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超級大國是指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均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並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支配性影響的大國。一個國家能不能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主要看兩點:一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資源儲備等先天的自然條件,二是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治動員力、社會組織力等後天的社會條件。前者是成為大國的基礎條件,所以無論科威特、瑞士這樣的國家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會被視為是國際事務中具備影響力的大國;然而僅僅有基礎只代表取得了角逐大國地位的資格,而不代表必然會成為一個大國。
近代史上的舊中國以及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就資源稟賦而言難道不具備成為一個大國的資格嗎?如果一個國家空有資源稟賦,然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均乏善可陳,那麼這樣的國家只是一個空有規模體量的大國而不是一個能在世界上發揮支配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擁有龐大的規模體量是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然而空有規模體量而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還是不能成為超級大國。既然規模體量和社會條件共同構成了成為超級大國的必要條件,那麼要分析俄羅斯能否成為超級大國就需要首先對其規模體量和社會條件進行分析。
歷史上西歐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國曾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率先崛起,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美、俄這種具有大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時因為當世界歷史處於轉型期時決定各國實力強弱的首要因素並非體量而是創新:在人類歷史上幾次產業革命期間都有一些國家抓住歷史機遇通過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然而當世界由轉型期轉向平穩發展的時期後決定各國實力強弱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創新而是體量。新技術、新制度總是會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這是不以人為意志轉移的。正如英國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中獨領風騷,然而由英國發明的蒸汽機等產品必然是要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的。隨著新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使後起的國家儘管在技術層面可能仍與先進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這種差距已大大縮小,各國之間已不存在明顯的代差。這時擁有龐大規模體量的國家即使在技術上略微落後一些也完全可以通過質量不夠數量湊的模式彌補自己的短板缺陷。
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俄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徵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
如果要拿當時的德國和美國比,那麼劣勢就更為明顯了。哪怕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生產能力還沒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到1944年德國用四年時間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兩國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還不到美國的零頭,在技術上相對落後的蘇聯也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升到德國的90%。在和平年代洲級大國顯然在經濟資源的調度上也具備比中等體量的大國明顯得多的優勢。如今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發展再次印證了大國相比中等體量國家的優勢。
儘管當美、蘇兩國在二戰後率先崛起成為世界兩極時中國、印度等國看起來還遠遠算不上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大國,但在此後的幾十年中這些具備足夠龐大的規模體量的國家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即使這些國家在生產技術層面同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仍有距離,但就國家整體的綜合影響力而言卻是西歐、日本所不能比擬的。這恰恰就驗證了我在上文所說的規模體量是成為超級大國的必要條件之一這個結論。一切體制和技術要素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唯獨構成國家規模體量的領土和人口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成倍擴張的。
尤其是在殖民擴張模式已被否定的今天更是如此。這也就意味著小國再難以通過變革帶來的先發優勢去擴張自己的規模體量,從而將這一優勢固定下去。在國際競爭中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將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市場優勢、兵力優勢、戰略空間優勢。俄羅斯顯然是一個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家:俄羅斯國土面積1709.82萬平方公裡,基本相當於我國和澳大利亞的面積之和,是全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在世界七大洲中南極洲的面積為1400多萬平方公裡,歐洲為1000萬平方公裡, 大洋洲領土面積為900萬平方公裡,由此可見俄羅斯的領土面積超過了三大洲的面積。
俄羅斯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大洲級體量的國家。這還只是俄羅斯的狹義領土面積,也就是俄羅斯的陸地國土及其附屬的內陸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積之和。不過這種單純以狹義國土面積衡量國家大小的做法已在國際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這是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已使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海洋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是可開拓的新疆土。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傾向於使用由領土、領海、專屬經濟區三者共同構成的海陸總面積作為衡量國家體量的指標。在這項指標上俄羅斯以2466萬平方公裡名列世界第一。
當然構成國家體量的要素除了領土面積之外還有人口規模。截至2018年俄羅斯聯邦人口約為1.445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是世界第九人口大國。遼闊的國土面積和龐大的人口規模為俄羅斯帶來了資源、兵力、勞動力、國內市場和戰略縱深等各方面的先天優勢。在俄羅斯廣袤的國土之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目前俄羅斯已經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還略多,排名世界第一;俄羅斯已經探明的石油資源82億噸,佔世界總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俄羅斯的森林覆蓋面積約為8. 67億公頃,佔其國土面積的50. 7%,居世界第一位。
俄羅斯的煤炭儲量世界第二,水力資源世界第二,鈾資源世界第二,鋁資源世界第二,黃金儲量世界第五,森林資源世界第一,鐵資源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森林覆蓋面積高達8. 67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高達807億立方米。俄羅斯已經探明的自然資源總價值超過3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21%,居世界首位。由於高寒氣候的限制,目前俄羅斯現有耕地面積約為123.7平方公裡,這一數字在國際上僅次於美國、印度和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實際上俄羅斯的可開墾土地遠不止於此,迄今為止俄羅斯境內仍存在大量未經開墾的適宜耕種的土地。
據俄羅斯方面的估計:俄羅斯實際可開墾的土地面積高達250萬平方公裡左右,這一數據位居全球第一。俄羅斯的水力資源也極為豐富:俄羅斯擁有約佔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河流總徑流量是4270㎞/年,居世界第二位。上世紀7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一個直徑超過100公裡的隕石坑內發現了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的鑽石礦,這裡的鑽石儲存量估計是全球其他地區鑽石儲量之和的10倍,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廣袤的國土不僅為俄羅斯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儲量,同時也為俄羅斯帶來了廣闊的戰略縱深。
這在歷史上反擊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戰爭中已得到證實:僅僅只是長距離行軍導致的非戰鬥減員就足以令任何一支入侵俄羅斯的軍隊噩夢連連。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認為:俄羅斯是佔據國際地緣心臟地帶的大國。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三面為山系環繞,河流都流向內陸湖或者北冰洋,是海上無法到達之處,是天然的巨大堡壘。歷史上控制這一地區的遊牧民族總能不斷強大軍事力量對邊緣地區造成嚴重威脅。然而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使遊牧民族退出了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位置,同時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工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使歐亞大陸邊緣地區的民族面對著越來越大的威脅。
如果技術的發展使得該地區民族為某種集權體制組織起來,那麼距離誕生一個世界帝國也就為期不遠了。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到來之前沙皇俄國的地盤雖大,但因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使其境內的荒漠和凍土地帶無法進行基本的工業化開發,因此沙俄兩千多萬平方公裡領土潛藏的地緣能量並未得到充分釋放。然而到了蘇聯時代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隨著技術進步就使其地緣潛力得到了充分釋放,最終得以發展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後隨著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使俄羅斯的地緣潛力遭到嚴重削弱,但仍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盤。
保住了基本盤的俄羅斯實際上也就擁有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俄羅斯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後仍不斷對其進行打壓的根本原因,因為俄羅斯具備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地緣潛力,而這將會對西方國家的戰略利益構成重大威脅。然而俄羅斯也僅僅只是具備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潛力基礎而已,事實上真正要發展成為超級大國對如今的俄羅斯其實是一個難以實現的任務。俄羅斯儘管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地緣潛力,然而俄羅斯的地緣結構同樣存在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首先地處高寒緯度造成俄羅斯氣候嚴寒,這對俄羅斯的工農業生產建設是不利的。
1954年到1958年期間在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經濟政策下政府投入了67億盧布並動員了數十萬志願者到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開墾了4000萬公頃的土地,然而儘管西伯利亞地域遼闊、土地肥沃,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墾荒所實現的糧食增產不僅極為有限,更糟的是導致了當地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到60年代初隨著墾荒區風沙侵蝕的日益嚴重使幾十萬公頃新開墾的土地遭到了破壞。如果說高寒氣候不利於國內產業,那麼俄羅斯的對外貿易也同樣受地緣缺陷制約。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北臨北冰洋、東接太平洋、西濱波羅的海和黑海,然而俄羅斯參與國際航運貿易的條件並不好。
北冰洋航線常年封凍,利用價值相對偏低。東部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港冬季封凍,需要藉助破冰船的協助才能通航,何況符拉迪沃斯託克港距離俄羅斯的核心地帶實在過於偏遠,對俄羅斯國家整體經濟的幫助有限。西部的波羅的海和黑海倒是俄羅斯參與國際國際航運貿易的生命線,然而波羅的海和黑海都屬於「內海」或「半內海」,其出海口都不掌握在俄羅斯手中,俄羅斯要通過波羅的海和黑海進入大西洋參與國際國際航運貿易就必須通過別國的領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東歐、中亞板塊的傳統戰略空間不斷遭到侵蝕。俄羅斯成為超級大國的地緣潛力實際上正遭到削弱。
有著1709.82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的俄羅斯儘管曾憑藉其遼闊的戰略縱深拿破崙和希特勒折戟沉沙,不過遼闊的疆域也給俄羅斯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隨著邊疆地區和中央的地緣距離逐漸疏遠,管控難度也越來越大,加之周邊各鄰國幾乎都曾和俄國有領土糾紛,極易陷入被人群毆的境地,所以拿破崙和希特勒輕而易舉就幾乎挑動整個歐洲進攻俄國......即使在不考慮戰爭因素的前提下俄羅斯同樣面臨來自北約和歐盟對其戰略空間和市場範圍的擠壓,而俄羅斯和烏克蘭、波蘭等國較為尖銳的關係則使這些國家很可能扮演北約和歐盟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和市場範圍的馬前卒。
俄羅斯儘管是全球第九人口大國,然而相比於廣袤的國土而言:俄羅斯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國家。俄羅斯這種人口分布格局意味著在防衛領土方面俄羅斯承擔著巨大的戰略壓力,因為俄羅斯必須同時面臨來自東西方的敵人,而目前這種趨勢正表現得日益明顯:在東方俄羅斯與日本存在島嶼爭端,而在西方局面更為複雜:既有北約、歐盟東擴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擠壓,也存在與烏克蘭的克裡米亞問題。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儘管四分之三的國土分布在亞洲,但俄羅斯人口的四分之三卻集中分布在歐洲部分,以致於廣闊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幾乎處於無人開發的蠻荒狀態。
即使不考慮戰爭因素,那麼這種稀疏的人口密度在和平年代對俄羅斯國內產業的發展也使同樣不利的:因為這使俄羅斯始終無法擺脫基礎建設和物流運輸的惡夢——上下遊配套過程中的天量運費足以把俄羅斯一切依賴自由競爭的工商業扼殺到賠本破產。俄羅斯所面臨的還不只是人口分布格局的問題,更為嚴峻的是人口負增長問題。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到2013年俄羅斯人口經歷了持續22年的負增長。1991年蘇聯解體時的人口約為286730817,這比當時的美國還多出4000多萬人,是當時全世界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當然俄羅斯只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儘管繼承了蘇聯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實際上不過相當於分家後的大兒子接管了家業,不過當初分家時各加盟共和國都帶走了一部分蘇聯人口,如果僅止於此還不是什麼大問題,更令俄羅斯困擾的是:俄羅斯的人口不是低於蘇聯,而是相比蘇聯時代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出現了負增長。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人口外流和生育下降的現象:從1993年到1996年俄羅斯人口幾乎下降600萬人,平均每年以200萬的速度在下降。這已嚴重影響到俄羅斯勞動力和兵力的來源。
俄羅斯的人口問題甚至使世界上出現了這樣的討論: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將隨著人口的自然減少而失去,進一步發展甚至有使俄羅斯亡國滅種的危險。普京上臺後意識到人口問題的嚴峻性,於是在經過一系列措施手段後終於在2013年止住了俄羅斯人口的下降趨勢,不過在經歷2013年之後這幾年的發展只增長了150萬人口。就這還是包括了克裡米亞的人口統計數據,也就是說俄羅斯在從烏克蘭拿走克裡米亞後的人口還不及蘇聯解體之初不含克裡米亞在內的俄羅斯人口。如今的俄羅斯相比蘇聯解體之初的1992年1.49億人口減少了450萬人。
俄羅斯所面臨的還不只是單純的人口生育率下降問題: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一直面臨嚴峻的人口外流現象,曾有大量俄羅斯人迫於生計離開俄羅斯,選擇前往西方發達國家定居。2017年本已出現好轉跡象的俄羅斯人口增長問題再生波折:這一年俄羅斯全國出生人口為169萬,較2016年減少20.3萬,而同一年的死亡人口為182萬,再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至此俄羅斯新出生人口數降至十年來的最低紀錄。2018年俄羅斯人口態勢進一步惡化:這年俄羅斯人口減少了86700人。2019年前9個月俄羅斯人口總量又進一步減少了25.96萬。
俄羅斯是一個實行免費醫療和教育的國家。早在蘇聯時期俄羅斯就建成了全國統一、學科門類齊全、水平較高的國民教育體系,從而為俄羅斯在核工業、航天領域等方面培養了眾多高精尖人才。和日漸老齡化的日本不同:俄羅斯的1.445億人口中約有7568萬人是正值青壯年的勞動力大軍。人口規模和良好的教育資源結合本該使俄羅斯得以充分享受人口紅利,然而如今俄羅斯人口結構所存在的問題卻令俄羅斯決策層頭疼不已。如果說俄羅斯的地緣結構和人口結構有利有弊,那麼俄羅斯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領域的發展又如何呢?
同樣是有高有低,發展極不平衡。俄羅斯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領域:俄羅斯作為擁有一票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G20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儘管蘇聯解體後北約和歐盟的持續東擴大量擠壓了俄羅斯在東歐的傳統勢力範圍和戰略空間,但迄今為止俄羅斯仍在白羅斯、高加索、中亞等地保持著一定的政治影響力。2015年出兵敘利亞又使俄羅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蘇聯時代在中東的勢力範圍。當然俄羅斯在國際上最拿得出手的還得是連美國也不敢漠然視之的軍事力量。
目前俄羅斯的常規軍事力量在全世界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由陸軍、海軍、航空航天軍、空降兵、戰略火箭兵五大軍種組成,總兵力為113.4萬人:俄羅斯陸軍32.2萬人,擁有2.5萬多輛坦克,其中包括9000輛T-72型坦克和5000輛T-80型坦克。2015年俄羅斯空軍和空天防禦兵部隊合併組成航空航天軍,擁有6000架各型現役戰鬥機、運輸機和直升機,有25個裝備С-300ПМ、С-300ПСC防空飛彈系統的防空飛彈團、旅,一共13000名飛行員。俄羅斯海軍約16萬人,擁有146艘大型水面艦艇,其中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同時裝備有第4代戰略核潛艇。
3.5萬人規模的俄羅斯空降兵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也是唯一的機械化空降部隊。除國防部所屬的113萬軍事力量以外,俄羅斯還有邊防、內衛、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等軍事力量,全國武裝力量總數約為200萬。俄羅斯目前擁有塔吉克斯坦的201軍事基地、南奧塞梯駐第4軍事基地、阿布哈茲第7軍事基地、亞美尼亞久姆裡第102軍事基地、吉爾吉斯坎特軍事基地、烏茲別克斯坦卡爾什——哈納巴特軍事基地等海外軍事基地,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海軍基地則是目前俄羅斯海軍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外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
此外俄羅斯還計劃在埃及、越南、古巴3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2017年3月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曾就俄羅斯的核力量作出報告——據該報告推測:截至2017年初俄羅斯擁有約4300枚核彈頭可部署在遠程戰略發射裝置和近程戰術核力量上。其中約1950枚戰略核彈頭部署在飛彈和轟炸機基地內,另有500枚戰略核彈頭及大約1850枚非戰略核彈頭被存放於核武庫中。除一些用於作戰部隊軍事存儲的核彈頭外,還有約2700枚已退役等待拆解的核彈頭。由此可得俄羅斯總計擁有約7000枚核彈頭,在核武庫數量上俄羅斯居於世界第一。
同時俄羅斯具有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和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根據俄羅斯方面公布的數據信息顯示:俄羅斯最新型號的核彈撒旦-2射程在1.1萬公裡之上,能夠同時攜帶十幾枚核彈頭。如此威力的核彈只需一顆便可抹掉整個法國或者是德州,相當於廣島核爆炸的兩千倍。當然衡量一國的軍事實力不能只看武器裝備,還要看到該國的生產和後勤補給能力。俄羅斯這方面的實力同樣是不容低估的:俄羅斯每天產油1100萬桶,自身消耗不超過220萬桶。確認儲備800億桶。俄羅斯的的勞動力估計為7568萬人。
俄羅斯還有1143艘商船,主要後勤補給負擔落在7大港口和終端上。公路全長98.2萬公裡,鐵路全長8.71萬公裡,航空運輸可以使用1218個機場。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常規武裝力量、核力量、後勤補給力量都是不容低估。俄羅斯在軍事上是一個包括美國在內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的大國,然而所謂超級大國是指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均能在國際上發揮支配性作用的大國。如果俄羅斯要成為這樣的國家,那麼至少目前還存在短板:普京上臺後俄羅斯經濟之所以相比葉爾欽時代有所復甦並不是建立在對俄羅斯經濟體制和生產技術的改革基礎之上的。
事實上蘇聯時代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在今天的俄羅斯依然存在。俄羅斯經濟之所以能在普京上臺初期出現好轉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普京政府巧妙地利用了俄羅斯的自身優勢:在俄羅斯廣袤的國土之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蘇聯時代則為俄羅斯奠定了堅實的軍工基礎,俄羅斯正是憑藉這些優勢通過出口油氣資源和武器裝備創匯。普京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明確知道俄羅斯的優勢所在並通過對這種優勢的利用擺脫了葉爾欽時代俄羅斯捧著金飯碗要飯的局面。通過對外能源出口不僅為俄羅斯帶來了高額的外匯收入,俄羅斯還以切斷石油天然氣供應作為遏制戰略對手的外交手段。
然而由於缺乏體制和技術層面的改革創新,這種單純拼優勢的發展模式總有將自身優勢耗盡的一天,因此隨著國際油價的下跌以及西方國家的制裁使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速度在近年來明顯放緩。迄今為止俄羅斯經濟片面依賴於能源產業的狀態並未得到改善,以致於俄羅斯這個能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卻幾乎見不到國產汽車,在辦公室中也幾乎見不到一臺國產電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對其引以為豪的軍工生產構成一定的不利影響——畢竟再先進的裝備也需要資金進行維修保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面臨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以致於缺乏足夠研發經費的軍工產業不得不自廢武功。
蘇聯時代曾一共建造過九艘航母,然而俄羅斯最終只保留了「庫茲涅佐夫」號這一艘。與此同時蘇聯時代的軍工體系是分布在各加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就位於烏克蘭境內,所以隨著烏克蘭的獨立就使俄羅斯的海軍建設受到了一定製約,以致於俄羅斯海軍多年來沒有建造一艘大型水面軍艦。與此同時俄羅斯陸軍和空軍的武器老化現象也較為嚴重,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空軍迄今為止沒有隱形戰鬥機服役。如果俄羅斯要實現自己的大國復興就必須實現生產技術和國家體制的改革創新,實行產業的全面升級換代。
否則無論是普京或是其他任何人執政都無法擺脫俄羅斯國家發展的桎梏。2001年高盛公司將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巴西並列為金磚四國時稱預言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將在2027年超過英國,在當時這一預言引起了全世界的熱議,然而當俄羅斯經濟隨著國際油價下跌以及西方國家的制裁而放緩後人們才發現俄羅斯經濟超越英國仍是任重道遠。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結構而言:仍是靠著油氣資源等優勢產品出口來拉動的,這和英國已高度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相距甚遠。事實上如果我們縱觀俄羅斯的歷史就不難發現: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始終存在著一種你追我趕的態勢。
擁有全世界最遼闊疆域的俄羅斯的地緣環境始終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俄羅斯地處高寒緯度帶,西伯利亞在古代就是中原王朝所謂的苦寒之地,偌大的俄羅斯卻難以找到一個天然不凍的出海口,俄羅斯由此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的地緣格局。當西歐國家通過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一系列舉動崛起之後俄國的反應總是慢半拍,當西歐各國及美國已進入工業化時代後俄國仍飽受農奴制的束縛,工業化進程長期滯後於西方。事實上俄羅斯就其文明與體制的進化程度一直滯後於西方,然而俄羅斯憑藉自己龐大的疆域和人口以數量彌補質量的方式實現了規模效應。
於是每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出現結構性變革之際俄羅斯就會因為自身文明與體制的滯後而被西方甩在身後;而當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體系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後俄羅斯的體量優勢就會逐漸彌補文明、體制、技術上的不足。迄今為止俄羅斯仍沒擺脫這種依靠自身體量優勢發展的模式。有人說俄羅斯是在吃老本——理由是俄羅斯強大的軍工體系、豐富的資源儲備都是歷史上所奠定,而今天的俄羅斯在技術和制度層面卻缺乏創新。事實上俄羅斯如今的國際地位在相當程度上的確是在吃蘇聯時代乃至沙俄時代的老本,但問題在於人家老本雄厚到足以啃得起。
俄羅斯的重工業、軍事產業、聯合國五常地位都是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而廣袤的國土面積以及附著於其上的資源則是沙俄時代擴張的產物。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說明俄羅斯老本充裕,所以就算人家是啃老族也有啃老的資本。俄羅斯依靠軍事和能源這兩大王牌所確立的國際地位至少目前看來是無法撼動的,所以即使是美國也不能無視俄羅斯。不過另一方面導致蘇聯解體的產業結構問題並沒得到解決,如今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依然不合理,長此以往俄羅斯有淪為資源型國家的風險。與此同時俄羅斯的人口持續下降,已然發展到威脅俄羅斯勞動力和兵力來源的地步。
目前看來只要俄羅斯依然掌握著軍事和能源這兩張王牌,那麼俄羅斯的大國地位不可撼動的;但如果俄羅斯想要縮小與美國的國力差距,進而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那麼就必須設法解決自己在經濟問題、人口問題等方面的短板,吃老本拼優勢的策略固然能使俄羅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表面的風光,但卻並不是一條可持續的長遠發展之路。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俄羅斯恐怕仍將維持現有的國際地位:不是一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超級大國,但會是一個其他任何國家都不敢忽視的世界性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