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安順學院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傳出喜訊:學校向著建成特色鮮明、品質卓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大學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
安順學院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
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2019年,安順學院獲批酒店管理、測繪工程2個本科專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順利通過貴州省學位辦學士學位授權點評估。2020年開設了線上《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安全公益課》課程作為學生線上學習公共選修課程。推進3項省級「一流大學(一期)」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大學物理》項目建設。積極推動校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5項(中國古代史、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課程、藝術設計、高等數學、網球)建設。此外,學校1名教師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1名教師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教育科學學院被評為全省教育系統工作表現突出集體。
2020年,學校3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化學工程與工藝、特殊教育)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努力提升校級一流專業項目建設水平。
安順學院
2019年,學校95個項目獲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大學生眾創空間被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批准為「省級雙創示範基地」立項建設。2020年,學校經過專家評審選出118個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推薦到教育廳,參與學生數600餘人。舉辦了2020年第六屆中國「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安順學院賽區校級比賽,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校園一角
開放辦學成效明顯
近年來,安順學院不斷加大校際交流合作。2019年,紐西蘭梅西大學、加拿大尼亞加拉學院、臺灣屏東大學、韓國全州大學等國(境)外8所高校到安順訪問交流。安順學院與紐西蘭商業理工學院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MOU),在紐西蘭皇后鎮旅遊學院建立學生海外實習基地並掛牌。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籤訂合作協議,雙方聯合共建貴州普定石漠生態系統國家級定位觀測研究站,與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及蘇州中科院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等單位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學校還與安順市教育局籤訂協同育人合作協議、與市教育局和28所相關中小學籤訂三方協議,實現了資源共享、教師教育技能培訓、人力資源整合及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2020年上半年,學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積極拓展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的交流,推動校際合作,為完成學校「十三五」國際化交流目標而努力。此外,2020年,安順學院10名教師分別前往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攻讀博士學位;3名學生赴日本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參加2019年秋季「千人海外留學計劃」項目,赴臺灣弘光科技大學學習的14名學生已於2020年1月完成學業,順利返回,在組織撰寫研修報告等。
校園一角
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安順學院構建「網際網路 就業」的新模式,搭建「校聘雲」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採取「立體式」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線上線下結合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舉辦線上線下各類招聘活動80場,發布來自各部委、各廳委、共青團、大型就業(網)平臺、中小企業自發等各類渠道的有效招聘信息千餘條,累計推送的崗位數已超過5300餘個。2019年,畢業生就業率為84.28%;截止2020年8月31日,畢業生就業率為80.35%;建檔立卡畢業生就業率為92.25%,均圓滿完成就業目標任務。
積極服務農村產業革命
安順學院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服務農村產業革命,及時調整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立6個服務農村產業特色產業專班。繼續選派4名科級幹部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人員在關嶺自治縣沙營鎮路支村、西秀區七眼橋鎮清水屯村開展幫扶工作。學校分別在關嶺自治縣永寧鎮五指山村、沙營鎮路支村、大田村和西秀區七眼橋鎮清水屯村建立了4個「教授、博士扶貧服務站」。教授、博士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優勢,對農民種植、養殖技術進行指導和培訓,為貧困村提供決策諮詢4項,解決技術難題2個,提供中華壽桃種植項目1個,公益服務28人次。學校用好校農專班平臺,實施「訂單農業」,撥付專項經費6萬元,在路支村建立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食堂蔬菜基地等,實施「高校 合作社 農戶」模式,食堂用市場零售價購買扶貧點的蔬菜、雞蛋等農產品。2019年全年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52萬公斤,採購金額697萬元,佔總採購量的70%;2020年至今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22萬公斤,採購金額288萬元,佔總採購量的90%。此外,在學校設置了幫扶村農產品銷售超市,鼓勵老師個人購買扶貧村農產品,農產品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現象。積極為留守兒童、中小學生、扶貧幹部等開展心理健康輔導活動。學校依託專業優勢組織師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走進中小學、走進脫貧攻堅一線地區等開展送溫暖、送關愛活動。為紫雲縣各鄉鎮(街道)全體幹部職工及前沿作戰隊隊員開展培訓活動1200餘人次。
校園一角
圖書館
下一步,安順學院將實施十大質量提升工程:一是推動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二是確立「五位一體」教學中心地位;三是大力推進創新工程;四是實施強基工程,充分發揮各二級學院和教學單位的辦學自主性;五是實施強師工程,培育高水平師資隊伍;六是建設造峰工程,進一步強化專業建設;七是實施金課工程,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八是大力實施研究生助考工程,助力學生考研考證和競聘上崗;九是實施正風工程,狠抓校風教風學風考風建設;十是大力實施保障工程,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同時,積極培育與地方產業發展相關的特色科研項目,提升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加強學校與企、事業、政府的科技合作,強化服務地方能力,努力創辦人民滿意大學。(安順學院供稿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