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2薄膜中的高自旋霍爾電導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相比於傳統上使用的Pt、W等重金屬,二維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TMDs)在晶相、對稱性、電導、自旋軌道耦合強度以及能帶拓撲特性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可調空間,因而近來成為研究電荷與自旋(及贗自旋)等自由度之間相互轉換的一個新興的體系。儘管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了諸如MoS2、WTe2等材料具有較大的自旋霍爾角,但是它們相對大的電阻以及難以大規模製備厚度可控的薄膜等問題限制了該體系的實際應用。高導電性以及具有自旋-動量鎖定的拓撲表面態的狄拉克半金屬材料可能克服上述問題,然而它們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還沒有相關報導。

圖1. 大面積高質量PtTe2薄膜的製備與結構表徵。(a)從Pt到PtTe2熱輔助的轉換示意圖。(b)和(c)分別為典型的PtTe2薄膜的釐米尺度的光學顯微鏡照片與納米尺度的高解析度透射電鏡照片。(d)為[001]取向的PtTe2薄膜的XRD。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的許洪軍博士後、於國強特聘研究員、韓秀峰研究員等人成功製備了大面積、高質量、厚度可控的PtTe2薄膜並且首次研究了這種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的自旋軌道力矩效應。借鑑PtSe2薄膜的製備方法,不同厚度的Pt薄膜可以通過在碲蒸汽中退火的方法而轉化成為[001]取向的PtTe2薄膜。與文獻報導的單晶PtTe2納米薄片類似,這些PtTe2薄膜在室溫下具有的高導電性(~ 106 S/m)。因為PtTe2在大氣環境中的相對穩定性,均勻、平整、大面積的PtTe2薄膜可以轉移到磁控濺射設備中製備自旋電子學器件。

通過對PtTe2/Py異質結進行系統性的自旋力矩-鐵磁共振的測量發現PtTe2薄膜具有較大的自旋軌道力矩效應: 忽略界面自旋的損失,5 nm的PtTe2的自旋霍爾角在0.09-0.15範圍,是對照實驗中4 nm Pt的1.5 ~ 2 倍。從PtTe2自旋軌道力矩效率隨厚度非單調變化的實驗結果可以推測PtTe2產生的自旋軌道力矩具有塊體態與表面態兩個不同的來源。因為高導電性以及較大的自旋霍爾角,PtTe2的自旋霍爾電導(0.2-1.6 × 105 /2e Ω-1m-1)是目前報導的TMDs中最大的,甚至能與典型的拓撲絕緣體 Bi2Se3相比擬。進一步的垂直磁矩翻轉實驗也證實了PtTe2具有比Pt更高的電流-自旋流轉換效率。該研究表明PtTe2以及狄拉克半金屬有希望應用於低功耗自旋軌道力矩器件及其它自旋電子學器件中,該工作也揭示了大規模製備、研究、應用與PtTe2類似的二維、拓撲材料的可能性[Y. Guang, I. Bykova, Y. Z. Liu, G. Q. Yu,* E. Goering, M. Weigand, J. Grafe, S. K. Kim, J. Zhang, H. Zhang, Z. R. Yan, C. H. Wan, J. F. Feng, X. Wang, C. Y. Guo, H. X. Wei, Y. Peng, Y. Tserkovnyak, X. F. Han, and G. Schütz, Nat. Commun. 11 (2020) 949 ]。

圖2. 自旋力矩-鐵磁共振器件示意圖以及實驗結果。(a) PtTe2中的RF電流產生的自旋-軌道力矩(包括沿面內的τ//和垂直平面的τ⊥)使得近鄰的鐵磁性Py的磁矩(M)繞有效場方向進動。(b) PtTe2薄膜中厚度依賴的自旋-軌道力矩效率(ξSOT)以及自旋霍爾電導(σs)。

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項目編號2017YFA02062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基金號11874409, 11674373, 51801087, 11804380]和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項目編號QYZDJ-SSW-SLH016]等有關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編輯:米老貓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15年前那場轟動電競世界的瘟疫,驚動了美國CDC,還發了頂級期刊

2. 飛機為什麼能飛起來?直到今天,科學家仍然沒有答案

3. 電飯煲蛋糕硬核科學指南:從入門到放棄

4. 宅在家裡不動,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5. 費曼:是學物理好還是學數學好?

6. 納什:如何科學追求對象?

7. 雞蛋為什麼打不發?因為你發泡原理沒學好

8. 葡萄乾先曬後摘?解開童年疑惑之堅果加工流水線

9. 因為疫情在家的牛頓,都做了些什麼?

10. 為什麼!我!又走神了!

相關焦點

  • 進展|磁性半金屬EuB6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進展
    拓撲半金屬的研究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研究之一。根據能帶交叉點的簡併度和形狀,拓撲半金屬材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度簡併點的狄拉克半金屬,二度簡併點的外爾半金屬和nodal-line半金屬等。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在非磁性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拓撲半金屬材料,例如狄拉克半金屬Na3Bi和Cd3As2, 外爾半金屬TaAs, 和nodal-line半金屬Cu3PdN。通過破缺特定的對稱,由對稱性保護的拓撲半金屬態可以轉化為其他拓撲半金屬態或者有能隙的拓撲態,例如,破缺時間反演對稱,狄拉克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破缺鏡面對稱,nodal-line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近幾年,基於過渡金屬的籠目晶格(kagome lattice)化合物是揭示和探索包括幾何阻挫、關聯效應和磁性以及量子電子態的拓撲行為等在內的豐富的物理學性質的一個新穎材料平臺。在這些近層狀堆疊的晶體材料中,過渡金屬元素原子呈三角形和六邊形在平面內交替排列,形成了獨特的拓撲結構,例如具有狄拉克錐的電子能帶結構特徵和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平帶特徵等。並且,這些材料表現出鐵磁、反鐵磁以及順磁等豐富的磁性基態。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 340,167-170 (2013) )。   截止目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已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Cr 或V 摻雜的(Bi,Sb)2Te3)外延薄膜、機械剝離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薄片和魔角石墨烯中實現。然而,這些量子霍爾絕緣體系統在零磁場下只能提供單個的無耗散導電邊緣態,從而限制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應用與發展。
  • Nature重磅: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2013年Cui-Zu Chang 等在鉻(Cr)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了陳數為1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Science340,167-170 (2013) )。
  • 進展|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等離激元有很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 (Surface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理想情況下,等離激元有著易於激發並且不易衰減的特性。在傳統材料比如金、銀等金屬中,由於強烈的朗道阻尼效應和等離激元與聲子散射作用,等離激元有著極低的空間限域性與極高的傳播損失率。
  • 進展|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
    CrN這種天然的反鐵磁金屬性使其既沒有雜散場,也不易受外磁場幹擾,能夠用於製備超快、保密、高密度和低能耗磁存儲器件。然而,長久以來,製備高結晶質量和化學組分均一的氮化鉻單晶塊材和薄膜卻極具挑戰。一方面,氮化鉻單晶的合成普遍需要超高溫和超高壓的極端環境。另一方面,氮空位和氧摻雜都將對氮化鉻薄膜材料的物理特性造成巨大影響。
  • 用物理描繪美麗新世界,薛其坤等三位中外科學家分享「復旦-中植...
    物理學研究中的拓撲領域,常被稱為「描繪美麗新世界」的科學。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 進展|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為了提高霍金溫度便於實驗觀測,人們提出了利用經典流體、量子流體、光纖等各種人工系統模擬黑洞及其輻射的方案。然而,到目前為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聲學黑洞的納開爾文量級的霍金溫度依然很難被實驗觀測。光纖中的光學模擬黑洞也備受爭議。
  • 進展|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 - 譬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 - 均具有遠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大大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
  • 「奇異金屬」中存在數十億量子糾纏電子
    研究人員在分析材料時用到了太赫茲輻射。在實驗室中的Silke Bühler-Paschen。論文作者、萊斯大學理論物理學家、量子材料中心(RCQM)負責人Qimiao Si說:「當提到量子糾纏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微觀物體。我們很難將它與宏觀物體聯繫起來。然而在量子臨界點,物質聚集程度極高,我們有機會一窺糾纏態的影響。」Si長期致力於研究奇異金屬和高溫超導體量子相改變時的情況。深入理解這些材料的量子行為,有望為計算機、通信等領域的新技術打開新視野。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這一科技進展中,南京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獨立、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出自南大系,一位是南京大學教授萬賢綱,一位是南京大學校友翁紅明。趕快和小藍鯨一起來了解這項科技進展與它背後的南大人吧!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 2019年2月28日凌晨,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自然》雜誌發布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
  • 工業設計中的金屬材料
    眾所眾知,金屬材料多是指工業應用中的純金屬、各種合金及金屬材料金屬間化合物。具有優異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能夠按照設計師的設計構思實現產品的多種功能與造型,廣泛應用於工業設計中,成為現代工業的支柱材料。今天將大家走進「金屬」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金屬」!
  • 霍爾元件的應用與注意事項
    自從霍爾效應被發現100多年以來,它的應用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霍爾效應的發現到20世紀40年代前期。最初,由於金屬材料中的電子濃度很大,而霍爾效應十分微弱,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段時期也有人利用霍爾效應製成磁場感測器,但實用價值不大,到了1910年有人用金屬鉍製成霍爾元件,作為磁場感測器。但是,由於當時未找到更合適的材料,研究處於停頓狀態。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半導體技術出現之後,隨著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和技術的應用,出現了各種半導體霍爾元件,特別是鍺的採用推動了霍爾元件的發展,相繼出現了採用分立霍爾元件製造的各種磁場感測器。
  • 第84集 量子霍爾效應研究突破新技術
    那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物理現象,它的發現為何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呢?在了解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前,我們還是要先從經典電磁學中的霍爾效應開始說起。140年前,也就是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粒子世界:第一個反物質,上帝預言家狄拉克預言正電子存在
    量子力學自概念克萊因和戈登這兩個人倒是給出了一個相對論版本的,就是克萊因戈登方程,他倆是分別推導的,但是他這個方程又只適用於自旋為零的粒子,在1928年迪拉克就給出了一個迪拉克方程,統一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並且還適用於自旋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科藝大獎賽共收到328件投稿作品,參賽作品數量創新高,海外投稿作品數量遠超往屆總和。參賽作品除以傳統繪畫形式呈現「自旋」主題外,創意視頻、創意攝影、數碼繪畫等新媒體作品形式大幅增加,參賽者以多元視角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躍動於眼前,科藝結合形式更加豐富多變。
  • 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得新進展。 據了解,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可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框架結構,空腔大小達納米量級,表現出很好的主客體性能,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多種非鍵相互作用。金屬有機配體作用使該類物質具有特殊的電子結構,並使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在催化、物質的檢測識別、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高品質因子的3D環磁共振超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進展
    直到2010 年,人們才利用超材料結構在微波波段實現了動態環磁極矩主導的電磁響應。動態環磁極矩具有非凡的電磁能量局域能力與輻射抑制能力,因此高品質因子的環磁極矩在等離激元雷射、傳感、旋光、負折射率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但是在高頻波段,由於受到材料結構與空間調製能力的限制,實現具有實用價值的環磁極矩共振超材料還面臨諸多困難。
  • 初步了解霍爾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對霍爾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初步認識霍爾元件是世界第三大傳感器產品。它被廣泛應用於工業、汽車、計算機、手機和新興消費電子產品。霍爾元件是根據霍爾效應製成的磁場傳感器,廣泛應用於工業自動化技術、檢測技術和信息處理。霍爾效應實驗測得的霍爾係數可以用來判斷半導體材料的導電類型、載流子濃度和載流子遷移率等重要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