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首次實現:電子自旋「普遍」超極化的輻射冷卻技術!

2020-12-27 騰訊網

巴黎薩克萊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將電子自旋極化提高到熱平衡值以上來控制自旋系綜的溫度,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在他們之前的研究中已經證明,在一定條件下,讓電子自旋恢復熱平衡的最突出弛豫通道是微波光子自發發射到在實驗中使用的諧振器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珀塞爾效應。

要達到珀塞爾狀態,諧振器需要兩個關鍵特性:它應該具有較小的模式體積,並實現高質量的測量。由鈮(Nb)等超導材料製成的平面微諧振器可以滿足這些條件。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帕特裡斯·伯特特(Patrice Bertet)說:在這項之前的研究之後,我們意識到,在珀塞爾體系中,由於微波諧振器,自旋不僅鬆弛得更快,而且它們還會熱化到諧振器中微波場設置的溫度,而不是它們插入的晶體的溫度。

這種新見解導致了這樣的想法,即自旋溫度實際上與樣品是解耦的,因此,研究人員也可以簡單地通過冷卻諧振器內的微波場來將其降低到樣品溫度以下。冷卻自旋系綜可以帶來令人著迷的結果,因為它增加了它們的極化,並隨之而來的是在磁共振實驗中可以檢測到的信號。首先,研究人員想要證明,在珀塞爾體系中,自旋溫度與晶格是解耦的,並且只受微波環境的影響。其次,他們著手開發一種使自旋系綜超極化的新技術。

研究的第二個目標是展示一種新的通用方法,使電子自旋系綜超極化。這可能有許多有趣的應用,因為在磁共振中,可檢測到的信號量最終受到系綜熱極化的限制。因此,超極化可以提高給定自旋數量的檢測信噪比。在實驗中,使用了一種植入了施主自旋的矽晶體,並在其上面放置了一個微諧振器。諧振器既用來檢測自旋信號,又用來演示自旋冷卻效應。

為了降低鈮諧振器內部的微波場溫度,簡單地將諧振器的輸入連接到一個在較低溫度下冷卻的50歐姆電阻,更準確地說,研究把含有自旋和探測諧振器樣品安裝在850mK的溫度下。然後使用同軸電纜將諧振器輸入耦合到在20mK下冷卻的50歐姆電阻器。如果微波損耗很低,這個過程也足以冷卻諧振器內的磁場,進而使電子自旋。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兩種不同條件下的自旋信號,成功地證明了自旋系綜的輻射冷卻。

在第一種情況下,稱為熱配置,諧振器輸入耦合到與樣品溫度相同的50歐姆電阻。在第二種情況下,稱為冷配置,諧振器連接到10mK的50歐姆電阻。研究人員觀察到,在冷配置下,自旋信號增加了2.3倍,證明自旋在遠低於樣品溫度的情況下被輻射冷卻。此外,觀察到冷組態中的自旋弛豫時間增加了與理論預測相同的因素,其研究的觀察在理論和實驗基礎上都是有意義的。

首次實現

從理論上講,實驗證明在珀塞爾模式下,無論樣品的溫度如何,自旋熱化到由微波環境決定的溫度。這一以前從未觀察到的效應證實了珀塞爾機制與磁共振應用的相關性。從更實際的角度來看,研究引入的輻射冷卻技術,是第一個實現電子自旋「普遍」超極化的技術。這種方法是「普遍的」,因為它可以應用於所有可以帶入珀塞爾區域的電子自旋。

因此,在未來,研究人員設計的冷卻技術可能會有幾個實際應用。例如,它可以幫助提高電子順磁共振(EPR)光譜學的信噪比。在實驗中實現的冷卻方案,一個限制是使用一個50歐姆的冷電阻來冷卻探測諧振器中的微波場,從而冷卻自旋。這種電阻器使得在低於低溫恆溫器物理上可用的最低溫度下冷卻自旋是不可能的。研究人員預計在未來的研究目標將是克服這一限制,並通過主動冷卻磁場來證明在任意低溫下的輻射自旋冷卻。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Ingrid Fadelli/Phys

研究發表期刊《自然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成功測量:量子點中一個電子的自旋!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不遠了
    科學家成功地重複測量了矽量子點(QD)中一個電子的自旋,而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它的自旋,而這種類型的「非破壞」測量對於創造容錯的量子計算機非常重要。量子計算機將使執行某些類別的計算變得更容易,例如多體問題,這對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其困難和耗時的。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共磁力儀以高靈敏度原子磁力儀為基礎,通過對磁場的高精度調控,實現對角加速度共磁力儀通常利用處於同一個原子氣室中不同種類的原子來實現對磁場微小變化的共模感知和抑制。由於不同原子在空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離,磁場梯度會影響共磁力儀的測量結果,是共磁力儀主要的系統誤差來源。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在這些近層狀堆疊的晶體材料中,過渡金屬元素原子呈三角形和六邊形在平面內交替排列,形成了獨特的拓撲結構,例如具有狄拉克錐的電子能帶結構特徵和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平帶特徵等。並且,這些材料表現出鐵磁、反鐵磁以及順磁等豐富的磁性基態。因此,它們成為人們廣泛研究的對象。研究這類材料磁性以及拓撲特性的一個有效方案是在原子尺度探究其空間局域激發態,但至今未見報導。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觀粒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是描述粒子複雜動力學行為中最基本的兩個物理量,這兩個角動量之間的耦合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光子的自旋-軌道轉換在近十年來得到廣泛的研究,然而它的逆過程——軌道-自旋轉換至今仍未在實驗中得到很好的觀測和調控。
  • 首次觀察到「長岡鐵磁性」特徵!這是54年前預測,且不存的磁體!
    每個電子都有一種叫做「自旋」的性質,這使得它本身的行為就像一塊微小磁鐵。在鐵磁體中,許多電子的自旋排列成一條直線,結合成一個大磁場。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但長岡預測了一種新穎而令人驚訝的機制,可以通過這種機制發生長崗鐵磁性:一種以前在任何系統中都沒有觀察到的機制。
  • 您真的了解電子嗎?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正是——電子的舞步
    然而,這個模型遇到了困難,因為在電場內做高速運動的電子要向外發出輻射,也就是電磁波。早在1895年無線電報就已經被發明出來,就是利用電場加速電子運動釋放電磁波的原理來實現發報的。行星模型,與已知的電子在電場中的行為相矛盾。
  • 太好了,利用自旋流進行流體動力發電,能量轉換提高了10萬倍!
    在本研究中闡明的層流中自旋流體發電現象的特點是:可以獲得與流速成正比的電動勢,並且轉換效率隨著流動尺寸的減小而增加。 由於這些特性,有望應用於基於自旋電子學的納米流體器件,例如快速增殖反應堆或半導體器件中的液態金屬流動冷卻機制,以及應用於電測量微流量的流量計。流體運動可以通過流體旋轉和電子自旋耦合產生電子自旋的角動量通量。
  • 科研捷報 | 吳賽駿教授課題組實現對冷原子系綜電偶極自旋波及超輻射的幾何調控
    是非線性/量子光學領域獲得多原子協同增強輻射的常規技術。然而該協同性帶來的局域能量損耗掩蓋了微觀光學體系共振偶極多體長程作用的非平庸本質。如能打破相位匹配,將相位失配的電偶極激髮長時間凍結於原子系綜,則可積累量子多體效應,將普通量子光學過程推進到全新的多體物理區間。
  • 中國空軍新型反輻射飛彈首次曝光
    據外媒報導,最近中國空軍殲-11BS戰鬥機掛載新型飛彈的圖片,很可能是中國新一代反輻射飛彈首次曝光。 很可能是在CM-102基礎上對飛彈的氣動外形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此外,外界普遍推測新型反輻射飛彈很可能採用PL-15上成熟的雙脈衝固體箭發動機技術,其射程較CM-102的100千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面對 SM-6、S-400等新一代遠程防空飛彈時,可以從更遠的距離發射,保障載機的安全。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光波爐有輻射嗎 光波爐好還是微波爐好
    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電子產品已經上市,相信大家在逛家電市場的時候,容易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有很多產品自己從來都沒有接觸過,例如今天我們要講到的光波爐,很多人說光波爐並不是非常好,還不如微波爐,那麼,光波爐有輻射嗎?光波爐好還是微波爐好?
  • 盤點2019年材料領域的37篇《Science》:電子科技大學、哈工大實現零的突破!
    創造性地運用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結合的實驗手段,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
  • 東京大學實現四極磁體的空間分布可視化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木村健太助教和木村剛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的木村尚次郎副教授等人進行了聯合研究,針對四極磁體被微自旋取代、顯示出四極自旋排列(圖1)的反鐵磁材料,詳細調查了通過可見光時的光透射狀態。
  • 聲學使電子躍遷煥然一新
    電子非常受磁場的支配,科學家可以操縱磁場來控制電子及其角動量,即「自旋」。 由工程學院應用與工程物理助理教授Greg Fuchs領導的康奈爾團隊於2013年發明了一種通過利用機械諧振器產生的聲波來實現這種控制的新方法。這種方法使團隊能夠控制電子自旋躍遷(也稱為自旋共振),而通過傳統的磁行為則無法實現。 這一發現對任何希望構建用於移動導航設備中的量子傳感器的人來說都是福音。
  • 進展|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2薄膜中的高自旋霍爾電導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
  • 聚焦「自旋」主題 這場活動帶你探尋科藝世界
    什麼是「自旋」?作為量子世界中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它常常被與經典力學中的自轉概念進行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對微觀世界規律的探索,有助於人類把握未來科技發展的脈搏。   那麼,藝術家們將會用怎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來詮這一釋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奇異金屬」中存在數十億量子糾纏電子
    研究人員在分析材料時用到了太赫茲輻射。在實驗室中的Silke Bühler-Paschen。《科學》雜誌報導,美國萊斯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研究一種由鐿、銠和矽組成的「奇異金屬」的電子和磁學行為時,發現數十億的流動電子之間存在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直接證據,證實了量子糾纏對量子臨界的影響。
  • 中科大首次實現高靈敏的金剛石量子傳感器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並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並首次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研究成果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的《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