象中1985年的鐘樓書店共兩層,每層的挑高很寬敞,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當時的書店也還是「櫃檯式」的經營模式,「書架和讀者之間是分開的,你需要什麼書,有營業員會拿給你看,看完之後再還給對方。」何瑞說,自己上高中後,西安市各類書店多了起來,對於鐘樓書店的印象也就慢慢變淡,「我當兵回來後,幸運的來到了這個單位工作,其實也是一種緣分。」
>>印象
鐘樓書店曾是約會碰面場所 是個很時髦的地方
對於不同年代的市民來說,鐘樓書店對於他們的意義也各不相同。
今年80歲的張先生,是鐘樓書店的常客。「年輕時沒條件讀書,中年時顧不上讀書,上年紀後照顧孩孫們更沒時間,這幾年,孩子們都上了大學,我終於閒下來了。」張先生說,對於鐘樓書店舊址印象,記得位於老郵局旁,經常排著長隊,「要感謝鐘樓書店,讓我在圖書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放下了很多事。」
60歲的陳先生也陪著孫女來選幾本圖書,得知鐘樓書店即將「回歸」,陳先生十分感慨,「年輕時,鐘樓書店是不少年輕人約會碰面的場所,不僅有書,還有很多音像設備,是很時髦的地方。」
「當時和丈夫來逛街,他總喜歡往書店裡鑽,那時的書按毛毛錢賣。」一位前來購書的阿姨說,後來鐘樓書店遷走了,樓的外觀雖然一直沒變,卻總感覺少了些什麼。最近家裡人聊天時,說到鐘樓新華書店即將回遷,不久後就會營業,心裡還是很高興,種種回憶又在眼前重現。 華商報記者 于震 攝影 鄧小衛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相關熱詞搜索:原址回歸鐘樓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