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 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中國的經濟特區,簡稱廈或鷺。據傳在古代廈門島上白鷺成飛,所以廈門被為鷺島或鷺城,廈門的鼓海峽稱為鷺江。
廈門歷史悠久,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140多年,明初洪武年間,明朝在島上築城並命名為廈門,後來也經過了改名,1935年重新改回廈門並沿用至今。
1、廈門地名裡的閩南語特色
廈門通用的本地方言是閩南語,本來閩南語發音就與普通話有差別,所以當反應在地名上時,用普通話去理解,就容易被誤解甚至是無法理解,也離真正的含義差之千裡了。
打索埕巷因舊時有製作纜繩的場地而得名,廈門話裡繩子讀索,小型的平地為埕。
虞朝巷與姓氏和朝代沒有任何關係,這兩字用廈門話讀作牛棚,因為此地在古代的確有牛棚養牛,後以閩南語同音字「虞朝」記之
菜媽街不是指老媽媽做菜,而是在廈門話裡,菜指的是吃齋,尼姑叫菜姑,菜媽街指的是以前這裡信佛吃齋的婦人較多。
暗迷巷不是指光暗不好或容易迷路,而是古代此地有粥攤,廈門話中粥今念著「晏糜」,後以近音字暗迷代之。
待教巷與學習教育沒有關係,而是這裡曾宰狗賣肉,待教在廈門話裡與刣狗(殺狗)一個讀法,後用待教二字雅化而來。
打鐵頭刀街是因為以前這裡有很多製作剃頭刀的店鋪,而在廈門話裡鐵與剃一個發音。
這樣的地名在廈門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去廈門探索吧。
2、廈門地名的特殊意義
國內很多城市的地名都有著特殊的含義和背景,比如北京的復興門、建國門。在廈門,也有著賦予特定符號的街名。
1924年,廈門的第一條市政道完成建設,取名為開元路。開元路建成後,一度成為了廈門最繁華的街道。南方街道多建有騎樓,可遮擋風雨和烈日,而騎樓在北方城市就很少見了。開元路也是廈門第一個建有騎樓的街路,且整體騎樓建築偏向古代中國木結構。
廈門中山路建於1925年,意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從路建成起,就取代開元路成了廈門的商業街代表,曾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與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一樣。中山路是全國唯一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街上的騎樓建築與開元路中代風格的騎樓相反,成片的騎樓均為南洋風格。中山路也展示是廈門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3、鼓浪嶼
鼓浪嶼是中國著名的島嶼之一,5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逢假期,來此的全國各地流人絡繹不絕,曾創造過單日12萬人的流量。
鼓浪嶼除沙灘、植物等自然生態外,還有深濃厚的華僑文化,主要體現在遍布全島的南洋風格的建築群,這既是中國古代文化衣錦還鄉的體現,也代表了當時下南洋的廈門人不忘家鄉的家國情懷。
今日的鼓浪嶼,也存在著商業過度化、缺失基礎設施、原住民減少、環境惡化等問題。
4、嘉庚路背後的故事
陳嘉庚先生是廈門人,是愛國華僑的典型代表,毛澤東曾稱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先生先後建起了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女子師範、幼稚師範、水產、商科、農林部、國學部等在內的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他在1961年病逝前,把全家所餘300萬元全部捐贈給了廈門大學。
嘉庚路以陳嘉庚先生名字命名,嘉庚路盡頭的二層小樓,是陳嘉庚先生在廈門的辦公和居住的場所。
5、獨具特色的閩南風格地名的字
因為閩南語的特色,在廈門有很多地名的字在北方很少使用,而這些字與普通話的意思也有明顯的差別。比如:有階梯坡之意的崎,如三十六崎蒼。有跳板、臺階之意的嶝,如嶝崎村。有山坳之意的垵,如許垵。有邊緣之意的柄,如垵柄。有角落和根部之意的腳,如大井腳。有住所和房子之意的厝,如孤單厝。有草房或作坊之意的寮,如陳欽寮。有軍營之間的寨,如高崎寨。
廈門地名充滿了閩南語的特色,其後的字意有其獨特的魅力,所以我們在每一個城市徜徉時,除了關注當地的風景名勝時,也可以看看不同城市的路標和地名,它們真的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大家也可以說出你所在的城市,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和有意思的地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