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是人們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在不少人印象中,官員尤好飯局,十八大之後,這些飯局明顯減少,但不妨礙在飯桌上,依然要講政治。
有人歸納過,大家通過飯局可以產生決策,可以張揚勢力,可以收納或排斥,可以論資排輩或攀比高低,最重要的是,可以讓這個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活動,升華成細緻和有效的政治工具。但官場飯局文化中的不少問題,我們今天必須正視和做出改變,真要剎住公款吃喝風氣和飯局潛規則,需要治源頭和抓過程,更要文火慢燉,運用疏導之法,達移風易俗之效。
誰請客不重要,誰被請更重要
吃飯,在官場活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在過去,請誰吃?去不去?吃什麼?這裡面都大有文章。
原安徽省副省長倪發科就和商人吉立昌特別「投緣」,經常在一起吃飯。一次,倪發科應吉立昌的邀請,去吉家吃羊肉餃子。吃完飯後,倪發科順手挑了吉立昌3塊較大的玉石籽料帶回家。官員老是跑到商人家裡吃飯,這種官商關係自然是很不正常,如「大師」王林家就經常舉辦官員盛宴。
能參加一定分量的飯局,意味著一種資格。意義越是重要的飯局,自然越封閉,級別越高的人才有資格參加。在古希臘,誰要是單獨吃飯,會被認為是可恥的,因為不同的餐桌決定著人群劃分。
有時候,通過幾次吃飯,本來不認識的人可以建立甚至加強聯繫,構織起一種特殊的關係網。原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愛交朋友、愛請客是出了名的。在重慶,王的東北客人不斷,這些大小飯局中,就有徐明這些圈內朋友。王立軍還吃出了科技,在他的一百多項專利中,包含了「循環式傳菜火鍋宴會桌」。據說該專利能夠自動循環傳菜,並能供十數人或數十人同桌方便用餐。
2005年,廣東村級換屆,廣州市增城石灘鎮麻車村的兩名村主任候選人僱用20多輛中巴車,爭相宴請全村9000多名村民吃飯,一吃就是10多天,花費超過百萬元,結局自然是得不償失。事後當地有人表示:「這就是不懂『政治』,哪能這樣大規模『撒網』呢?一下子請這麼多的客人,已經失去了請客的本意。」
就客人來說,更多時候,是擔心別人不請你,那意味著你被這個群體冷落了。知名記者褚朝新說:出門在外搞工作,你若處處拒絕別人,連飯都不吃一頓,工作也自然常常很難開展。對方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好接觸,滿肚子的陰謀詭計和可怕的念頭,「不然,他怎麼連飯都不吃一頓」。
當然,有時候被邀請,也並不意味著全是好事。在鴻門宴裡,劉邦接到項王邀請,不想去也得去,在宴席上居於下首,政治前途與身家性命懸於一線,話語權在項羽手中,自家只能設法周旋,席間劍光閃閃,也只能佯作無事;同樣,劉備受到曹操邀請一起青梅煮酒,席上也是言不由衷,好不辛苦。
而現在的官員只要聽到紀委請喝茶、就像聽到廉政公署請喝咖啡,早就汗流浹背。自然,人們關注的也不是請客方,而是客人。
誰點菜不重要,坐哪裡才重要
法國歷史學家讓-馬克·阿爾貝說過,飯桌上的老大不是那個吃的最多的人,而是吃的最少的,他不僅掌握著餐桌,還掌握著用餐的話語權和節奏。
一度,權力與胃口相關,食量大似乎意味著統治力強,如樊噲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非常出色;而一把手則是通過吃飯,可以保持屬下的對立和競爭從而維持均衡。在西方,如果哪個政治家不能喝酒,或者「吃不動」一桌豐盛好菜,就不會受選民喜歡。如前法國總統薩科奇因為不喜飲酒,被民眾視作不能「平易近人」。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巨大的廚房。言下之意,國民們不過是這個大廚房裡的食客。能上桌,說明你已經得到了主人認可,但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考驗更為嚴峻。
在官場飯局開席之前,總會由一個人發表祝酒詞,一來體現自己的位置,二是加強和客人之間的聯繫。前法國總統普恩加萊有過一番高論,他認為沒有祝酒詞,宴會就不順。
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發明圓桌的那個人是個天才,因為圓桌的含意是「平等」和「團結」。相傳,亞瑟王的圓桌打破了12騎士的等級,每個人都看似平等了,但其實並非這樣,比如亞瑟王的位置後面就撐著華蓋,因為他才是NO.1。
NO.1坐的位置自然是很講究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主位,有的地方謙虛地稱為「主陪」。主位為什麼要面對大廳的入口?據歷史學家的研究,這兒可以觀察全體,以及人員的進入,從而起到控制整場宴會的作用。其他人往往則是以這個席位為中心,按重要程度依次圍聚,在整場飯局中,大家都在靠近中心,關注那個人的語言和動作傳遞出來的蛛絲馬跡。
上世紀克裡姆林宮的餐桌上,曾經展現過森嚴的等級,所有人的目光都要專注於史達林,頻繁祝酒後,大家起身走向領袖碰杯,權力的集中由此得到了象徵體現。希特勒也經常在宴會座位的安排上煞費苦心,離自己近的該是戈培爾或戈林沒有定論,全看此時需要鼓勵還是制約他們。
當然,給其他人排位子,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這種席位的安排是很講究和複雜的,坐什麼樣的位子對應著什麼樣的職務、年齡、親疏關係。當然這種排列並不固定,席間要是有人臨時加入,這種脆弱的平衡就得重新被打破。
一名市政府副秘書長對廉政瞭望表示,有時候,一塊桌布都有非同尋常的含義。如果有幾桌客人,且難以用方位設置的辦法來突出主臺,就要利用主臺與其他餐檯的桌布色彩不同、餐具的不同來突出主臺。為避免敏感的「次序高低」問題,在桌次安排上不用數字,而是通過花卉名稱不同加以區別。
上述官員是北方人,他說以單位名義宴請客人有一定規矩:一般副主陪在主陪的對面,1號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號客人在主陪的左手,其他可以隨意。但有些地方經常會讓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主陪的位置坐了一名司機,「大概他們覺得,這個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點都不重要」。
據湖南衡陽市接待處網站上一篇文章介紹,多桌宴會各餐桌之間的距離應不少於1.5米,主賓桌四周和主通道的距離應不少於2米,餐桌距四周牆壁應不少於1.2米。
當然,和民間請客一般由主人點菜不同,官場上的主位者往往不會親自點菜。「負責接待的辦公室主任通常會在領導來之前把菜點好,等主客到達之時涼菜必須上好,絕不能讓桌子空著,這是大忌。」上述人士表示,「但現在這些規矩已經簡化了不少。
吃什麼不重要,說什麼才重要
錢鍾書說過,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
常被人們忽略的是,名畫《最後的晚餐》和《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沒有一個人的眼神在盯著食物。有人說,在官場,吃飯的目的並不簡單,賓客們的肚子大多並不餓,有人甚至很少體驗飢餓,吃飯是為了維持一種關係,或解決一個問題。
吃的簡單,並不代表不尊重客人。四菜一湯是最早的國宴標準,但即使這樣,有的外賓還是覺得多了,因為在外交場合,一般不能剩菜,前法國總統席哈克夫人就「吃撐」過。原外交部長李肇星在自己新書中透露,自己參與和推動了幾項禮賓改革,將國宴改為三菜一湯,不主動上白酒。
既然吃什麼不重要,那麼什麼才是飯局中的精華所在?有人說,餐桌是一個特別的政治場域,它像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政治的角力、權勢的較量皆在這裡無聲上演,「吃飯是最細緻而有效的政治工具」。
飯桌上,官員們的話通常不少。有地方官員表示,飯桌上碰到一個北京來的官員,大家總會追著問這問那。梁文道說,愛在飯桌上聊官場軼聞,多半是為了展示自己人脈廣,消息靈。但據褚朝新的認識,「這裡面相當多都是酒精刺激之後的真實流露,這種真實並不等同於他認可你的價值觀,萬萬不要因為對方拍著胸脯跟你說了幾句真話就以為遇到了真愛。」
廉政瞭望記者也經歷過一些官員在飯桌上「嗨了」以後,要跪下來和你拜把兄弟的場面,那種感情的流露,絕不亞於去年在餐桌上下跪的泰州官員張愛華。分清飯桌上的真話和假話,那是會吃飯的表現。
毛澤東和張瀾、黃炎培、柳亞子這些民主人士在飯桌上一邊小酌小飲一邊共商國是,這是肝膽相照的真話,許多治國方略也是在這種談笑風生的聚餐中醞釀而成;周瑜在群英會上大擺筵席,表面上和老同學蔣幹「推心置腹」,暗地裡卻反過來對老同學「殺熟」,騙得曹操斬將,這就是明顯的假話。
據廉政瞭望記者採訪得知,飯桌上最令人反感的,是一些職務不高,卻官氣十足的人喜歡「即興指示」。一名媒體人回憶,他曾在某省跟一官員吃飯,桌上除他外都是此公的下屬。此公一講話,桌上另一人就立馬放下筷子拿起紙筆記錄,其他官員則對此視若無睹。
在哪兒吃不重要,最終成果才重要
據媒體報導,王岐山在廣州、海南、北京等地任職時,交遊士林,商界學界亦多故人。但去年的所有飯局,王岐山都一應不赴。他邀請朋友們到家裡做客,開夥煮飯,既遵守了中央規定,又避免了老友生疏。
習近平在一次與領導幹部交流談心時就指出:對領導幹部來說,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省下點時間。官員喜歡吃吃喝喝,是很多人的固定印象。其實,一部分官員早已厭倦了應酬吃喝,很願意回家吃。
原江蘇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用博客展示過一幅招商的宏大場景。當地幹部為了不同的項目,盯著不同的客商,有時在一個飯桌上能碰到好幾路招商人馬。張新實戲稱「成了吃飯遊擊隊」。
好在當時這些官員們「吃」出了成果,在上海新世界大酒店的45層旋轉餐廳上,同時坐著市檔案局的正副局長,上海市委接待辦的處長驚訝地說,我們見過全國各地那麼多招商的人,從來沒有見過檔案局的人也出來招商。飯桌上的一個客商當即表示,一個月之內打1000萬元到宿遷註冊投資。
飯桌上解決問題,有時可以提高效率。1999年春節,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到湖北看望慰問災民。除夕夜,朱總理及家人召集隨行人員吃了一頓家庭式的年夜飯,席間談到了能否漲工資的問題,但就當時的形勢恐難實行。在國家計委任職的張國寶提出增加節假日的問題。他說是否可以增加節假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休息機會,也是提高福利的一種方式。對這個問題,席間大家似乎都贊同。春節假期後,朱鎔基回到北京就把此事提上議程,通過正常程序,最終得以落實。
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早些年在無錫主政時,接受過人民網的一次訪談。他說:「我非常想回家吃飯,但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現在我是把回家吃飯作為一種奢侈。我們來來往往的客人比較多,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我們要盡地主之儀,我們要代表城市來歡迎他們、接待他們,通過歡迎他們、接待他們,我們介紹無錫的情況,同時我們也通過這個渠道來加強城市與城市之間,上下級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的溝通和聯繫,使相互之間理解、促進、幫助。 」
官員並非不能在外吃飯,關鍵要把好尺度。當然,沒人提倡官員必須天天「回家吃飯」,這不,劉志軍妻子還說他天天晚上都回家吃飯,從不出去呢。(記者 舒煒)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