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2020-12-19 新民晚報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本屆科藝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圖說:李政道先生賀信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寄來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他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圖說:《光子科技新時代》來源/陳益新 作

不同於往屆,今年科藝主題畫由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集成光學專家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陳益新教授是集成光學專家,也是「科學與藝術對話」的先行者。他創作的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裡描繪了天上的量子衛星、地面和海底的光纖光纜通過光子流聯通,光子攜帶著各種千變萬化的信息,傳遍全球每個角落,猶如畫中東升的旭日一般,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通信交流、工作學習、旅遊購物、醫療保健等各方面切切相關;不同波長的光波和光子,沿著光纖傳播互不幹擾,形成絢麗的「光纖彩虹」,光子科技正邁向造福人類的新時代,也預示著其將帶來的光輝燦爛的美好未來。

科藝大獎賽共收到328件投稿作品,參賽作品數量創新高,海外投稿作品數量遠超往屆總和。參賽作品除以傳統繪畫形式呈現「自旋」主題外,創意視頻、創意攝影、數碼繪畫等新媒體作品形式大幅增加,參賽者以多元視角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躍動於眼前,科藝結合形式更加豐富多變。海外參賽者中,來自俄羅斯謝爾託洛沃兒童藝術學校的14歲初中生索菲亞·捷列申科(Sofia Tereshchenko)成為七屆科藝大獎賽以來年齡最小的參賽者,當她在國際博協網站上看到科藝大獎賽的徵集通知時,熱愛科學的她便立刻燃起創作熱情,其畫作《生命的本質》色彩濃烈而又充滿想像,斬獲大賽三等獎。

基於李政道先生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而設立的「CUSPEA之家」正式揭牌落戶上海交大。該項目創立於1979年,源於李政道先生早年在西南聯大求學時受推薦被選派至美國留學的感恩之情,也出於他作為戰略科學家對祖國科技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高度關注的赤子之心。項目創辦以來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極大地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也對人類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12位各國科學院院士,數百位世界各學界會士,百餘位發明家、企業家和金融家。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教授「雲端」講述自旋奧秘,中英雙語直播,與上海交大學生熱情互動答疑解惑。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大獎賽作品

一等獎 中國畫《自旋與陰陽》作者 劉光旺

作品展示了想像中的畫面。兩個電子,一個自旋向上,一個自旋向下,撕裂出兩道口子,時空分裂四片,四片兩兩連接,形成時空太極圖。

版畫《旋轉世界的靜點》作者 王埼翔

電子自旋和星球自轉,一個微觀,一個宏觀,兩個運動互不相同。行星就像宇宙中的一粒沙子,用抽象點線來創作,這是一顆從微觀被放大的電子,又是一個從宏觀被縮小的星球。

其他獲獎作品(選登)

布面油彩《自旋與場域》作者 李鴻

作品以粒子自旋、地球自轉、潮汐、星系自旋等畫面,展現了「自旋」與「場域」之間的神秘聯繫,從微觀到宏觀多層面展示了自旋現象,及其對物質世界的影響。

攝影《壞雪茄效應》作者 韓汶秦

從「斯特恩-蓋拉赫實驗」中得到啟發,科學家們將銀蒸發,產生銀原子束,穿過一個不均勻的磁場,投射到屏幕上。當時他們正好抽了雪茄菸,產生的煙讓銀現形,出現了經典嘴唇樣圖案,意外地發現了自旋。有時科學和藝術,在剛好達到某一個特定情景如實驗中的雪茄一般,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應。用一層層的波紋來表現銀原子經過非均勻磁場時的動態,能量場如擴散出畫面的氣體一般縹緲,也似劣質雪茄的煙霧一般。

綜合材料《生命的本質》 作者 謝爾託洛沃兒童藝術學校

作品展示了生命的螺旋形發展進程 。

雕塑《狄拉克幻想》 作者 解飛

作品採用不鏽鋼金屬片電鍍色膜技術而作,金屬反光色彩的夢幻性和不確定性是作品的形式語言。

相關焦點

  • 聚焦「自旋」主題 這場活動帶你探尋科藝世界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本屆科藝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李政道先生為本屆科藝活動寄來賀信,基於其主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而設立的「CUSPEA之家」當日正式揭牌落戶上海交大。
  • 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2020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開幕,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交大李政道圖書館。本屆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將於2020年7月6-11日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採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向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介紹粒子物理研究的現狀和前沿、展望粒子物理的未來。
  • 五種「並不存在」卻能改變世界的粒子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列出了5種「並不存在」卻能改變世界面貌的準粒子。  聲子:電動牛仔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它是其他粒子的質量來源。至此,62種基本粒子已經全部被發現,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也得以完善。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眾妙之門
    02 粒子是「場的量子激發」「在物理學家眼中,粒子是什麼?它是場的量子激發。我們用量子場論這一數學語言來書寫粒子物理學。這裡有很多不同的場;每一種場都有不同的性質和激發狀態,這些場根據性質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可以認為場的激發是粒子。」
  • 中國建造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澤披子孫萬代,恩惠綿延不絕
    他可能是我國下一代大型對撞機——100公裡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領導者,因此,他是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支持者。當時,持反對意見的是楊振寧,他認為,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成功機率只有40%,其結果具有太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興建大型粒子對撞機並不是當下階段應該考慮的事情。
  • 最新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值得注意的是,元激發和準粒子是用量子力學處理多粒子系統時人為引入的概念,並不是真實的微觀粒子,它們不能脫離固體而單獨存在;而且,隨著溫度升高或強的外部激發,系統將處於高的激發態,準粒子數隨之增大,因此準粒子系統的粒子數是不守恆的,元激發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漸顯重要,從而對固體性質有重要影響。元激發和準粒子一般有二種類型。
  • 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實驗使用X射線照射一維Sr2CuO3材料,導致銅原子中的電子躍遷到高能軌道,並分裂成攜帶自旋性質的自旋子與攜帶軌道位的軌道子。空穴子(英語:holon),又稱為電荷子(chargon),是一種準粒子 ,是電子 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自旋子與軌道子)。
  • 26個字母組成了英語,61種基本粒子則構成了萬物
    由於色禁閉現象導致科學家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新的發現,於是便誤以為質子、中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了。夸克模型的提出及驗證,打破了長久的幻想,人們開始思索「物質也許是無限可分的」。下面將要介紹的基本粒子就是目前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構成物質結構的最基本的粒子。
  • 在微型粒子對撞機中尋找任意子,文小剛坐堂答疑
    甚至連我們的空間本身都可能是一個拓撲序材料。這一觀念可以讓我們用量子比特(量子信息)來解釋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起源,導致一個信息就是物質,物質就是信息,這樣一個大統一的世界觀。 玻色子是指像光子這樣自旋為整數的粒子,這類粒子性格開放,酷愛社交,彼此間從不會產生任何排斥;而費米子則是像電子或夸克這樣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這類粒子性格孤僻至極,永遠拒絕與其他小夥伴共處同一個量子態之中。正因為這種性格差異,物理學家不得不分別使用不同的統計規律來描述他們。玻色子滿足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而費米子則遵循費米-狄拉克統計。
  • 每一顆粒子都像星球?你可能還不懂微觀粒子
    後來,又學習了電子的自旋,覺得好像和行星的自轉有點相似。然後我的心裡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難道時空本來就是循環的,天體縮小到一定程度、其實和微觀粒子一樣?後來上網了解了一下,發現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挺多的。當時一度還有點遺憾,覺得自己不是天底下唯一聰明的。
  • 為什麼「X17」粒子和新的第五種基本力很可能不存在
    2014年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其發生的一次高能碰撞所產生的粒子軌跡,顯示出許多新粒子的誕生。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和足夠多的碰撞,就有可能創造出自然界允許(存在)的任何新粒子。如果「X17」粒子是真實的,為什麼之前的和如今的對撞機從來沒有見過它?在實驗與理論計算有衝突的情況下,優先級最後的可能性才是我們發現了宇宙中的全新的東西。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丁肇中的學術聲譽非常好,做實驗非常小心謹慎,他不願意冒進發表任何可能有錯誤的結果。由於在粒子物理實驗中,經常會有因儀器原因導致的幹擾信號,在尚不能確定這實驗結果不是某種錯誤電子信號之前,丁肇中團隊都在秘密地分析核對他們的實驗數據。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眾妙之門
    楊振寧和羅伯特·米爾斯只是當時的泡利、楊振寧和米爾斯可能都沒有料想到,多年以後,這條本有缺陷的方程所描述的規範對稱性竟成為了標準模型的基石之一。不同於泡利等人痴迷於研究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有另一批科學家此刻正沉迷於研究物質本身。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宏觀物體都是由無數的微小的叫做原子的粒子組成的。
  • 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人們只說楊振寧,卻從不提李政道?
    ,這個課題的曾經被上帝之鞭:泡利貶低得一塌糊塗,但最後楊李兩人在華人頂尖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的鈷-60衰變實驗支持下獲得了驗證,這在當時科學界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因為直接打破了物理界的平衡與對稱、曾經像能量守恆一樣的科學信仰!
  • 宇宙有無限的可能,會不會存在魔法文明或修仙文明?為什麼?
    但就我們的可觀測宇宙而言,至少存在2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至少有數十億顆恆星,而這些恆星系統中很有可能都存在著圍繞自己運行的行星,因此可觀測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生命誕生的種子。如果我們在往外看,超越我們的可觀測宇宙,真實的宇宙很可能是無限大的,那麼一個無限大的宇宙就會帶來無限的可能,因此就如題所問:在宇宙中會不會存在魔法文明,或者修仙文明?
  • 我們離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又近了一大步
    科學家展示了使下一代高能粒子加速器成為可能的關鍵技術。μ子是一種帶有一個單位負電荷、自旋為1/2的基本粒子。μ子與同屬於輕子的電子和τ子具有相似的性質,人們至今未發現輕子具有任何內部結構。歷史上曾經將μ子稱為μ介子,但現代粒子物理學認為μ子並不屬於介子。 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與之對應的反粒子,μ子的反粒子是反μ子。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李政道楊振寧參加諾貝爾獎頒獎禮▼ 楊振寧教授寫給《科學文化評論》的信《科學文化評論》編輯部:貴刊於2020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
  • 有理論認為:同一個粒子在不同宇宙的體現
    我想能打開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是科學愛好者了,大家對量子糾纏肯定早就耳詳能熟了,量子糾纏那魔鬼般的超距作用相比大家也所有耳聞。但是許多文章都是一筆帶過,只講量子糾纏的神奇性,而閉口不談量子糾纏產生的機制,這也導致一部分讀者對量子糾纏產生了神秘感和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