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的兒歌|讓敏感的春天和易逝的童聲,變成兒歌

2020-12-22 澎湃新聞

人在低落和焦慮中會變敏感。往好裡發展,就變成敏銳,發現身邊人事的美,盡享當下。往壞處發展,就變成神經質,有損健康。媒體人出身的馬一木、陳鳴、音樂人盧中強在疫情中雲喝酒,隔空碰杯,一巡又一巡,在情緒裡搖搖欲墜。

這三個人加在一起130歲,不算老,但對孩子來說已經很老了。根據馬一木的說法,「孩子的狀態不是一個恆久的狀態,五歲過了就消失了。每一天都在消失。一到十六歲,就進入一個恆久的成人狀態。」

有什麼可以留下來?他們想了一下,孩子的聲音是可以留下來的。一句話,一聲感嘆,一陣哭鬧急叫,一段詩與歌,在父母眼中都無比珍貴。「做精神的胎毛筆」,把孩子的聲音片段錄下來,請音樂人把它做成歌,既成為每個家庭的紀念冊,一首家族之歌,也回應了時代。

焦慮於是催生創造,「發電的兒歌」項目出發了。

20年代的兒歌在哪裡?

「1954年有《小燕子》,我們的21世紀20年代有什麼兒歌呢?」

馬一木有小女兒馬淺淺,盧中強有一貓一狗。無論有無孩子,誰都知道「國產」兒歌的匱乏。馬一木生活在上海,女兒和周圍孩子接觸的繪本和兒童音樂90%來自國外,只有很少部分是喜羊羊、熊大熊二式的作品,「這是一種幸運,因為國外的兒童文藝作品都很優秀」,但也不足。「就像我們需要海外大片,也需要賈樟柯、寧浩這樣的本土導演,用母語記錄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

盧中強做了多年兒童音樂產品。他做過親子音樂節,親子音樂工坊,早就發現中國孩子的音樂選擇單一,很多兒童歌曲的歌詞和演唱方式非常糟糕,《方艙醫院真神奇》是個縮影,「讓人看了難過」。創立十三月唱片、「民謠在路上」和「新樂府」、做過幾百場演出/音樂節的盧中強是音樂行業的老兵,也是有名的「老憤青」。他和太太經常往歐洲跑,發現歐洲、日本等地做兒歌的都是一批有創造力、有童心的一流音樂人。國內的狀況正相反,因為利潤微薄,「都是一批下沉到底部的人在搞兒歌」。

馬一木有獨特的育兒觀,「我從沒拿她當過孩子,一直是她在治癒我,啟發我」。他把孩子當充電寶,需要悉心呵護又能量無限的充電寶。該設備有不亞於成人的智慧,以及未磨滅的看到本質的能力。

只是充電寶現在缺少好的音樂,女兒和周圍孩子「聽成人的情歌,都喜歡寶石老爹,愛玩吃雞遊戲」,現實有點骨感。馬一木自己倒也不是守舊者,兩年前就熱情地向盧中強推薦過VR眼鏡。「戴著VR眼鏡打遊戲是真的好玩,它給你提純了的現實,讓你覺得現實瑣屑無趣。」

站在下一次科技飛躍的門檻上,今天的我們既不像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對未來充滿樂觀,也未至恐懼科技奴役人類的晦暗未來降臨。擁抱科技的同時,我們只是需要一點「真的東西」,哪怕它瑣碎易逝。

「不用手,手就是廢的。不吼出來,就不會知道詩和歌的滋味。」

生的反義詞不是死,是風

「櫻花開了,盛開和凋謝。一個五歲的孩子看春天,能看見比大人多得多的細節,因為她對細微事物敏感,這只是她的第五個春天而已。」大人最不願意的是,到了第十個春天,春天的細微萌動已在孩子眼中消失殆盡。

小朋友的聲音像春光撩動人心。胖臉的小孩哭了,「我想出去玩兒」。張尕慫4歲的兒子自認唱得比老子好,奶聲奶氣地跟爹合唱:「早知道在家呆了這麼久,我也不會買一包紅蘭州」。馬淺淺今年6歲,正處在人生第一次擔心大人會老死的階段。馬一木安慰她,「別怕,死了我還會來看你的」。「怎麼證明你來過?」「比如我會在窗戶關著的情況下,讓桌上的花動起來。」「我知道了,生的反義詞不是死。是風。」

《反義詞》

詞、讀:馬淺淺(上海,6歲)

音樂製作:賀雨佳

動畫:馬淺淺、馬一木

監製:盧中強、馬一木

一首叫《反義詞》的小兒歌就這麼誕生了。為了讓孩子能自己動手配動畫,馬一木設計了一套程序。「很簡單,我女兒兩天就學會了。」

安徽留守小孩佳玉在操場劃拉了一首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長大。」馬一木他們想找佳玉錄這首小詩,因疫情遍尋不找。他所在的學校校長找了很久才找到孩子,錄音的過程也磨人,要讓他慢慢褪掉朗讀腔,克服普通話不準的自卑,才有了這段質樸的小詩。「讓我感動的另一個地方,是校長作為大人呵護小孩,不去磨滅他閃光點的努力。」

項目啟動後,很多家長發過來的小童聲音片段朝他們飛過去。「看呀,這是我小孩看牙時說的,特別好!」「這是小孩第一次叫爸爸媽媽,聲音很魔性!」

大一點的小孩會寫作文了。馬一木前同事的女兒小裡予寫了篇作文,描寫春天最初的樣子,很完整。馬一木把六百多字的作文縮成歌詞,盧中強作曲,請了老狼來唱。老狼認真,嫌手機錄音效果不好,硬是進了趟棚錄音。吉他和手風琴是張瑋瑋的手藝。他在大理院子裡一層層疊上聲音。「兩個大人,為小孩子簡單樸實的東西認真作陪」,這樣的做法有違他們輕量操作的初衷,但溫度和打磨的細緻程度又合了初心。

「發電的兒歌」若能活下去,產品化是長期目標。但它始終包含三人酒過三巡心頭一熱的初心:做出一個健康的兒歌生態,每年出上千個孩子的聲音作品,其中要有十首鮮活能流傳。

他們對兒歌的標準,由一個「回」字串起:回歸精神,精神性的東西;回歸簡明,沒有那麼複雜;回到當下,對現在的回應。

《早知道》

唱:張擇木(大理,4歲)+張尕慫

音樂製作:賀雨佳

動畫:馬淺淺、馬一木

監製:盧中強、馬一木

如果每家都有一首兒歌,如果把兒歌發射進太空

這是第一步,先做內容。第二步是打磨好一道成熟的工業生產流程,為更多家庭服務。目標是每年為1000個家庭做一首孩子的兒歌,「相當於To C」。

如果順利走過前兩步,那就試著造一個工具化的服務,方便用戶隨時把小童的隻言片語生成為獨一無二的兒歌。「打個比方,抖音提供視頻濾鏡,美圖秀秀提供美顏濾鏡,我們希望這個產品提供聲音濾鏡。」

除了老狼、張瑋瑋這樣友情參與創作的夥伴,他們還請了賀雨佳和她的團隊負責常規編曲。這個團隊把孩子的聲音大致分為兩類:偏創作的和偏情緒的。偏創作的聲音用吉他和鋼琴配樂,偏情緒的以電子樂為主。

現在的孩子,和500、1000年的孩子看見的春天,感受到的情緒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時代的聲音會變。從前用鄉謠小調歌以載情,後來或許就變成流行歌曲和搖滾。變化會一直持續下去,二十年代的兒歌也會有反映時代的音樂特質,「不管怎麼樣先做十首精打細磨的出來再說」。

被兒歌的火花點燃的人不止他們三個。2018年開始,音樂人小河也帶著團隊開始踏遍街巷山村,尋找老人記憶裡的童謠。收集到童謠後,他們請音樂人和藝術家擇愛改編,把老歌謠幻化出七十二變,動畫、雕塑、繪畫、音樂遍開花。

這兩個項目互相輝映。小河的尋謠是向上的溯源和當下的重生,馬一木他們的發電兒歌是捕捉當下的片刻,想要映照的亦是當下。

有意思的是,老早的童謠大多由成人編寫(或成人再創作)。短短一百年前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小孩子還是微不足道的存在,黃口小兒村口街頭亂跑,遠不是現在被視若珍寶的樣子。從前小孩子的生活百態,所好所惡,在小河收集的老童謠裡。小孩兒們現在的樣子,則望搭載「發電兒歌」大射四方。「如果我們公司有一天能把歌發射進太空,我希望是兒歌。兒歌是人類的精神種子,聽眾是太空。」

太空無情,根本不會在意人類的精神。人類一廂情願的熱情荒誕得很,竟然支持我們繁衍至今。

附:無論你是父母,還是學校,歡迎加入。

準備一段孩子的聲音素材。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皆可。可以是創作,如作文和詩,句子。可以是朗讀,孩子喜歡的故事,詩,句子。可以是情緒碎片。哭,笑,鬧,第一次叫爸爸媽媽,喃喃自語。長短不限。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

發送給我們。發送方式,關注微信公眾號「發電的兒歌」,後臺發送。關注微博「發電的兒歌」,私信發送。關注抖音號「發電的兒歌」,私信發送。或郵件:kidselectric@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兒歌兒歌 你的春天在哪裡
    兒歌兒歌 你的春天在哪裡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3.21 星期五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春天在哪裡,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裡」……這些經典的兒歌陪伴著一代代人的童年,但家住平安路的朱先生卻發現,自己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已經對這些經典兒歌不感興趣
  • 小燕子兒歌 小燕子歌曲兒歌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裡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在這裡。  兒歌簡介  兒歌指的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民歌的一種,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
  • 兒歌飄在春風裡
    嬰兒在搖籃裡,媽媽就唱起了兒歌,10歲以前兒童們都喜歡傳唱兒歌。3月21日是春分,還是「世界兒歌日」。1976年,在比利時可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將春天到來的第一天確立為「世界兒歌日」。近日,「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這些經典兒歌,最「年輕」的也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
  • D站辯稱站名取自兒歌《春天在哪裡》,網友:我好像不會唱兒歌了
    辯解的理由也很簡單:D站的域名「dilidili」註冊時間為2013年,比起涉案商標的註冊時間要早;其次字母『b』和字母『d』無論在外觀上還是在讀音上差別都很大,不存在相似性;最後也是最讓人驚訝的是「dilidili」源於兒歌《春天在哪裡》中的歌詞,顯示健康活潑的文化背景,與原告臆造的bilibili不相似。
  • 別錯過聽覺敏感期,試試兒歌訓練法
    在1歲左右開始體現對音樂的感知,像上文提到的跟著音樂的節奏手舞足蹈、扭動,就是一種表現;到了4歲時,會發展到真正意義的敏感期,很多寶媽可以在這個時期開始讓孩子練樂器,對音樂比較敏感的孩子,說明確實在音樂上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和表現能力。
  • 《動物管理局》和《隱秘的角落》懸疑劇雖好就是比較「廢」兒歌
    現在距大結局也有一段時間了但劇中的梗和段子的熱度仍然不減,被觀眾廣為傳播,而主演秦昊也因此出圈。除了驚為天人和發人深省的劇情細節解析和「爬山」梗外,還有網友發現劇中開頭張東升行兇時就響起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兒歌「小白船」,而當每次有角色即將領盒飯時都會響起「藍藍的天空銀河裡……」,驚悚的劇情搭配稚嫩可愛的童聲,劇情變得更加詭異。
  • 兒歌:最經典最受歡迎的寶寶兒歌
    兒歌:最經典最受歡迎的寶寶兒歌2014-10-15 11:51:2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水龍頭、小指甲、縫紐扣、小路、小白鴨  兒歌兩首(水龍頭)  壽光市稻田鎮幼兒園 韓俊平  水龍頭  水龍頭,滴答響
  • 兒歌對孩子成長的非凡意義:父母選好兒歌,孩子聰明又健康
    兒歌朗朗上口,簡短押韻,富有節奏感,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到注意力,喚起喚起孩子音樂和語言的天賦,滿足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同時,孩子天生對音樂敏感,兒歌具有的語言美感和用詞很容易讓孩子沉浸其中,讓孩子感受到親切感,學會靜靜地傾聽,從而培養起孩子的聆聽習慣。2.
  • 《萌雞小隊》熱播,帶動一輪「動畫兒歌熱」
    《萌雞小隊》主題曲大熱,頌揚母愛成兒歌歌單新寵f4k中國網生活頻道_品味中國生活以動畫主題曲《媽媽愛著你》為例,歌曲以簡單語言、生動旋律傳達了動畫角色美佳媽媽對孩子的愛和關懷,成為不少家長的歌單新寵,收貨了不俗口碑
  • 公益兒歌《小樹會長大》成爆款 全網唱響「科學防疫超能量」
    紅網時刻通訊員 周承志 長沙報導「口罩最酷啦」「科學給我超能量」「春天小樹會長大」!「全民防疫戰」打響以來,一首防疫兒歌持續在全國、全網走紅。湖南教育電視臺聯合音樂家、教育部門、文聯組織、各學校、各媒體共同推出的原創少兒防疫公益歌曲《小樹會長大》,成為了「爆款神曲」。
  • 孩子被《學貓叫》《海草舞》「洗腦」,新時代呼喚「真」兒歌
    從此之後,她就明令禁止兒子和丈夫再唱這首歌,但似乎是無意識的,還是會有幾句歌詞冷不丁地從他們嘴裡冒出來。當兒歌變成口水愛情歌兒子是怎麼懂得這些的,孫秀雲想不通,是同學間傳唱的各種流行兒歌?手機、電腦上隨處可見的信息?網遊、抖音上的歌曲和影像?好像一切都有跡可循,但是又好像防無可防,無孔不入。
  • 我童年的兒歌(畫家冉崇君)
    所以更使我好奇幻想,更使我渴望……回想起這首兒歌像是做了一個夢:好像是昨天白天在唱,晚上就騎著這大肥豬,今晨到達了成都。2004年我帶領一家三口,到成都安家,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公司。更特別幸運的是,在成都又生下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冉金華,今年22歲了。
  • 橫掃大陸的港臺假兒歌,騙了我們四十年!
    《新白娘子傳奇》整個原聲帶的操刀者,寫過什麼著名的兒歌?有一部香港著名的武俠電影,其中一首插曲竟在隨後的十幾年間,演變成了大人孩子都喜歡的兒歌,這是什麼歌?現在讓我們仔仔細細的回答這幾個問題。所以相比起大陸那一批專門為孩子定製的作品,這份歌單裡的港臺兒歌或許還有一些青澀的共鳴。當然在我們這份歌單裡收錄的最早的港臺兒歌,得是孩子她姥姥當年聽的……「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當年某品牌的湯圓廣告曾用過這首《賣湯圓》,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竟和新中國同歲!
  • 小象兒歌高清版
    小象兒歌高清版 學習辦公 大小: 7.14M
  • 叮咚,你的孩子需要的「新兒歌」來了!
    我們的《毛毛鎮》其實還處在一個動畫IP的上升期,所以我們會想不斷地推出新的內容,讓更多的觀眾一步一步地來熟悉角色和IP。記者:即將推出由它衍生的《叮叮咚咚毛毛鎮》兒歌系列,為什麼會選擇在兒歌這一細分領域布局,而不是選擇其他的內容形式?王雷:有多重的原因,一方面《毛毛鎮》原來的IP主要是講故事的,並且在繼續做。2021年春天《毛毛鎮》第三季就會播出。
  • 50年代十首經典兒歌童謠 第八首 第九首一直被孩子們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兒歌童謠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的反映著這個時代兒童生活的兒歌童謠,有歌頌毛主席,歌頌共產黨,歌頌解放軍,歌頌土地改革,歌頌中蘇友誼,也有反映著那個時代的兒童日常生活的。兒歌中的「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自豪,要用一支最新的畫筆,畫上一朵最美的紅花,獻給敬愛的領袖毛主席。領袖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二、《小燕子》作者/王路 王雲階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裡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在這裡。」
  • 喜歡兒歌,是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淺析兒歌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我家的孩子是先會唱歌,後會表達的典型,可以說,是兒歌幫助我和孩子找到了開啟語言世界的鑰匙。本以為,已經具備自我表達能力的孩子會漸漸厭倦兒歌,卻發現,喜歡兒歌這件事情,至今都在不經意中給自己帶來驚喜,它切實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 孩子最喜歡的幼兒園兒歌60首,很全面!
    作者:寶寶知道 遊戲與早教兒歌的篇幅短小,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們喜愛。在幼兒園教學中,兒歌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尤其是在小班,兒歌教學的比重更大。為此,這裡整理了以下小班兒歌大全,供大家參考。1、吃飯歌我的小手真能幹,自己來餵自己飯。吃青菜,剝雞蛋,身體健康多可愛。
  • 語言啟蒙,從唱兒歌開始
    今天這篇整理了一下豌豆豆小盆友日常的兒歌清單。對於小朋友的語言啟蒙,童謠兒歌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兒歌還可以配合手指,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兒歌上百首,要找到孩子喜歡的兒歌不太容易,我挑選了十來首,比較簡單且日常互動性比較強的兒歌,小盆友記性非常好,很多兒歌都可以一字不落的背下來。
  • 老北京的 童謠|兒歌_網易體育
    現存最早的兒歌專集是明代呂坤於1593年編成的《演小兒語》, 書中曾選錄了46首兒歌。在明人寫的《帝京景物略》中也曾有童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打拔兒」。童謠描寫了孩子們玩耍嬉戲之情景,那幾種少兒遊戲及兒歌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