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由於宅基地的存在,讓每戶農民都能住在獨門獨院裡。雖然隔著一堵牆,但農民與農民之間,大多都會相互照應,你來我往之間,也形成了農村特有的鄉土人情。這是居住在「鴿子樓」裡面的城市居民所不具備的。
可是,農村目前的發展狀況,仍然遠不及城鎮,而為了補足這一個發展「短板」,國家開啟了鄉村振興計劃,對農村進行大規模改造。而每當提到農村改造,農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起山東的合村並鎮。
其實,合村並鎮只是提升國土空間布局,實現土地最大化利用的一種措施。可是,農民的宅基地對於農民的重要性,與普通的建設用地或者耕地完全不同。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對農民的財產和居住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單純把人聚在一起,好不好?
合村並鎮,從表面上來看,實則是將農民聚集在一起居住。可單純地把人聚在一起,真的好嗎?
首先,此前疫情的出現,就已經凸顯出了農村分散式居住的重要性。在今年年初疫情爆發之後,即便城裡的小區都實行了封閉式管理,但就感染人群比例上來看,農民的感染率非常低。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農村分散式居住這種生活方式,是一道純天然的「隔離牆」,能夠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
與此同時,合村並鎮補償與常規拆遷補償的差異,讓農民無法得到足夠利益。一般情況下,合村並鎮補償主要表現為貨幣補償和產權置換,表面來看並無問題。但是,合村並鎮的補償是按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的政策為標準,而常規拆遷補償,則是按照區片地價為標準。也正是由於合村並鎮並未改變土地性質,因此在補償金額上,要越遠低於常規拆遷補償,進而讓農民無法得到足夠利益。
綜合以上這兩方面,我們不難看出,長久以來,農村自然衍生出的獨門獨院這種生活方式,實際上更能滿足農民的居住和農耕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應在不降低原有生活標準的情況下進行,如果因拆返貧,則證明改變的方式存在缺陷。
政策點明農村規劃,不只是合村並鎮
在此前國家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就已經點明了未來農村的規劃方向,不只是合村並鎮。
在上述《規劃》中,國家明確表示,從2018年到2022年,這第1個鄉村振興的5年當中,將進一步發掘和拓展鄉村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化功能,同時應對好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與此同時,在城鄉布局結構上,加快以縣城為單位的中小城鎮建設,促使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並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小城鎮。
從以上條款中不難看出,國家對現有的農村居住方式,將繼續堅持「宜改則改,宜留則留」,從而保住現有農村的多元化功能和獨特價值。從這一點來看,農民不用再擔心會出現大範圍的合村並鎮。而且,國家對以縣域為中心的中小城鎮建設,能夠讓農民在接下來的城鎮化過程中,不必遠離故土。
在未來的農村規劃中,農民要多加注意
在未來的農村規劃中,農民最需要注意的是以下2點。
首年,保護好自己的宅基地和土地。目前國家已經將農村的土地承包期限延長了30年,而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逐步加大,農民在流轉土地時,一定要在流轉期限、土地用途以及二次流轉等方面多加注意。而且,目前國家對於宅基地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因此農民想保護好自己的宅基地,就必須避免宅基地長期空閒、違規擴建、未批先建等情況的發生。
其次,農民要記得當好家,做好主。目前國家在多個政策中,已經多次強調農村的規劃和改革,必須尊重農民的意願。因此,農民一定要記得當好家,做好主,當面臨常規的宅基地拆遷或合村並鎮時,農民要積極與拆遷方協商,若出現強拆的情況,農民要第一時間進行舉報。