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達爾文進化論的框架之下,我們很難將人類最初的祖先準確地界定下來,如果按照子代到子代這樣的代際關係來倒查,無論是哪一個人,都可以追溯到其父代和母代這一層級之上,而作為單獨個體的父代或者母代,同樣的道理也能夠往上進行追溯。即使我們能夠準確地追查到人類剛剛起源的那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內人類清晰的演化脈絡,那麼我們也無法給人類祖先和尚未進化為人類的古猿確定一個明確的分界線,也許從根本上就沒有這個分界線。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再提一下達爾文進化論,雖然從目前看,在印證某些生物進化的銜接和階段性標誌的化石等證據方面,進化論還存在著證據鏈缺乏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多源性的,既有自然環境變遷帶來證據鏈不完整和消失的情況,也有我們探測和考古技術受到地質條件和自然環境影響的因素。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向「神創論」發起了有力的反擊,在長期實地觀測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基因突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基本生物進化法則,為解釋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地這種演化途徑提供了理論支撐。
從多年來生物演化的特徵規律、特別是生物基因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揭示了地球生物的同源性,親緣關係越近的生物,其基因相似度越高,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似度達到了99.9%以上,人與黑猩猩的相似度為96%,人與老鼠的基因相似性也達到了90%,甚至人和植物-香蕉也有60%的相似性。
地球上有生命誕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8億年之前,隨著遠古地球的冷卻,形成了原始海洋,通過漫長的有機物合成、分解或者吸收等複雜過程,開始出現了單細胞生物和病毒,這些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生物包括病毒界廣大成員的共同祖先。到了20億年前,開始出現多細胞生物,生物體的功能日益複雜,生物的分類也趨向於多樣化。到5.3億年前出現了最古老的海洋脊椎動物,在3.5億年之前進化為兩棲動物,3億年前再演化為爬行動物,直至2億年前才開始出現原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哺乳動物中,有一個分支朝著高級哺乳動物方向發展,最終進化為人類的祖先-古猿。
而古猿進化為人類的進程也十分漫長而坎坷,大約在1000-800萬年前,臘瑪古猿登上歷史舞臺,那時由於氣候因素的變化以及古猿數量的上升,它們開始從森林走下來,將其活動範圍延伸到樹下以及森林的邊界地區,以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食物來源。在800-500萬年前,臘瑪古猿的一個分支,又大膽地邁出了一大步,即開始向著直立行走轉變,而且活動範圍也徹底從森林裡游離了出來,其活動軌跡遍布森林、森林草原邊界以及水草豐盛的草原地區。
隨後,在250多萬年前,南方古猿又分支出能人,隨後又逐漸分化為直立人和智人,在直立人和智人階段,這些人種多次走出非洲,與之前走出非洲人種的後代或者結合、或者鬥爭,在如此往復的進程中,推動了更加細化分類人種的發展和演化,直到3萬前左右,尼安德特人滅絕以後,人類成為了之前多個人種中唯一倖存的種群。
有科學家對人類的最初祖先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人類最初的祖先可以追溯到330萬年前的一隻名叫「露西」的古猿,這是迄今為止在對古猿化石研究中,發現的最早擁有著人類直立行走方式以及擁有猿類腦容量的樣本,而且推測出該只古猿能夠同時適應樹上和地上的生活,因此科學家將其視為人類的「祖奶奶」。
然而,我們細想一下,這只是我們發現的一個處於向人類方向發展的古猿化石,它的意義並非真的是尋找到了人類最初的祖先,畢竟用笨方法看她也有父母,仍然可以往上追溯,只不過我們再也難以找到更早更合適的個體化石了。所以,「露西」的發現和定位,是一種對人類祖先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即代表的是從猿類進化成人類這個漫長過程中,最早能夠進行直立行走的那一個種群,而非單純的個體,這也是進化論所表達生物進化途徑的一個關鍵環節,簡單地說就是,單一個體的基因突變,對於整體生物的進化沒有決定性作用,只有上升到整個種群,表達出整體的意志和趨勢才變得有意義。
至於為何是一男一女才能進行繁衍,實際上這是生物界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一種進化,與無性繁殖相比,有性繁殖具有容錯率高、適應性強、繁殖速度快、資源能量消耗小等優勢,正因為無性繁殖所不具備的特點,逐漸在多細胞生物進化的基礎上佔據了主導地位,直接造就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為後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待到高級哺乳動物甚至人類祖先的出現,兩性繁殖已經成為更加成熟、可靠的生殖方式,深深地寫入了基因中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