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美女科學家離美回國,填補中國醫學界空白,她說出國就為回來

2020-12-15 騰訊網

出國留學,現如今已然成為大多數學子的夢想,大部分人覺得出國意味深造,意味向先進科學靠近。古人云:「師夷長技以制夷」,從當時的角度來看,這是能夠振興祖國的一種有效方式。

可這句話放在現在的新時代卻有了新的含義,很大一部分出國留學的學子,學成後就定居國外,直至年老才蹣跚回國。

不過總會有一股清流,就比如吳丹,她年僅33歲就離美回國,致力於填補中國醫學界的空白,這是何等的偉大呀!!!那她為何如此年輕就選擇回歸祖國呢?下面就給我一起聆聽吳丹的故事。

越努力的人越優秀,吳丹用實力助力中國發展

單說吳丹這個名字,不少人都會感到分外陌生,應該這個名字確實挺大眾化的,不過提起她的研究成果,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

吳丹的研究領域是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複雜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可以幫助醫生更清晰、更完整地看到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簡單來說,這是探究腦科學和治療疾病的一把利器。

因為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她榮登了達沃斯論壇發布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榜單,成為全球25名年度科學家之一。

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吳丹的成功源於她的不懈努力。

2009年,吳丹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並且難以想像她是以專業第一的優秀成績畢業的,如此優秀的她理所應當的進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

說到這裡就非常有必要普及一下這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了,它創立於1876年,是全美著名的研究性大學,在生物工程和公共衛生方面擁有頂尖實力,舉個最容易理解的例子,疫情爆發之後,這所大學統計發布的數據,成為全球的關注焦點。

在大學,吳丹也異常勤奮,幾年間,她在行業頂級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論文,還獲得了核磁共振領域對於青年科學家最高的褒獎,可以說她正如一顆紅日,正在冉冉升起,她的發展前途不可估量。但是她卻在一帆風順的時候,突然調轉方向,選擇回歸祖國,讓人驚訝萬分。

吳丹在質疑聲中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

吳丹決定回國,絕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美國那邊覺得她不應該放棄大好的發展前途和豐厚的待遇,中國這邊也有人不能理解她為何要此刻回國,回國的動機是什麼?但是再多的質疑和勸說都沒能阻擋她回國的步伐。

她認為國內核磁共振領域發展迅速,是時候回來貢獻祖國了,她用實際行動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命運融為一體。

2018年33歲的她,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她毅然回到浙江大學,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圖像處理上面,立志要擦亮醫生和研究者的「眼睛」。

憑藉吳丹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她突破了核磁共振空間解析度的極限,將此技術應用到人體腦腫瘤、腦卒中的研究和治療中去,而且這一技術在國內胎兒大腦成像的應用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準確預測嬰兒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障礙,提高了嬰兒疾病的醫療水平。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非常權威的網站,而吳丹就入選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成為中國科技事業的希望,足以說明她的優秀。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做出決定,周圍卻全是否定和質疑的聲音,那麼大機率這個人會放棄自己的決定,轉而選擇大眾的意願,但是吳丹卻是個例外,選擇回國時伴隨著一片質疑,但是她卻用實力告訴大眾,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堅定自我是多麼不容易呀!

吳丹成為核磁共振領域的領頭人

獨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填補中國醫學界的空白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萬萬不能的成功的,吳丹也深知這一點,她回國後並沒有中斷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美國高科技人員合作,共同攻克人類難題。

同時,在她的母校浙江大學,她擔任博士生導師,注重培養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不僅為人親和,手把手教學,而且還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放手去做。就這樣,她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同樣這些學生也投身於核磁共振的研究中去。

除了學生,她還成立了專業課題組,她希望能夠將國內外領域優秀的人才召集起來,大家一起將核磁共振影像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能夠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吳丹在核磁共振領域的水準可謂非常之高了,但是她從來不吝嗇,大方地將自己所學知識傳授出去,這樣的品質真的非常難得,我相信在她的帶領下,中國的核磁共振領域將取得重大突破,為中國的醫療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結語

從古至今,男科學家偏多,女科學家就好似熊貓一樣稀少,但是個個都是國寶。其實科學家不論男女,都是他們通過努力來推動人類科技的進步,科學不應該存在性別差異,而且毫不誇張的說,很多女科學家的成就甚至遠遠超過男科學家,她們所付出的艱辛也是成倍增加的。

吳丹回國時才33歲,33歲以前的時光,她奉獻給了學習。33歲以後的時光,她奉獻給了祖國的醫療事業。

核磁共振領域的研究幾乎佔據了她的全部生活,其實她也才33歲呀,大好的年華,都在實驗室度過,單憑這一點,就有非常多的人無法做到。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吳丹作為年輕一代中國科學家的代表,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利用自己出國所學的知識和技術來報效祖國,服務世界,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氣魄,值得全世界讚揚。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中國的發展也需要科學家、需要高新技術人才,因此希望有更多像吳丹這樣的愛國有志青年,學成歸來,為中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創造新的輝煌。

青少年科學家培養中心深圳站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才科學家,15歲考入芝加哥大學,回國前夕卻在美國「自殺」
    許多科學家留學海外,之後放棄海外的高薪待遇,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為我國的發展添磚加瓦,在他們的努力下,才能有我們如今幸福和平的生活。然而,並非所有科學家能夠順利回來,有些想要回國效力的科學家,卻在最後關頭發生了意外,永遠離開了我們。
  • 俄羅斯美女嫁中國小夥,看了二人的孩子,很多人想要出國旅遊
    在《隋書》當中,就記載了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我們對他的認知,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他修建了大運河,但實際上他的身世也頗為有趣,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說法來看,那麼隋煬帝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混血兒。她的母親是隋朝周邊的外族,來到中原之後生下了隋煬帝,因此古籍當中對他的相貌描寫,就記載了一些外國人的特徵。
  • 71歲科學家放棄美籍回國!並非回國養老,目的助力祖國科技發展
    無論是科研環境,還是科研實力,我國已經成為了科學家的殿堂。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華裔科學家放棄在國外的優厚待遇,返回國內,助力祖國科技發展。網友質疑的是,當新中國剛剛建成的時候,他沒有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放棄美國的一切,義無反顧的回國,獻身國內科學事業,如今祖國經濟發達了,才回國,肯定就是為了養老。
  • 新發現史前物種填補早期演化史空白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0日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科學家報告了德國發現的一個史前爬行動物新種。該發現填補了早期演化史上的空白,而其解剖學特徵將增進我們對鱗龍型類早期演化的理解。
  • 1300萬留不住,女科學家執意為國效力,網友:這才是明星
    此前,網上最火最有爭議的話題就是「出國留學」。有人認為出國留學就是在浪費時間,有人認為出國留學是在浪費錢,還有的人認為出國留學。其實,關於留學這件事要真聊起來還是很上火的。不管怎麼算,這筆帳都是虧的。聽到這個名字,相信大家腦海中已經知道是一位美女了,不過,這樣的美女你很難和土木工程這個專業聯想到一起。她不僅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而且還是納米材料和建築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莊曉瑩在2001年考入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
  • 三個中國學霸出國留學,都成了科學家的佼佼者,他們加入了美國
    在新中國建立之後,錢學森無法等待回國工作,即使面對美國不人道的監禁和脅迫,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和中國的心。與拳擊的心臟中國學霸不同,現代有三個中國學霸在留洋學習後放棄中國學霸國籍加入美國國籍。從24歲到33歲,她為黃金奮鬥,並在美國學習上取得了進步,從生物學博士到杜克大學生物系的教授。後來她加入了美國,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美國享有很高的聲譽。于斌來自著名的鬱氏家族,其中卓絕組是鬱達夫,黃永玉。她的母親也是一位堅強獨立的畫家,而她的祖父和祖母則是文壇上的傑出天才。有著深厚家庭背景的于斌受家庭氛圍的影響,他從小就是智慧和成績斐然。
  • 援吉醫療隊頻頻填補當地醫療空白
    實施當地首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刷新當地醫生結腸癌手術理念、及時更換氣管套管避免患者進入險情……新年伊始,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頻頻傳回好消息,隊員們在當地貝爾蒂耶醫院正式開展工作一個月,在克服當地氣候、語言障礙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接連實施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操作,頻頻填補當地空白。
  • 中國首座海外大橋,填補了中國建橋史上一項空白,宛如蛟龍出海
    中國首座海外大橋,填補了中國建橋史上一項空白,宛如蛟龍出海中國有很多大橋,像武漢長江大橋、清瀾大橋、膠州灣跨海大橋、廈門大橋等等。其中名氣最高的要數2018年開通運營的港珠澳大橋,它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劍橋史上的裡程碑,除了它之外,中國還有一座橋梁也是裡程碑的存在。
  • 華裔科學家林燁:國家公費培養出國,後為美國造飛彈放棄中國國籍
    引言《海國圖志》中有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表達了自近代以來中國一直尋求最先進的文化技術,以自強禦敵的信念。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為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去學習外國科學技術,公費送出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出國留學。
  • 教育部:出國留學人員回國佔比達八成
    2016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回國佔比為79.9%;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12月22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 「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情況。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表示,2016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回國佔比為79.9%;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
  • 32歲獲165萬歐元獎金,「天才」女科學家,不顧德國挽留堅持歸國
    其實在今天已經出國留學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身邊的朋友家人總有一些選擇出國深造的。說起來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科研人才跑到國外,這一跑可能就再也不回來了。可是這位天才女科學家卻做到了「巋然不動」,拿完1000多萬的大獎後,不顧挽留毅然決然的依舊選擇回國繼續教書。讓網友不由得感嘆「這才是中國牛人該有的樣子!」那麼留住她的是什麼呢?
  • ...知名科普作家王爽:嫦五若取回月壤 有望填補月球研究一大空白
    原標題: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知名科普作家王爽:嫦五若取回月壤 有望填補月球研究一大空白   嫦娥五號將承擔什麼「職責使命」?它將取得哪些技術突破?
  • 填補空白,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12月22日12時37分,北緯19度,東經110度,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圓滿成功。這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本次飛行任務為一箭五星,其中包括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的新技術驗證七號衛星。
  •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填補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能力空白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攝影:趙利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12月22日12時37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想不到中國來這招!60萬人才踴躍回國,西方想攔都攔不住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中國依靠蘇聯老大哥提供的人才以及大量從國外歸來的華人科學家,蘇聯解體之後中國又啟動雙引計劃,引進被獨立國協瓜分的蘇聯科學家,而現在中國一批又一批學生出國留學再歸國,中國的發展依託於人才的快速增長。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些人才中的留學生,其實留學生在清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受到重視,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是中國發展最快速的一條捷徑。
  • 紐瀾地黑牛:填補國內優質肉牛品種資源的空白
    淄博市高青縣地處北緯37度黃金緯度線,素有「中國黑牛城」的美譽,擁有高青黑牛、高青大米等地理標誌農產品19件,是中國溫泉之城、中國白酒名城,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為高青黑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作為國內頂級牛肉新品種,高青黑牛在2009年通過了國家高檔肉牛新種質鑑定,不僅填補了國內優質肉牛品種資源的空白,也填補了我國沒有高檔牛肉產品的市場空白。
  • 超70%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 薪酬與「土龜」看齊
    另據統計,2012年國內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39.96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7.29萬人,與2011年統計數據相比,留學回國人數增加8.67萬人。據推測,今年留學回國人數將繼續攀升。  Amy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出國前考雅思、英語突擊班、機票等各項雜費合計為2.5萬元左右,出國之後學費、住宿費等生活費約為17萬。由此算來,Amy去英國讀了一年半的碩士,基本花費約為19.5萬。  正因為讀書成本問題,本來一腔雄心壯志的Amy回國不到半個月就被潑了一身冷水。
  • 中國美女從杜拜回國,向朋友哭訴:不要相信杜拜人的「溜寵物」
    不過出國旅遊的時候,許多人會因為沒有了解清楚當地的風俗習慣,經常會鬧出一些尷尬的事情出來。就有一位中國美女從杜拜回國,向朋友哭訴:不要相信杜拜人的「溜寵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中國美女直言,到了杜拜後認識了一些杜拜朋友,當時詢問她要不要一起去「溜寵物」,原以為能看到一些小貓小狗,美女當然也是欣然同意了,不過到了當地之後,著實被嚇了一跳,這哪是什麼寵物啊!
  • 錢學森這樣的頂級科學家為什麼現在這麼少?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 填補河北寶卷研究空白!「南宮宣卷」入選《中國活寶卷調查》
    近日,中國寶卷學者黃靖先生歷時七年著成的《中國活寶卷調查》正式出版,該書第五章「河北活寶卷調查」部分以《南宮民間廟會和寶卷初探》為題,作者用兩萬六千多字,以田野調查筆記的形式,系統記錄了河北南宮市的特色非遺「南宮宣卷」的傳承、傳播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