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詮釋晦澀物理概念「自旋」入畫描繪光子科技新時代

2020-12-12 東方財富網

用藝術去詮釋晦澀的物理概念,會帶來怎樣美妙的驚喜?2020年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開幕,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交大李政道圖書館。本屆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李政道來信寄語,諾獎得主解密「自旋」

此次活動採用線上雙語直播、雲展覽等雲端技術手段,在開幕式現場,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回顧了科藝活動七年深耕細作的發展歷程,總結了上海交大多年美育育人方案、模式和成果。

李政道先生寄來賀信,並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代為宣讀。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先生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在科學與藝術交融的世界裡,大家看到了物理巨擘李政道的另一面——在諾貝爾獎的盛名之下、細推物理的求索之中,一顆對真理、對美、對創造的赤子之心。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李政道先生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通過視頻,表達了對本屆科藝活動的期待和祝福。上海科技館副館長繆文靖、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巡視員黃興華隨後致辭,繆文靖回顧了科技館與上海交大的科藝融合探索之路,黃興華則強調了科藝結合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

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現場帶來題為《自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旨演講。他從史前時代講起,生動講述了陀螺和陀螺儀等快速旋轉物體對人類的巨大吸引力,「它們似乎可以抵抗重力,隨著自轉速度的增加,改變它們的轉動方向將會變得很困難。」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為娛樂和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對控制技術等科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自然界尺度的另一端——微觀物質世界中,基本粒子的「自旋」特性同樣令科學家們著迷,人類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深刻影響著現代生活,並不斷改變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八旬教授創作主題畫,最小參賽者為14歲俄羅斯少女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而藝術家們則用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釋出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以光子科技為支點,撬動未來科技創新槓桿。開幕式當日,主題畫《光子科技新時代》揭開神秘面紗。不同於往屆科藝主題畫作者的藝術家身份,今年的主題畫作者陳益新教授是一位集成光學專家,也是一位「科學與藝術對話」的先行者,他用一生印證了李政道先生為他的畫展所題的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在求知路上始終保有一顆求美、創造美的心靈。

今年已年屆八旬的陳益新在接到創作主題畫的邀約時欣然應允,於是《光子科技新時代》應時而生,它描繪了光子科技正邁向造福人類的新時代,也預示著其將帶來的光輝燦爛的美好未來。畫面中天上的量子衛星、地面和海底的光纖光纜通過光子流聯通,光子攜帶著各種千變萬化的信息,傳遍全球每個角落。光子無處不在,猶如畫中東升的旭日一般,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通信交流、工作學習、旅遊購物、醫療保健等各方面切切相關。不同波長的光波和光子,沿著光纖傳播互不幹擾,形成絢麗的「光纖彩虹」。

據悉,本屆科藝大獎賽參賽作品數量創下新高,共收到328件投稿作品,最終遴選出一等獎作品2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16件,其中上海交大學生作品佔所有獲獎作品總數的30%。所有參賽作品,除以傳統繪畫形式呈現「自旋」主題外,創意視頻、創意攝影、數碼繪畫等新媒體作品形式大幅增加,參賽者以多元視角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躍動於眼前,科藝結合形式更加豐富多變。

來自俄羅斯謝爾託洛沃兒童藝術學校的14歲初中生索菲亞·捷列申科(Sofia Tereshchenko)成為大賽迄今年齡最小的參賽者,她的畫作《生命的本質》色彩濃烈而又充滿想像,最終斬獲大賽三等獎。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的溫世康同學帶著上第六屆大獎賽一等獎獲得者的光環今年再次參賽,他和同學鄭嘉淇的合作拼貼畫《自旋之手徵對稱性》同樣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連續兩年的參賽經歷讓他對科藝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分享了自己創作的秘籍,「立足於科學原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不拘泥於形式大膽創作。」

此外,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也於今日正式開展。本次展覽共遴選優秀科藝結合作品49件(含本屆科藝主題畫和大獎賽獲獎作品),雲端虛擬展覽和線下實體展覽形式同步進行,觀展者既可以前往李政道圖書館負一樓展區實地參觀,近距離感受科學與藝術融合魅力,也可通過關注李政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獲取線上展覽入口,足不出戶開啟科藝探索之旅。此次作品展展出時間從2020年11月28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為期三個月。

(文章來源:東方網)

相關焦點

  • 粒子自旋建構紛繁世界 科藝碰撞激發無限可能 2020李政道科學與...
    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如果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表達,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會引發什麼樣的科藝共鳴呢?今天,作為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如期開幕,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聚焦「自旋」主題 這場活動帶你探尋科藝世界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集成光學專家陳益新受邀以科學家身份創作主題畫,通過繪畫形式構築未來光子科技新時代藍圖,最小參賽者、14歲俄羅斯少女索菲亞·捷列申科獲本屆科藝大獎賽三等獎。隨後舉辦的科藝講座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雲端」講述自旋奧秘,中英雙語直播,與上海交大學生熱情互動答疑解惑。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光子的自旋-軌道轉換在近十年來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它的逆過程——軌道-自旋轉換至今仍未在實驗中得到很好的觀測和調控。
  • 光學與光子學:人造磁場中的大量光子
    來自波蘭,英國和俄羅斯的國際研究合作創建了一個二維系統(一個充滿液晶的薄光學腔),在其中捕獲了光子。當空腔的特性被外部電壓改變時,光子的行為就像塊狀準粒子在人工磁場的影響下被賦予了稱為「自旋」的磁矩。該研究已於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用物理描繪美麗新世界,薛其坤等三位中外科學家分享「復旦-中植...
    物理學研究中的拓撲領域,常被稱為「描繪美麗新世界」的科學。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 血液中流淌著藝術的物理大師
    編按在凝聚態物理及至量子材料的悠悠發展長河中,磁學和磁性材料佔據了重要地位。海森堡的量子磁性理論和外斯的分子場理論,算是凝聚態物理和量子材料的經典內涵。而自旋電子學更是將量子物理運用到近乎極致,所以才有 GMR、spin - torque、磁性半導體、自旋流、反常霍爾效應等唯美而堪用的效應和功能。
  • 物理學界的百年戰爭:波函數是物理實在嗎?
    就像孫悟空為唐僧劃定活動範圍一樣,哲學家們也費盡心力甄別著「到底哪些名詞代表真實存在的實體,哪些名詞只代表一種概念」,希望為物理世界劃定一個範圍。但這裡的關鍵點是,按照哥本哈根詮釋,測量之前粒子並沒有事先確定的自旋方向,測量動作不是「發現」而是「造成」了自旋方向的確定。愛因斯坦胸有成竹地指出:依照哥本哈根詮釋,測量一個粒子會瞬間影響遠處另一粒子的狀態,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超越了光速上限,將違背因果律,因此哥本哈根詮釋必然是不完備的,一定有隱藏在更深層面的變量,控制著量子態的行為表現。
  • 太好了,首次實現:電子自旋「普遍」超極化的輻射冷卻技術!
    巴黎薩克萊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電子自旋極化提高到熱平衡值以上來控制自旋系綜的溫度,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在他們之前的研究中已經證明,在一定條件下,讓電子自旋恢復熱平衡的最突出弛豫通道是微波光子自發發射到在實驗中使用的諧振器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珀塞爾效應。
  • 曦智科技沈亦晨:光子晶片加速智能算法和智能計算
    會上,曦智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沈亦晨分享了光子晶片加速智能算法和智能計算的主題演講。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以下為經過整理後的演講實錄:大家好,我叫沈亦晨。今天聽了那麼多演講,我覺得基本上可以確定大數據時代已經來了,大數據時代和智能時代最關鍵的兩要素之一是數據。我們肯定需要越來越多的海量數據來幫助我們訓練更智慧的模型。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構築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
  • 視覺系環境概念藝術,「做夢不打草稿」的迪士尼動畫背景師
    蘇倫德拉的設計絕非天馬行空,在被問及如何表現插畫的布局時,他說道:「每一個融於畫面中的幻想設計都需要遵循故事的理性邏輯,所做的是描繪故事發生時可能形成的場景,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物理上可信的未來藍圖。而且,我想通過我的原創作品,以及對視覺風格和藝術創造力的追求,創作出更加驚人的視覺概念作品。」
  • 為了成為人類文明的「雙翼」 ,藝術與科技共同進化了幾千年
    【點亮黑暗的復興之光】 透視法和解剖學的發展使精確描繪物體比例、遠近及人體表現變為可能,將藝術與科學的交融帶入新境界 如果說歐洲歷史上有一個時代如同第二次「鴻蒙開闢」般雄偉和震撼心魄,那毫無疑問是文藝復興時代。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自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所有粒子分為兩類:具有整數自旋且都可以具有相同量子態的玻色子,和費米子具有一半整數自旋但不能具有相同的量子態。
  • 譚力勤:科技藝術——藝術歷程中又一關鍵轉折點
    科技藝術還將協助重構以人類中心主義所構成的美學結構、智人和非人生物生命屬性、物體智能物理材質架構、藝術創作環境時空形態和生物(人類)智能的視覺意識認知等。為此,科技藝術帶給當今藝術家的領悟與挑戰是顛覆性的。從任何角度而論,科技藝術都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關鍵轉折,一個橫跨數十年的藝術核心轉型。
  • 新型糾纏光子源快速高效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超高速量子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可以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前提是需要一種快速、高效的糾纏光子對的來源,這類系統用於傳輸和處理信息。現在,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做到了這一點,據該校官方18日最新報導,研究人員不僅創造了一種基於晶片的光子源,其效率是以前的100倍,這使大規模量子設備集成變得觸手可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1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 「這對量子通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加拉格爾物理學副教授兼量子科學與工程中心主任黃玉平(音譯)說。
  • 材料化學分析的物理方法|賢說八道
    任何具有元素特徵的物理信息,包括原子量、電子的能級、原子核自旋,甚至局域的電子態密度等都可以用來做材料的化學分析。化學信息由來自材料本身的或用作探針的電子、光子、離子或中性原子攜帶,相應的分析技術包括X-射線光電子能譜,俄歇電子譜,核磁共振,特徵X-射線分析,二次離子質譜,能量損失譜,濺射中性粒子質譜,各類離子散射譜以及掃描隧道顯微學,等等。
  • 2020世界光子大會暨第九屆國際應用光學與光子學技術交流大會(AOPC...
    在此時代背景下,光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和技術事業進步更加使命光榮、責無旁貸,更需要我們瞄準世界前沿、服務國家戰略、共擔創新使命。"崔鐵軍院士為獲獎者頒發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第六屆科技創新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化學氣體紅外光譜成像技術,申報單位昆明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主席完成人鄭為健等;基於地理坐標系的姿態角光學跟蹤測量技術,申報單位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張俊傑等
  • 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真的是被程序化的嗎?
    對人而言,世界是我們由可感知的、不可感知的客觀存在的總和,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工具的創造,越來越多人類本不可感知的事物逐漸浮出水面,這是人類的好奇心驅使的。那麼宇宙從何而來,卻是我們人類尋找的終極秘密,有人說從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宇宙這個大程序就被設計師按下RUN鍵。。
  • ...五中全會精神之體會---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體會---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2020-11-20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