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收中,安徽優質專用小麥達到了2298萬畝,首次超過了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一半。現在安徽小麥的種植結構的調整由誰來操盤,田裡種啥小麥由誰說了算,請看記者來自麥收一線的現場調查。
今年麥收期間,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以小麥為原料的麵粉加工和食品企業派人來到了夏收現場。在阜陽市潁上縣種糧大戶羅應利的麥地裡,記者就碰到了當地一家麵製品企業的董事長。
【記者】:為什麼你今天親自到了這個田間地頭來了?
阜陽市潁上縣管氏麵製品有限公司 董事長 管士喜:
一個是跟大戶對接一下,看一下他把品種別弄混雜了,第二個怕他賣給別人,我好容易地運作了一年時間,小麥長成熟了,我就激動得不得了,這個時候我們來看一下,保證我們顆粒歸倉。
管士喜告訴記者,我們眼前的這一千多畝小麥,是他去年就和種糧大戶預定下來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做麵粉加工至今,隨著市場對麵粉需求質量的不斷提高,管士喜也經歷了由「收什麼麥子、賣什麼麵粉」到「需要什麼麵粉,種什麼麥子」的經營模式的轉變。去年9月份,他們和上海、鄭州的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籤訂了麵粉銷售合同,隨即按照企業的要求,在農業部門的幫助下選擇了兩個優質專用小麥良種,並和當地107戶種植戶籤訂了7萬畝該小麥的種植和收購合同,羅應利的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一家。
阜陽市潁上縣金唐慶豐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 羅應利
今年我們種的都是強筋小麥,都是優質小麥,企業都到我們的場地來收購,價格(比常規小麥)也偏高一毛錢一斤,所以我今年非常滿意。
阜陽市潁上縣管氏麵製品有限公司 董事長 管士喜:
剛才測算過以後,它的品質非常好,我們現在真正的感覺到我們頭幾年都白做了,這才是真正的要做麵粉。我的下遊需要什麼樣的麵粉,然後我就可以訂單什麼樣小麥,這一個鏈條就形成了。
管士喜所說的鏈條就是通過「麵粉銷售合同」、「小麥種植和回收合同」串聯起來的從田頭到餐桌的小麥生產鏈條。在安徽以往的小麥生產中,由於小麥種植的品種混雜,生產的麵粉只能算是通用粉,滿足不了高端市場的需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種小麥的愁著小麥賣不上好價錢,用小麥的瞅著買不到合適的優質小麥。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讓優質小麥脫穎而出,提高小麥「身價」呢?安徽省農業部門今年出了個新招,不僅在優質小麥品種上加快推廣,還在分布上做文章。今年安徽投入2億元資金,首次將全省307個優質小麥萬畝示範片的地理位置、品種類型、聯繫人等信息在網上進行公布,以便於企業「按圖索麥」,加快小麥生產由傳統的通用型向優質專用型轉變。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 副局長 吳志偉
我們率先在全國制定了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地圖,解決目前生產側和加工側信息不對稱矛盾,為推進糧食產業化、延長產業鏈、健全價值鏈,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通過這張分布圖,食品加工企業的市場需求可以很快地傳導到田間地頭。宿州市泗縣向陽村的一家農業合作社種了幾年的黑小麥,自己加工的黑麥麵粉一斤能賣出普通小麥五六倍的價格,但是原來由於銷路不暢,不敢擴大種植規模,今年通過這張優質小麥分布圖,上海、吉林等地的客商早早地就找上了門來訂購,小麥還在地裡的時候就已經賣上了一個好價錢,堅定他進一步擴大生產的信心。
安徽金色家園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 董事長 戚仁傑:
我們當前是1萬畝,兩年三年以後我們要達到3萬(畝),我們現在就是說減藥、減肥,把我們黑麥的產量進一步的提高、品質進一步增加,推向全國各地。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越來越多的優質小麥走出安徽、走向全國的同時,安徽優質專用小麥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省外食品加工企業來安徽投資興業,把生產車間建在小麥的主產區。在淮北相山經濟開發區,記者來到了一家廣州客商投資的食品公司,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們生產烘焙類食品的原料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後來隨著安徽優質專用小麥的不斷提質增量,他們把這條生產線就直接搬到了淮北,現在他們的原材料生產基地離生產車間只有不到三十公裡。
安徽金富士食品公司總經理 曾浩成:
麵粉80%是來自淮北當地的,在這裡離農戶比較近,我們給麵粉廠訂單,麵粉廠就按照我們的要求,第一時間在淮北的農戶裡面尋找比較合適的小麥品種,比較精準地配合我們的生產。
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局長 萬士其 :
今年安徽夏糧小麥實現了十七連豐,作為全國5個糧食淨調出大省之一,通過市場的終端需求的引導,倒逼著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專用小麥、優質小麥比(普通小麥)市場價格高10%以上,實現了產量豐收、農民增收。
【記者手記】:記者在麥收一線採訪時看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在安徽開花結果。在政府的引導下,遍布全省小麥主產區的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抬頭看路;以科技為支撐,踏實拼搏,努力實現小麥「供」「需」的無縫對接,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的品質和效益,為農業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來源:安徽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