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騰訊在官方論壇發布公告稱QQ寵物退市,9月15日停止運營。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熱搜,並引發集體懷舊。這款騰訊的虛擬社區餵養遊戲,承載著70、80、90的青春回憶。如今黯然謝幕,引發關注。
不止是QQ寵物,同類型遊戲也不斷湧現,如旅行青蛙、戀與製作人,風靡一時後又很快失去人氣。難道,經久而衰會成為養成類遊戲的最終宿命?
騰訊公告 運營13年QQ寵物退市
6月29日晚,騰訊官方發布公告稱,將於9月15日正式停止QQ寵物的運營,並對玩家進行相應補償。
這款上線於2005年的虛擬寵物社區遊戲,爆紅超過網紅,曾經幾乎每個擁有QQ的70後、80後和90後,都曾養過一隻小企鵝,給它取過可愛的名字,每天給寵物吃飯、洗澡,安排它學習和打工……如今,它真的要與玩家告別了。
記者從騰訊方面發布的公告看到,7月5日,停止遊戲充值和新用戶註冊;9月15日,正式停止遊戲運營,關閉遊戲伺服器,停止官方渠道遊戲客戶端下載,玩家無法登陸遊戲;9月30日,遊戲官網、論壇、專屬客服關閉。據悉,遊戲伺服器關閉後,遊戲內的所有帳號數據及角色資料等信息將被全部清空。
另外,騰訊方面給用戶提出了補償措施,主要是虛擬貨幣補償。
集體懷戀 又一個時代結束了
QQ寵物發布於2005年6月,可以說開創了最早的網絡休閒遊戲氪金模式。企鵝的成長依賴於玩家的在線時長,同時拉動了QQ用戶的活躍時間。2006年7月,QQ寵物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百萬。2007年,QQ寵物推出粉鑽貴族包月會員服務,這成為後來的QQ七鑽會員體系之一。
即便許多人已經多年未曾登錄寵物,「QQ寵物停運」的消息還是一瞬間讓許多曾經的玩家陷入了懷舊與回憶之中。「每個人都養QQ寵物,那時候不養好像都跟不上潮流。」30歲的楊女士說,那時候自己很懶,經常不給寵物「洗澡」。
「我QQ寵物的生日是2005年10月6日。」35歲的唐女士回憶,當時她還在念大學,大家主要的聊天工具還是QQ,她稱,那個時候幾乎每個同學都養了一隻QQ寵物,「我還給我寵物取了一個名字叫綿綿。」唐女士說,後來自己參加工作,對這種日復一日餵養寵物的遊戲也開始感到厭倦,特別是每次跳出屏幕,體驗感越來越不好。
記者看到,雖然QQ寵物早已失寵多年,可它依然記錄著很多人的青春。
分析
遊戲行業競爭激烈 網頁遊戲受衝擊大
資深網際網路觀察家丁道師在接受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採訪時談到,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養成類遊戲就在日本萌芽。他說,2005年算是養成類遊戲的一個裡程碑,當年QQ寵物開始運營,也是國內第一款最早在大眾裡普及的養成類遊戲。
2009年,隨著QQ農場、搶車位等網頁休閒遊戲的推出,面對激烈的競爭,QQ寵物的活躍用戶數也在逐漸下滑。再之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全面來臨,QQ寵物、農場等電腦端的休閒遊戲也漸漸沉寂,讓位給手遊。丁道師認為,QQ寵物停運,一方面也說明這款網頁版遊戲最終沒有把握住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
記者從《2017年中國遊戲行業發展報告》中看到,2017年中國網頁遊戲營收顯著下滑,全年營業收入約為192.3億元,同比下降15.0%,佔網路遊戲市場總份額的9.6%。分析認為,網頁遊戲營業收入下降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網頁遊戲廠商和網頁遊戲總數減少,優質網頁遊戲廠商不斷增加其移動遊戲業務份額;第二,隨著硬體升級,追求高體驗的用戶趨向客戶端遊戲,追求遊戲便捷性的用戶趨向移動遊戲,網頁遊戲的用戶群體不斷減少;第三,網頁遊戲的玩法多樣性和遊戲品質均落後於其他兩類網路遊戲,較難滿足市場日新月異的遊戲需求。
縱深
經久而衰 養成類遊戲如何突破?
丁道師表示,一款養成類的網頁版遊戲能堅持運營13年,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他認為,這也從側面說明這是網際網路和娛樂文化不斷推陳出新的結果,從這個方面來看,也算是行業進步。
「養成類遊戲很難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最根本原因是這類遊戲沒有逃出產品本身的疲態。」丁道師認為,遊戲過於簡單單調、缺乏劇情,以至於缺乏持續性的吸引力,是養成類遊戲短暫生命周期的根本原因。不過他同時認為,儘管QQ寵物停運了,虛擬寵物並不會隨之消亡,人們對於溫暖與陪伴的需求是不變的,新的寵物養成遊戲又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從之前在貓奴間流行的貓咪後院,到近期大火的旅行青蛙,這些手遊靠著萌、佛系等精神內核吸引了大批玩家。
記者了解到,2018年初,旅行青蛙遊戲引爆女性用戶,從1月中旬開始不足半月的時間,其安裝保有量達到2249萬,擁有超過7成的女性用戶。《2018年中國女性遊戲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女性遊戲市場銷售收入已達430億元,由於基數增加,增長率出現放緩,但每年增量相對穩定。考慮到女性用戶規模增長,及女性用戶消費潛力等因素,預計在2020年,女性遊戲市場銷售收入將達到568.4億元,未來三年依然有近140億增長空間。
丁道師說,養成類遊戲需要升級,現在就有人提出用VR和AR技術升級這些陪伴寵物,讓主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遊戲的交互性更強,往往能夠為玩家帶來強烈的體驗感、交互感,讓遊戲在AR技術的映襯下變得更加有趣。」
「這類遊戲的發展契機應該還是人工智慧。」他還談到,就如同現在的陪伴類機器人,但其共同的問題在於,「陪伴」還只存在表面,沒有進行深度交流,行業的瓶頸等待突破。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