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軍事10月27日綜合美媒消息:美國於10月27日派遣常駐日本橫須賀軍港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拉森」號前往中國南海的諸碧礁和美濟礁附近水域巡航。美國這次「強硬」的行動看似為其東南亞「擾華」盟友打了氣,但實際上或許連美國自己都很清楚,這將是一次得不償失的行動。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主角就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拉森」號飛彈驅逐艦,該艦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母港在日本橫須賀。圖中的該艦已經在2009 年經過了改裝,其艦橋上增加了用於通信的天線整流罩。
上世紀70年代,隨著「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的服役「宙斯盾」系統正式進入美國海軍,雖然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防空能力十分強大但是造價高昂。所以早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建造的同時美國海軍就提出了一種裝備「宙斯盾」系統的5000噸級驅逐艦的計劃,計劃代號「DD-X」。隨著裡根政府的上臺,美國開始了全球攻勢外交,軍事上也開始了全面擴充。當時「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數量很少、「查理·亞當斯」級驅逐艦也日漸老舊,「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作為反潛驅逐艦在當時的艦隊防空能力也很一般,美國海軍忽然發現在艦隊防空方面的缺口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一直處於低速研發狀態的「DD-X」級驅逐艦順理成章地加快了研發速度。
1982年2月,美國海軍正式對新艦提出了設計要求:新驅逐艦主要任務是為航母編隊提供區域防空保護、同時兼具反艦能力和反潛能力,具有一定的獨立遂行作戰能力;新驅逐艦要求具有優良的生存能力,除少量結構外全艦採用鋼建造,排水量為8000噸,水線長度142米,水線寬18.89米,持續航速29.6 節,最大航速30.7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4900 海裡,進一步降低航速時可獲得5350海裡的續航力;採用「宙斯盾」系統,同時裝備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一樣的Mk41型通用垂直發射架。1982年3月26日此方案正式獲得批准,同時DDGX更名為DDG-51,代表此計劃的概念正式確立。1983預算年度裡,DDG- 51的初步設計終告完成。由於將排水量限制在8000噸以內根本不切實際,因此在1983年5 月進入合約設計階段時,將DDG-51排水量基準放寬到8370噸。1985年4月3日巴斯鋼鐵得到3億2190萬美金的合約頭期款,並被授權建造首艦「阿利·伯克」號(DDG-51)。其中船體約佔預算的11億美金,另外7億7800萬美金則是武器系統和「宙斯盾」系統。
「阿利·伯克」號飛彈驅逐艦。圖中的該艦已經經過了改裝,其艦橋頂部加裝了新的通信天線,並且將原來處於頂部的QE-82天線挪到了艦橋前部。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在設計上沒有使用「斯普魯恩斯」級的通用艦體。水線的長寬比由「斯普魯恩斯」級的9.6降為7.9,是美國海軍驅逐艦歷史上長寬比最小的軍艦。這種船型有效增加了艦內的容積,有利於軍艦的內部總體布置,很多重要艙室可以布置在艦體以內,從而彌補了因採用緊湊型上層建築而造成的內部容積減少。軍艦的寬度加大,使水線面更加豐滿;水線以上部分有明顯外飄,從正面看上去全艦呈菱形,具有較好的耐波性和操縱性,但是這種船體的問題在於高速性能一般,其加速到30節所需功率比「提康德羅加」級增加25%,續航力也低於「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同時「阿利·伯克」級還首次在驅逐艦設計上考慮了隱身能力,上層建築向內傾斜收縮以降低雷達反射面積,艦體的一些垂直表面塗有雷達吸波塗料;除了儘量降低雷達信號以外,「阿利·伯克」級在抑制紅外線信號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煙囪內設有噴射氣冷裝置,讓高熱廢氣先與外界冷空氣混和降溫再排出,煙囪頂部廢氣出口設有能屏蔽煙囪內熱氣管道的裝置,而艦上幾個溫度較高的部位也以隔熱材料加以屏蔽。噪音抑制方面,其艦底設有氣泡幕噪音抑制系統,能掩蔽艦體與推進系統產生的噪音;其螺旋槳也採用了可以抑制空泡噪音的新型槳葉。
「邱吉爾」號飛彈驅逐艦正在進行螺旋槳孔洞測試。軍艦螺旋槳在高速旋轉的時候會產生一個低壓超低壓區,這樣就會汽化產生空泡,空泡的破滅不但會顯著增加艦艇的航行噪音而且時間長了以後也會對螺旋槳表面產生剝蝕作用使其表面不平順增加軍艦航行阻力。美國海軍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螺旋槳容易產生空泡的區域人為地鑿上孔洞,通過這些孔洞在螺旋槳高速旋轉時可以產生氣流注入這個低壓超低壓區從而減少或延緩空泡的形成。「邱吉爾」號這個測試就是在通過人為噴水來測試軍艦螺旋槳的孔洞是否暢通。
在艦體防護上面「阿利·伯克」級特別注意軍艦的防火性能。例如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簾或橡皮地毯等裝潢設施,各建材廣泛以阻燃劑進行處理,電纜絕緣層採用天然和矽樹脂橡膠並加上玻璃纖維編織的保護層,以增加抵抗火災的能力。全艦除了桅杆和煙囪外基本沒有使用鋁合金材料,而是使用了耐火性較好的鋼材,這也是伯克級排水量超過8000噸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進一步提高生存性和受損時候的作戰效能,美國海軍充分利用其艦體寬大的特點,將軍艦的作戰情報室(CIC)中的戰鬥系統元件分散到三個不同區域的戰鬥系統控制室,並將「戰斧」巡航飛彈控制臺與聲納顯控臺從作戰情報室內移出另外設置。這樣的做法雖然加大了在作戰時候的協調難度但是卻有效地提高了該艦的抗打擊能力。同時在重要艙室敷設有凱夫拉材料的防護帶,使得「阿利·伯克」級的生存能力相比「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得以大大提高。
「阿利·伯克」級主要的探測跟蹤系統即是「宙斯盾」系統。該系統的主要探測雷達是安放在艦橋上的四面AN/SPY-1型被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呈六角形分別裝置在艦艇上層結構的四個方向上。因為雷達本身不旋轉, 完全利用改變波束相位的方式,對雷達前方的空域目標以每秒數次的速率進行掃描。第一代的AN/SPY-1A雷達每片重量高達5443公斤,上面有140套模組,每個模組包含32具發射/接收與相位控制單元,配合3部AN/SPG一62型火控雷達,可同時高速搜索、跟蹤處理幾百批目標,並可同時導引12枚飛彈攔截空中目標。在實際作戰中對敵目標的探測和跟蹤主要由AN/SPY-1雷達來完成,其火控雷達則只負責飛彈命中目標前短時間的照射,這樣便於火控雷達快速地轉移照射目標,大大提高軍艦的防空效能。不過由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的火控雷達比「提康德羅加」級的火控雷達要少兩部,所以其防空效能比「提康德羅加」級略有降低。
「約翰·S·麥凱恩」號上的一些電子設備。其中艦橋頂部鍋狀雷達是AN/SPG-62 火控雷達;其上方那根銀色棍狀雷達是AN/SPS-64 導航雷達;它的正下方是Mk46 型光電火控系統,該系統和Mk45 火炮搭配使用。圖中這個角度顯示的是該光電火控系統的後部散熱部件。其餘的幾個整流罩內是各種通訊天線。
在裝備新型防空雷達的同時,美國海軍希望「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能有獨立遂行作戰的能力,所以對其反潛能力也沒有忽視,而是裝備了頗為先進的AN/SQQ-89(V)綜合反潛作戰系統。AN/SQQ-89(V)是一種水面艦艇綜合反潛作戰系統,該系統被設計用於探測、定位、跟蹤和對付潛艇。通過多種傳感器對聲音信號進行發射和(或)接收,系統可對目標分類,進行目標運動分析,並控制本艦反潛武器。此外,系統可以根據多傳感器提供的航跡數據進行控制管理,並將航跡數據傳送到艦艇的作戰指揮系統或指揮和決策系統。AN/ SQQ-89(V)中使用的聲吶有AN/SQS-53B/C艦殼聲吶、AN/SQR-19(V)戰術拖曳陣聲吶、AN/SQQ-28LAMPS Ⅰ/Ⅲ聲吶信號處理系統,由AN/UYQ-25數據處理系統及其相關的SIMAS電腦程式控制。該系統研製開始於1976財年,在1981財年通用電氣公司電子系統部贏得了全面研製合同。1984財年在「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穆斯布魯格」號上進行了第一次艦上試驗,並從1986年1月開始進行原型機系統試驗。首先裝備該系統的是艘「佩裡」級護衛艦,隨後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裝備有該系統。由此可見,在80年代末時美國海軍的反潛防空等作戰系統已經完成了系統化、集成化、模塊化,其作戰效能可想而知。
進塢進行維護的「拉森」號,可以清楚地看見其AN/SQS-53C型球首聲納。
除了「宙斯盾」系統之外,「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所裝備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也是一大亮點,該系統具有通用性高、易於維護和發射速度快的特點。Mk41垂直飛彈發射系統從1975年開始研製,1982年正式上艦,該系統由標準模塊、裝填模塊、飛彈貯運發射箱和發控臺等設備組成。系統採用模塊化結構,可根據任務需求和艦船條件進行不同的組裝和改變以適用於不同的艦型,比如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裝備有兩座64單元的發射架,而「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則裝備有90單元。Mk41飛彈發射架和艦上的武器控制系統之間的接口實現了全數位化,而且採用開放式體系結構,只要修改電腦程式,就能適應不同的火控系統,所以該系統的通用性很好。Mk41系統中的裝填模塊外形尺寸同標準模塊一樣,總體構架也大致相同。只是用三個隔艙安裝一臺伸縮式油壓起重機。平時,起重機收藏在裝甲艙蓋下面,工作時升到甲板上面並伸開起重臂,其臂長8.15米,起吊高度為7.62米,起吊質量2噸,能對8個隔艙模塊中的所有彈位進行海上補給。最早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在艦艏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安裝了四組各8枚的發射模組,備彈90發,其防空效能為「提康德羅加」級的75%。
2011 年3月20 日,北約國家發動對利比亞的代號「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29 日,航行於地中海海域隸屬於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巴裡」號飛彈驅逐艦向利比亞境內目標發射「戰斧」巡航飛彈。
在動力方面「阿利·伯克」級和「斯普魯恩斯」級一樣採用了LM2500燃氣輪機,可以為軍艦提供超過10萬馬力的動力,不過由於艦型的限制和比「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多出近1000噸的排水量,「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的航速勉強能達到31節,低於「斯普魯恩斯」級的34節。
LM2500 燃氣輪機。該燃氣輪機目前裝艦數量接近2000臺,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一款燃氣輪機。
武器系統方面「阿利·伯克」級裝備有一門127毫米口徑的Mk45型艦炮,兩具Mk32 型水面船艦魚雷管,近防武器為兩座「密集陣」近防系統。由於「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裝備有Mk41通用發射架,所以可以同時根據作戰任務混合裝載「標準II」艦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和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 反潛飛彈,使得「阿利·伯克」級多任務能力進一步加強。「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裝備的「標準Ⅱ」(SM-2)型飛彈為SM-2 BlockⅢ及BlockⅢA、BlockⅢB等型。SM-2 BlockⅢ型飛彈的研製工作始於1984年,是在SM-2 BlockⅡ的基礎上研製的,與BlockⅡ相比,提高了電子性能,並加入了Mk45型Mod8目標探測裝置,以提高對抗低空目標的性能。
巴裡」號使用艦艏的Mk45 型艦炮對靶艦進行攻擊。
當「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剛剛服役的時候美國海軍就對其進行了改進,除了對一些細節部位的修改之外(比如改換通信天線位置等),大的改進型號共有三種,分別被命名為FlightⅠ型(在有些資料中還有一種ⅠA 型,指的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第二艘「巴裡」號。「巴裡」號和首艦「伯克」號的區別在於前者改進了直升機甲板。不過在美國海軍的官方稱呼中並沒有ⅠA型的叫法, 所以在此也沒有分出ⅠA型)、FlightⅡ/ⅡA 型和FlightⅢ型。其中Ⅰ型為21艘(DDG-51至DDG-71);Ⅱ型為第二批採購,共有7艘(DDG-72至DDG-78);第三批次被稱為ⅡA 型,共有34艘(DDG-79至DDG-112)。其中DDG-79和DDG-80兩艦裝備了一門54倍徑的Mk45型127毫米Mod2型輕型艦炮,DDG-81和DDG-84裝備有一門62倍徑的Mk45型127毫米Mod4型輕型艦炮。Ⅲ型計劃建造11艘(DDG-116至DDG-126)。
「戰爭事典」公眾號受邀開通評論功能,「戰友」們可以在文章末尾點「寫評論」參與評論
談古論今上下五千年 念今話昔前後數十春
長按二維碼
關注美女小編微信號
加入「戰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