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棵海草海草,隨風飄搖……喝過最烈的酒,也泡到過最高傲的妞……」在第三次聽到兒子哼唱《海草舞》之後,孫秀雲忍不住動手打了兒子。
孫秀雲的兒子今年8歲,馬上就要上二年級,不知何時學會了《海草舞》。起初孫秀雲並不在意,因為她也經常聽到這首歌,還覺得「好聽」。但是直到兒子反覆唱,她才注意到,兒子似乎特別喜歡一句歌詞「泡到過最高傲的妞」。
她問兒子,知道這句詞是什麼意思嗎?
兒子說:「知道啊,就是泡妞,談女朋友。」
從此之後,她就明令禁止兒子和丈夫再唱這首歌,但似乎是無意識的,還是會有幾句歌詞冷不丁地從他們嘴裡冒出來。
當兒歌變成口水愛情歌
兒子是怎麼懂得這些的,孫秀雲想不通,是同學間傳唱的各種流行兒歌?手機、電腦上隨處可見的信息?網遊、抖音上的歌曲和影像?好像一切都有跡可循,但是又好像防無可防,無孔不入。
她回憶,在她小時候,同學們唱的是《上學歌》《一分錢》《在希望的田野上》,但現在的孩子們唱的是《海草舞》《學貓叫》《佛系少女》。
更讓她生氣的是,在她教兒子唱過去的經典兒歌時,竟然遭到了兒子的嫌棄,「說我土老帽,還說這些歌唱出去會被同學笑話,丟人。」
從何時開始,經典變得難流傳,兒歌變成了口水愛情歌?
「現在各種大眾傳媒高度普及,像網絡、電視普及以後,這些口水歌就會自然而然地傳到孩子們那裡。」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鮑元愷在接受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指出,現在國內所有流傳的兒歌,基本上仍是上個世紀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春天在哪裡》《外婆的澎湖灣》等,近年來少有高質量的作品誕生。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實際上,這和整個社會環境和網絡的發展有關係。
資訊時代的信息海量化和傳播高速化促進了各類信息的傳播,但也正因為如此,篩選功能反而變得弱化起來。一方面帶來了文化的高度繁榮,但另一方面,信息量急速膨脹,加劇了文化的良莠不齊。
各類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在加速音樂的製作與傳播,《學貓叫》《海草舞》等被人們稱為是「洗腦神曲」的娛樂性歌曲大火。
樂評人李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神曲的風靡讓他困惑。他認為不能武斷否定它們的存在,但它們仍不能被歸納進音樂的範疇。音樂可以體現輕淺、愉悅、搞笑、歡樂的內容,但當這樣的內容成為2018年的流行或者時尚時,李皖感到無奈:「我們又被這種無趣的東西綁架和奴役了。」
談及抖音的影響,有音樂人士認為這是資本運營普及大眾審美的結果。但他也表示「不能因為平臺的興盛,而怪罪平臺,為自己的音樂不理想找開脫之詞。在數字以外,在資金運作之外,音樂依然還有可能性。」
在鮑元愷看來,兒童音樂和兒歌也同樣如此。「我前一陣開會聽到反映說,這些歌的格調不高,可是孩子們很快就唱了,就像《老鼠愛大米》。但是你回過頭來看它為什麼會流傳?肯定它有它的優勢。」
鮑元愷坦言,這個優勢首先是兒童化,淺顯易懂。歌詞好懂,歌曲也好記、好學、好唱。流傳的一定是好唱的、好記的,但是好記、好唱的不見得能流傳。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記一輩子」的兒歌
孫秀雲告訴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真正讓她擔心的不是音樂的問題,而是歌詞的問題。許多歌詞只適合成年人,但是如果配上輕快的音樂、「蘿莉音」的包裝,孩子們就很容易去學習和傳唱。
「這些歌如果只是在大人間傳唱,可能也沒什麼大問題。孩子學會一兩首,可能也無所謂。但是當孩子們只會唱這類歌,當同學之間、整個社會氛圍內都充斥著這幾首歌,那將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孫秀雲擔心不已。
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注意到,在10幾年前,「非主流」文化也曾在青少年中流行過一段時間,當時的音樂代表作《哥只是一個傳說》幾乎存在於每一個叛逆期少年的MP3中。如今當有人在社交平臺上再提起這首歌,還會有許多人表示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但大部分人也表示,不會把這首歌教給自己的孩子。
原因是什麼?他們表示這種歌曲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可能會對孩子的思想和價值觀塑造帶來不良影響。
那麼反過來說,什麼才是利於孩子聽和唱的優秀音樂?
鮑元愷告訴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真善美是最重要的,而在這其中,「真」是第一位的。
「歌曲是音樂所有形式中最講究『真』的,而歌曲裡面最真的東西是兒童歌曲,沒有任何虛假的成分,也不需要任何說教,不需要任何理論。除了兒童的直覺,什麼都沒有。隨著傳媒的發展,誰佔據了一個『真』字,誰就佔領了市場。」
同時他強調,人們創作時的心態直接接受價值觀的支配,如果創作者的價值觀有問題,那麼恐怕就不僅僅是「真」和兒童歌曲的問題了。
事實上,父母給孩子哼唱的搖籃曲,孩子成長過程中聽到的兒歌,幾乎是人之最初的音樂啟蒙,和最重要的世界觀形成的方式之一。鮑元愷強調,一定要重視兒童時期的音樂教育。
他指出,教育孩子認識世界有三種渠道方式,最簡單的就是知識教育,再高一層的是技能教育,更高一層的是智慧教育。而智慧教育實際上就是靈性教育,「就是一句話,讓孩子聰明起來。」
鮑元愷認為,靈性教育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中尤其是音樂教育。「有人把靈性教育叫做右腦教育,或者叫做感性教育,它是一種超理性的,使你繞過了思辨和知識接受的渠道上升為一種智慧,我覺得只有美育可以做到。它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創造力,啟智開悟通靈。」
他還指出,兒童歌曲一個最大的優勢是四個字「記一輩子」,一輩子永遠在起作用,在思想引領方面,它比任何語錄、任何文件、任何口號都管用。「真正對你價值觀影響最強的可能不是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年少時父母給你唱的歌。」
鮑元愷以自身舉例,「我的小外孫剛好兩歲,我告訴女兒一定要給孩子唱好歌、聽好歌,因為小時候學的兒歌會一直記得,甚至到了七老八十,記憶力都衰退了,什麼都忘了,這些東西還是忘不了的。所以,對兒童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讓他學會首歌,而是對他的心靈、思想、終身的成長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是種了一個種子,用一生來生根發芽。」
與時俱進的兒歌創作
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費維耀曾表示,中國兒童歌曲的發展歷程,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兒歌數以萬計,在每個不同時期都留下了一大批經典兒童歌曲,它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鬱的生活氣息,構建了五彩繽紛、天真爛漫的兒童音樂藝術園地,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曲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媒體曾刊文指出,20世紀初,上海新式學堂因開設樂歌課而產生了「學堂樂歌」。正是這種創作方式以選曲填詞為主,歌詞以愛國主義教育和引導學生珍惜年華、勤奮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兒童歌曲,成為我國近現代歌曲創作的源頭。
鮑元愷也在接受未來網(教育公眾號:newsk618)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過去,每一首經典兒歌都唱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唱出了當時對青少年的期許和引導。
新中國成立後,《讓我們蕩起雙槳》大火,既是對生活在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幸福生活的真實描繪,也是對少年兒童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抒發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
改革開放後,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著巨變。一首《春天的故事》,讓少年兒童們對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接力改革開放、奮鬥不息的種子。
1999年澳門回歸,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七子之歌》,引起人們的強烈反響,並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被稚嫩的童聲傳唱大江南北。
這些經典的誕生對如今的兒歌創作有什麼啟示?
鮑元愷表示,兒歌創作要與時俱進,貼近時代需求和現金兒童的心理特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你學了很多知識,但是你不見得比音樂愛好者更懂音樂。尤其是接觸孩子的青年教師、幼兒園的阿姨,他們可能比你更了解真的東西。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發乎真情來創作兒童歌曲。」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宗春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建議,可以部分借鑑國外「分級制度」,將兒歌和青少年歌曲按照「0-3歲」、「3-7歲」等年齡段進行劃分,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擁有「專屬」歌曲。
也有音樂專家表示,應打通製作、宣傳、發行等各個環節,在高校設置青少年歌曲創編專業,改變青年作曲家只寫流行歌的局面,對詞曲作者給予政策獎勵等。
隨著當代精神文化的豐富,孩子們對兒歌的需求日益增強,但廣泛傳唱的新兒歌屈指可數,為了呼籲社會對於兒童音樂教育的關注,為孩子們帶來屬於他們的健康好音樂,中國少年兒童發展服務中心、騰訊集團、中國青少年宮協會主辦,聯合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QQ音樂及全民K歌平臺共同啟動「牽手未來·藝術行動」2019全國青少年藝術教育公益活動(簡稱「藝術行動2019兒童音樂共創計劃」)。
據悉,QQ音樂平臺將聯合音樂人、明星歌手以及創作達人,共同為孩子們創作契合天性的優質兒歌作品,豐富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同時,全民K歌將發起「和孩子唱首歌」活動,讓新時代的優質兒歌被更多人傳唱。鮑元愷及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國際鋼琴大師郎朗、音樂教育家周海宏、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剛等作為評委參與其中。
鮑元愷指出,在音樂創作方面,還要善於利用最新的科技,如網際網路等新手段。「在音樂方面,科技很大一部分作用是推動傳播。過去沒有網際網路,只能用人力去分發音視頻文件,幾乎不可能達到如今的傳播量,新技術的作用有時甚至超乎想像。」
鮑元愷如今已是76歲的高齡,他感慨:「在我年老的時候趕上了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作品在傳播過程當中能得到高科技的輔助,我覺得這是一個幸運。」
來源:未來網 作者:劉文靜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