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壞狐狸的故事》中人物的塑造是極其成功的,簡單有趣
成人世界裡有個言論,認為動畫都是給小孩子看的,當然這個言論現在已經完全站不住腳了,畢竟有一類動畫叫成人動畫。不過除了針對特定年齡層觀眾的動畫,還有一些動畫是適合所有人的。例如《大壞狐狸的故事》,這是一部同樣被提名動畫屆最高獎項安妮獎的作品,但是它和《尋夢環遊記》絕對不是一種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你就會覺得,天吶,怎麼會這麼可愛啊。可愛是一個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詞彙,可愛並不等同於幼稚。扮鬼臉、賣萌在某些時候是可愛,但是是層次並不高的可愛。
真正的可愛一定源於真實、純淨,是人在無意識下表現出的真情實感,是能夠感化心靈的感動,我們會發自內心地感慨,哇,這也太美好了。按理說這些話應該放在最後說,在一開始就說出來也是希望大家不要對可愛帶有刻板印象,才能更好地感受可愛的力量。第一個層面就是畫風上的可愛,你會看到一種完全不同於好萊塢工業式的畫面,它猶如一個水彩手繪本,筆法沒那麼複雜,色彩沒那麼奪目,但是就是覺得很舒服,很美好。畢竟我們小時候就喜歡看繪本,電影本身也改編自繪本。長期以來流行在我們身邊的動畫,主要還是美式和日式的。
這兩類其實都是偏重商業化的,針對市場的。而法國偏偏是一個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國度,所以法國動畫給我們的感覺又會不一樣。我們總會有種一個藝術家在當著你的面畫畫,然後時不時地講幾個故事給你聽的感覺。這便是法式「慢」動畫。所以似乎法國動畫是很難取得商業上的好成績的,即便是在中國大賺一筆的《小王子》,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原著在國內大量的群眾基礎。不過這也就是浪漫與輕盈的美妙,這種「慢」是感人的,可愛的。第二個層面就是角色的可愛了,這也是大家能夠最直觀看到的方面。
事實上電影中人物的塑造是極其成功的,哪怕只是一隻過場時出現的蝸牛,你也會因為它老是吃不到樹葉而留下深刻印象。電影標題中的大壞狐狸,其實只出現在其中一個故事裡,這是一個具有極大反差感的角色。一方面想成為一隻大壞狐狸,想讓別人害怕,想吃到肥雞,另一方面卻沒有動物害怕它,甚至還被母雞追打,這種反差感使這個角色變得非常好笑。同樣的反差塑造還出現在別的角色中,印象中最懶的豬,卻是這個農場裡最勤快最精明的動物。而作為保安的狗又如此貪睡,以反差感製造笑點在動畫中非常常見。
就拿《瘋狂動物城》來說,身為大boss的反派卻是體型最小的倉鼠,說話奇慢的樹獺開車就飛快,這都讓我們牢牢記住了這些角色。角色上當然還得說到鴨子和兔子這對組合。這兩個角色更像是捆綁式的角色,你可能分不清它們倆,雖然說細節上很多表現還是不同的,不過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也無大礙。它們和小豬在一起構成了《人在囧途》式的人物關係,嚴肅與搗蛋形成笑點。一前一後兩個故事頗有公路片的範兒,這對組合以極其不靠譜的姿態出現,同時又具備謎之化險為夷的能力。這既是孩童式的天真,也是生活對人的善意,第三個層面就得說到整個故事的可愛了。
一個三幕劇的結構,開場,串場與散場都充滿了靈氣,非常好玩。三個故事本身是獨立的,又互相之間有著微妙的聯繫。第一個故事講述孩子剛降臨世界時面臨的重重危機,第二個故事聚焦於孩子對新事物的認知與探索,第三個故事則說到孩子已經建立起來的稚嫩的世界觀。我們看到整體就是,按照兒童的成長過程完成的故事。當然這樣講似乎讓故事變得有點複雜了,真正的故事不過是送小寶寶回家,小雞出生時見到狐狸把他當作了媽媽,鴨子和兔子以為自己害死了聖誕老人要為孩子們送禮物,這樣的,簡單、有趣。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故事沒什麼新意,似乎是聽過一遍又一遍的陳詞濫調。
不過當你自己去看一遍,還是會被吸引,這才是經典故事的厲害之處。這些故事有點像童話與寓言的組合體,既有徹頭徹尾的想像,又有來於生活的經驗。光是看這個大農場感覺就會喻示些什麼。母雞帶領群雞開會如同民權運動,狐狸的入侵與合作,也很像兩類勢力的爭鋒與妥協,當然這個農場並不是《動物莊園》,它沒那麼複雜和深刻,它只是在日常的打打鬧鬧中輕輕安置些小哲理。它並不強求你知道什麼,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完全取決於自己。它總能使你滿意。我覺得《大壞狐狸的故事》這個名字本身就很可愛,就好比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大壞蛋時,我們也不是抱著仇恨與敵視的態度,反倒有一絲絲的曖昧和小調皮。啊,真是太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